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式的教養,是家長焦慮的來源

當你看到這個標題時,可能會想:什麼是處方式的教養?你會給做老母親的我講些什麼道理?那要從我與本書的緣分開始說起,參加萌媽訓練營,馬老師推薦三本必讀書籍之一《園丁與木匠》,書中作者提到“處方式養育”,本來以為能解答一些養育中的具體的困惑,並給與一些方法;結果卻饒有興致地思考起:為什麼要成為父母,以及做父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從進化到發展心理學的大量研究中,不斷給我們啟發,而不是給出答案來解決具體的問題。

處方式的教養,是家長焦慮的來源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教授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領袖,她對於兒童的心智、大腦的學習方式、兒童學習能力的發展有著大量科學實證研究。

同時,她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三個孫輩的祖母,通過仔細觀察這些孩子的成長,充分印證了她的研究成果。《園丁與木匠》講解了她的重要思想,這本書也榮獲了美國認知學會年度最佳圖書獎。

處方式的教養,是家長焦慮的來源


下面分享一下書中第一章對我有啟發的內容。

開篇引出:親子關係是人類很特殊的一種關係,從經濟效益最大的原則來看,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肯定是大於回報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做父母呢?

養育一個孩子,如果不是要創造一種特定的成年人,那養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

作者引用了一個古老的比喻,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

所以,我們現在帶著一個問題來一起閱讀本書,“我是園丁式的父母,還是木匠式的父母?

一、 反對教養

作者提出一個令人驚訝的觀點:反對教養!

這是作者從一個科學家和哲學家、發展心理學家的角度提出的。

20世紀後期,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出現在父母和孩子身上:教養。

在我國70年代初開始提出計劃生育,社會和家庭結構發生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比如:獨生子女政策的出現,家庭規模變小、上學時間變長,結婚生子的年齡推遲……..傳統的隔代照顧模式被打破,孩子們早早開始入園,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各種育兒經,教養模式橫空而出。

我是一位70後的媽媽,從小沒有上過幼兒園,因為那時我們都還是三代同堂,我們這一代孫子輩都由奶奶來幫忙照顧,在學業、工作上也沒有什麼壓力,相對自由。隨著我的表弟表妹們80後的新一代獨生子女的出生,看到他們三歲開始上園,有許多好看的彩色讀物,好多好玩的玩具等,父母開始重視教育,培養他們考大學了。所以,80後的孩子們就由原來傳承式養育模式過度到教養模式的時代。再到80後這一代人自己經歷考大學、畢業、就業、結婚生子,這一系列看起來順理成章的歷程,使得他們習慣性的把自己學習和工作的經驗用到養育孩子上來:為孩子設立明確的目標,並堅信這樣可以塑造出一個優秀、成功、幸福的人。

眾多親子教育書籍當中宣稱的,會深刻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的東西,比如:

讓孩子盡情哭鬧到睡著,還是抱著孩子安撫?

是和孩子分床睡還是一起睡?

讓孩子寫作業,還是讓他們盡情玩耍?………

新一代父母被鋪天蓋地的教養知識所影響,照搬這些模式養育孩子,過程中體會到了許多挫敗感和焦慮。

這種處方式的教養實在是徒勞。作者說:教養也是一項糟糕的發明。對於新一代家長來說,越是努力塑造孩子成為一個各方面優秀、快樂、幸福的人,他們就越焦慮,有時會自責甚至感到挫敗。如果塑造出這樣的人,對複雜多變的社會適應能力也遠遠不足。還有可能,父母越想讓孩子擁有快樂和成功的未來,孩子就越不快樂。

二、 混亂和無序是解答一切問題的鑰匙

看起來養育孩子既費力又不能帶來預測想要的結果,為什麼我們還要做這件事呢?

作者提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混亂和無序是解答一切問題的鑰匙。到這裡,你也可能會有和我一樣的感覺,是開玩笑嗎?混亂和無序有什麼好處?

其實,我們每一個孩子出生後特點都各不相同,他們的性格、能力、強項、弱點、智力水平、技能稟賦等各不相同,你也不知道將來他是否會成才,是否會孝順?什麼都無法預測。我們也知道,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能看出有些孩子膽大,有些孩子膽小。作者用她的兩個兒子舉例,大兒子阿列克謝總是喜歡爬到攀爬架的最頂端,但他每次上去之前都會先確定自己能下來,二兒子尼古拉斯則是頭也不回的往上爬,才不管之後的事兒呢。作者本人小時候呢?無論如何都堅決不會爬高。後來,她的二兒子成為了一名非常成功的投資人,動輒要做關乎幾百萬美元的決定,作者說她想一想都會感到焦慮。作為父母當初養育的目的肯定不是讓孩子長大後過著充滿動盪和風險的生活,但是尼古拉斯的日子就是如此。

這個例子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做父母沒有辦法規劃孩子的未來,因為他們都是各不相同的獨立的個體,也沒有辦法照著隔壁鄰居家孩子考入北大、清華的經驗養育自己的孩子。

到這裡,你對混亂有一點新的感覺了嗎?

科學家給混亂起了很多別名:可能性、隨機性、噪音、熵。

浪漫主義把無序視為自由、創新和創造力的源泉。

結合這些解釋,你更進一步理解作者的觀點了嗎?如果還是不理解,也沒關係,作者用了一整本書八章的內容,用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科學的實證來說明她的觀點呢。

處方式的教養,是家長焦慮的來源


三. 父母保護好孩子從混亂中探索學習的機會

為人父母的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是有十萬個為什麼在那裡等著我們。他們經常會在不同的想法之間跳來跳去。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反覆去問一個還沒上學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

在我們大腦成熟的過程中,經常使用的神經鏈接會被強化,而不被喚醒和使用的神經鏈接就會被修剪掉。

正是混亂和無序給了孩子大量的機會去探索、嘗試、體驗和學習,讓孩子具有了強大的學習和理解複雜事物的能力。

如果你培養孩子從小就特別聽話,你還逢人就誇:我家孩子就像一個“小大人”,聽話、懂事、乖巧,那你就接受將來他唯唯諾諾、總是看別人臉色行事,沒主見,沒魄力吧!

好了,以下三點是讀完第一章後印象較深的,也是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來回味的部分。

1.不做木匠式的父母,試圖按某個目標雕琢孩子,這注定徒勞且無益。

2.親子關係至關重要;

3.父母做園丁,為孩子提供安全、穩定的成長環境和空間,讓孩子在混亂中探索、學習。

一味的學習處方式的、沒有科學理論依據的教養方式,只會帶來無窮的焦慮,也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