傷風感冒發汗不要太多,不然會引起其他病症——《傷寒論》20淺釋

發汗太多並不能治癒傷風感冒,反而會引起四肢屈伸不利,小便特別少等等變證。

[原文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淺釋1:太陽傷寒證,用發汗的方法導致大汗淋漓不止。表證並沒有解除,還是怕風,並且小便也有一些困難,小便減少,而四肢痙攣,伸直和彎曲有一些困難。這種情況用桂枝湯加附子治療。

傷風感冒發汗不要太多,不然會引起其他病症——《傷寒論》20淺釋


淺釋2 ,遂漏不止:發汗太過,大汗淋漓。

小便難:小便特別少。

四肢微急: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淺釋3,太陽傷風,用發汗的方法是最好的治療方式。然而發汗的時候也不能太過,前有桂枝湯條文講過,桂枝湯應該分成三次喝,微微的發汗,吃一點熱粥或者蓋一個被子,發汗以後可以不用再吃藥,掌握的程度就是微有汗,不可過。並且用藥也是中病即止,不用過多的吃藥。這是中醫治療的原則,也是需要掌握的必要的分寸,這一些就是《傷寒論》反覆強調,把握用藥分寸和治療到什麼程度。

傷風感冒發汗不要太多,不然會引起其他病症——《傷寒論》20淺釋


發汗太過了以後導致液脫,小便就特別少了,而筋脈失去濡養,四肢會產生屈伸不利。而發汗太過,也並不能把風邪汗而解之,所以還是有惡風的症狀。

為什麼要用桂枝湯加附子呢?大汗易致亡陽,“津傷而不亡陽,津可以自生。所以不患津傷而患陽亡”,這是中醫的陰陽互根的理論,陽由陰生,陰而陽附,這樣陰陽才是互相生長。有人乍一看到這些症狀,就說小便這麼少了,怎麼還用大熱的附子呢?為啥不用滋陰生津的藥?這就是中醫治病求本的道理。

傷風感冒發汗不要太多,不然會引起其他病症——《傷寒論》20淺釋


辨別清何經的問題以後,用藥才能有的放矢,隨手奏效。

這也是好多人問中醫,為什麼給我要用這個藥?中醫覺得要講清這個道理很複雜,因為這裡面涉及了太多的理論,所以大多數不願意多說話。

比如現在用附子,入少陰經,“少陰為太陽之根”,溫陽補少陰,陽氣蒸騰津液上承,汗液和津血同源,小便也就自然而生了。筋脈得津血濡養,屈伸不利的現象也就消失了。

傷風感冒發汗不要太多,不然會引起其他病症——《傷寒論》20淺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