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步驟教你成為溝通高手,遠離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的恐怖超出你想象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會見到這樣一些場景:

“說了多少遍了,怎麼就是記不住!”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你除了吃,還會什麼?”

“你腦子進水了吧?”

“你怎麼不去死?”

“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你怎麼這麼笨?”

“哭什麼哭啊,太沒出息了!”

……

這些話是不是似曾相識?生活中或多或少我們說過,或者聽過這樣的話,你當時的感受如何呢?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語言本身,卻有著巨大的能量。

看過一個視頻,名字叫:

被欺負的植物,找到兩株長得差不多的植物盆栽,給予不同的語言待遇,一株是遭受“語言暴力”的辱罵,“你就是個廢物”“你一點用途都沒有”“你長得太醜了”“沒有人會喜歡你”……另一株接受的是暖心讚美和肯定,“你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你長得很漂亮”“你好棒啊”“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除了語言上的不同對待,兩株植物每天接受同樣的光照、水分、養分……

就這樣,這個實驗持續進行了30天,實驗的結果,那株被罵了30天的植物日漸枯萎,最後死掉了,而另一株被稱讚的植物卻變得健康和茂盛。

4個步驟教你成為溝通高手,遠離語言暴力

所以,永遠不要低估語言的力量。小小植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人呢!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也許你的一句無心之語都會影響別人的一生。《奇葩說》有句話說:“說話之傷,都是暗傷,自帶緩釋效果,若無人點醒,至死不知。”那麼,既然是一種隱秘的傷害,對別人影響如此大,有沒有辦法可以解決或者避免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一種“非暴力”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傾聽,可以避免傷害,能使人們獲得愛和理解,和諧相處。

非暴力溝通”也稱“愛的語言”,馬歇爾·盧森堡提出非常樸實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溝通要素,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友愛互助的連結。“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有意識地轉變談話和傾聽的方式,鼓勵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它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以求避免言語中隱藏的批判、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等等。

4個步驟教你成為溝通高手,遠離語言暴力

4個步驟教你成為溝通高手

第一步:觀察——客觀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不作任何評論或評判。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認為,“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那麼,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首先,“觀察”是看到客觀事實,並準確地表達出來。而“評論”是個人對客觀事實的一種主觀評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

比如 一個人說,“我覺得今天好冷”,馬上另一個人就會反駁說,“天氣預報說,今天15-20度,我看到很多人還穿短袖呢”,如果我們可以分清楚,第一個人說的是自己的觀點,第二個人說的是自己觀察到的結果。

其次,非暴力溝通主張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表達自己的見解,不鼓勵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絕對化評論。比如說:

“你總是遲到”

“你每次都這樣”

“你從不關注你身邊的人”

“他永遠都不會有進步的”

“他經常粗心大意”

“總是”“每次”“從不” “永遠”“經常”等類似詞語太絕對化,我們或多或少說過這樣的話,表面上看沒什麼難看的字眼,但是仔細一聽,讓人感覺不舒服,不會有人喜歡被貼標籤。有人稱這種為“不負責任的靜態語言”,即“一棒子把對方打死”,容易讓人產生逆反心理。

4個步驟教你成為溝通高手,遠離語言暴力

作者馬歇爾說,“如果我們的表達言過其實,別人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而不願作出友善的回應。”我們需要做的是把看到的事實告訴他,例如:面對員工遲到,不要直接說:“你總是遲到”,而是說:“我看到你今天的打卡記錄,顯示是9:15,同時我還發現了這周你還有兩次打卡記錄顯示是9點以後”

這樣客觀描述事實的表達更容易讓人接受,我們也達到了提醒的目的。

第二步:感受——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隱瞞自身情緒

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環境裡,我們常常會忽略自己的感受是什麼,認為感受是無關緊要的,我們首先會考慮別人的期待,“我應該怎麼做”。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社會對男性的要求或期盼總是比較堅強與剛毅,總要扮演保護者的角色,所以,他們總是刻意隱藏自己的情緒,好像他們永遠不會有情緒困擾,遭遇挫折。比如說 我爸爸,從小到大從未見過爸爸掉過一滴眼淚。

其實 內心強大的人,都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敢於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可以促進關係,還可以改善工作。表達感受有時也是一種示弱的表現,有助於解決衝突。

舉一個書中的例子,作者有一次在上課,講的是非暴力溝通,面對黑人學生的公然挑釁,作者主動坦白自己緊張的情緒,反而受到學生的接納和理解。

培養準確地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很重要,而養成這樣的習慣,要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訓練,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作者很貼心地為我們整理了內在感受詞彙表:興奮,喜悅,感激,感動,高興,害怕,擔心,憂傷,沮喪,失望,尷尬,等等,只要簡單的兩三個字,就能把感受清晰而準確地呈現給對方。

二是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我覺得***,我認為***,表達的都是想法,而非感受。比如說

我覺得自己很沒用——這是一種自我評價,表達了我的想法

什麼忙都幫不上,我很沮喪——說出事實,表達了我的感受

還有一些詞,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擾、被拒絕、不受重視、被忽略、得不到支持,等等。這些詞更多是一種判斷,不是感受。

4個步驟教你成為溝通高手,遠離語言暴力

第三步:需要,請說出具體的需要,而不是指責抱怨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比如 你花時間精心為孩子準備了輔食,結果孩子吃了一兩口就不吃,一直在玩食物。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哪怕扔勺子這個動作,都有可能會引爆你的情緒。因為,我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一是,我花時間了,想看到結果(寶寶很喜歡吃);二是孩子不好好吃,我怕營養不夠,影響他的身體發育。

所以,我們要重視自己的需要,看到自己的需要,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讓對方明白你想要什麼,反而有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

這也是我們時常會控制不好自己情緒的本質原因,生氣、憤怒、指責、怨恨等這些情緒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被滿足的需要。

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段假裝生病的經歷。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印象很深刻,作者的母親小時候不敢表達自己的需要。有一次,為了擁有跟妹妹一樣的小錢包,一直假裝病痛,最後甚至是開膛破肚做手術,才如願得到這個小錢包。更滑稽的是,錢包到手之後就不明原因地誤入他人手裡,也不敢要回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重視自己的感受,敢於表達自己的需要,可以通過這個句式“我(感到)……因為我……”刻意練習,只有理解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4個步驟教你成為溝通高手,遠離語言暴力

第四步:請求——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請求,切忌模糊或否定

說完需要之後,我們就希望我們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滿足的。所以,就要進行第四步,向他人提出請求。

那麼,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容易得到積極回應呢?

1.請求是明確而具體的

比如說 你和閨蜜說,“咱們出去透透氣吧”,

她說,“好啊,我們一起去打羽毛球”,而你本來是想讓她陪你去逛街。

如果你對孩子說“把鞋子放好”,他可能會有疑問,放在哪裡呢,怎樣才算“放好”,結果是沒有動手做,或者做的效果不好,而你直接跟孩子說,“寶貝,請你把脫下來的鞋子放在鞋架上,擺整齊”

如果我們直接對孩子說“不可以”,他們永遠也搞不清該幹什麼,比如看著他拿著易碎的玻璃杯,我們直接對他說,“杯子要輕拿輕放”,會比大吼一聲“小心別摔壞了杯子”,更有效果。

2.注意區分“請求”與“命令”

關係是互動的,當別人拒絕了我們的請求,我們也要學會尊重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不能強人所難,更不能利用他人的愧疚之心來達到目的。比如說 “他應該留下來陪我”“他必須照我說的去做”“如果你是我的朋友 ,就應該幫我這個忙”。

另外 ,任何一個人都不喜歡被逼著做事情,有時候換種表達方式,“請……好嗎”“可不可以”“可以……嗎?”,別人可能會有更高的配合度。

最後,總結一下,非暴力溝通的全部過程:第一,明確什麼是我的觀察 ;第二,我的感受如何;第三,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第四,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4個步驟教你成為溝通高手,遠離語言暴力

我們每天都在和各種人溝通,良好的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大多數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願我們善用語言的力量,按照這4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掌握非暴力溝通的底層邏輯,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學會愛的表達,讓別人更加容易理解你,你也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