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窯灣古鎮的那些傳說

窯灣古鎮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邊緣,京杭大運河及駱馬湖交匯處,素有“東望於海,西顧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說,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及“小上海”之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有關窯灣古鎮的那些傳說


窯灣古鎮歷史上溯於春秋,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置,已有1300多年曆史。古鎮西依大運河,東臨駱馬湖,三面環水,為南北水運樞紐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水運的興盛帶動了窯灣工商業的迅速繁榮,在清至民國的鼎盛時期,古鎮設有8省會館和10個國家商業代辦處,美、英、法、意大利等多國商人和傳教士來窯灣經商傳教。鎮上錢莊、布莊、當鋪、商鋪等各種店鋪作坊360餘家。


有關窯灣古鎮的那些傳說


近幾年,隨著當地旅遊業的大力發展,窯灣古鎮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青石板路、狹長、雨巷古樸民風成為許多遊客對窯灣古鎮的第一印象,但其實,窯灣古鎮還有著不為人知的美麗傳說。

傳說七仙女中有一個叫鴻的仙女,長的非常漂亮,平時喜歡錶演唱歌, 深得玉皇大帝的寵愛。有一次在給玉帝大帝表演時,與其身邊的士衛產生了愛慕之情。之後,被下凡到人間。

鴻脫下“上白下藍”的羽毛,從遙遠的北海飛到了美麗的運河東岸邳州,選擇了現在窯灣這個地方安身紮寨,日出日落、日落又日出,她每天都站在運河岸邊,看到運河上一條條船隊從這裡經過,期盼著她的心上人能早日出現。

於是,她就在這裡建起了一個客棧,從天南地北的船隊中打聽消息。一年又一年,這個客棧就變成了一個村子,後來又成了一個鎮子。再後來,這個鎮子也由過去的遙灣(意思是遙望夫君早日到來的愛情港灣)演變成了現在的窯灣古鎮。


有關窯灣古鎮的那些傳說


除了仙女的傳說,窯灣古鎮還有傳說中的十大巧女:

紡織女

窯灣女子紡紗織布有千餘年的歷史,到清末民國初期,凡家中有女子就有紡線車,中等家庭還有織布機,紡紗織布是窯灣農家女子不可缺少的看家本領。

刺繡女

窯灣中等以上的農家女子和大家閨秀,長到13歲後,不出大門在家學刺繡。到17歲就開始給自己繡嫁衣,繡花鞋,富戶人家女兒出嫁前,請來幾名繡娘在家繡嫁衣,繡嫁鞋。婚嫁女子做新娘時,賀喜女眷首先參觀新娘的繡花鞋,以此來評價新娘是否心靈手巧。

歌藝女

從清康熙到民國年間,窯灣歌藝有300年的歷史,歌藝一般要從6歲開始讀書學藝,琴棋書畫,彈唱歌舞是必學的課程,歌藝同文人墨客吟詩弈棋,官府衙門和財主紳士宴會,歌藝們都會登堂表演,專門與社會上流人物密切來往,但是,歌藝賣藝不賣身,和娼妓有本質上的區別。

漁家女

窯灣四面環水,好多人家以捕魚為生,從小在水邊長大的漁家女,不僅會划船,而且會織漁網,編魚籠,撈魚摸蝦,挖藕採菱。每到傍晚時分,湖岸邊到處燃起漁火,唱起漁歌,漁家女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船家女

站在窯灣運河大堤上,百舸爭流,白帆點點,那些船家女子,有的船後掌舵,有的支篙划船,還有的拉著長長的纖繩,跟在男人們的後面,喊著縴夫的號子,一步步前行,運河岸邊,留下她們一行行辛勞的腳印。

蠶桑女

種桑養蠶,是窯灣女人很普及的勞動技術,有2000年曆史,女人們採桑養蠶,首先要學會爬樹,100年前,女人要纏足,三寸小腳爬樹是很困難的,爬樹技巧大多是從小就學會的。養蠶女還要學會孵化蠶種,利用自己的體溫孵出幼蠶。養蠶時分為夜裡還要為桑葉,蠶上山結繭才停止喂桑。摘下蠶繭,下鍋抽絲,然後上街賣絲線或換布匹。

草編女

在古老的草編工藝在窯灣女人手中已流傳2000多年。窯灣草編女利用河湖邊的蘆葦編蘆蓆、斗笠、摺子,利用水邊的蒲草編蒲扇、蒲包、蒲墊、蒲鞋。她們的一雙巧手能編出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河裡遊的及生活用具百餘種。

剪紙女

能剪出天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地上跑的羊牛雞兔和社會生活中的人物等。有的用單色紙剪,有的用黑白色紙剪,還有的用五色紙剪。剪功精巧細密,手法千刻不落、萬剪不斷,作品簡潔、豪放。古時窯灣,貨郎挑上,走街串巷賣花樣婆的花籃內,都賣姑娘們的剪紙。凡是結婚喜房的門窗上都貼上了姑娘剪出的鴛鴦。每年春節,千家萬戶門上貼的五彩剪紙門吊,也都出自姑娘們的巧手。民間剪紙工藝自明清一直流傳到今天。

紮結印染女

古老的紮結印染法在窯灣民間流傳千餘年。扎染女自織白布,然後扎花、染色,此法又叫撮花防染法。先在白布上有計劃地針縫線扎,染色時使其局部因機械防染作用得不到染色,當放開扎線結,便在布面上形成預期花紋。紮結撮花法為古代民間傳統工藝,製作簡易,風格樸實大方。複雜加工可套染出多彩花紋,具有暈染、爛漫、迷離效果,很多母親為了女兒出家後能過上好日子,都手把手將扎染撮花技術教給女兒,並一代代傳下去。

廚藝女

窯灣姑娘十四五歲就要在家學辦菜做飯。母親教女兒首先要學會烙煎餅,到端午節要學會包粽子,臘月二十四祭灶後要辦年飯,要學做豆腐、年糕、祭灶餅、炸丸子,還要學會包餃子、做元宵,煎炒烹炸熘煨廚藝都要學,甚至用雞魚肉蛋為主料,做出八碟八碗的桌席。母親將女兒教會廚藝,嫁到婆家,婚後滿月下廚施展,全家一日三餐都要新媳婦去做,這是傳下來的規矩。如婆家親朋好友登門,要設家宴招待,新媳婦就可大顯身手,高超廚藝也是全家人的驕傲。窯灣街頭小吃,多是女人經營的。戰亂年代,一些窯灣人全家流落他鄉,第一個求生辦法便是到街頭賣小吃。


有關窯灣古鎮的那些傳說


窯灣古鎮以其獨特的古老建築風格,倚河傍湖的水域風光,豐厚而古老的歷史文大運河畔第一千年古鎮窯灣化遺存。古民居、古街道、古店鋪、古碼頭、古遺存,鑄就了窯灣古鎮的文化品位與文化內涵,它是古運河文化在民間傳承的真實寫照。


有關窯灣古鎮的那些傳說


古鎮三面環水,碧波粼粼,景色秀麗;街巷獨具一格,院舍青磚灰瓦,樓閣亭臺交錯,房頂飛簷翹角,形勝之美稱於江淮,自來為中國大運河第一古鎮和遊覽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