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長期趨勢上,總是會贏的


如果你在長期趨勢上,總是會贏的


時隔一年,再度見到江暉。

在江暉身上,有著諸多光環:

“中國第一代公募基金經理”;甚至在1998年公募基金誕生前,他就已經在從事投資了;“冠軍基金經理”、“第一批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經理”……2007年,江暉和四位合作伙伴一起創辦星石投資,從0起步到上百億規模。

在成立的第二年,2008年,江暉和星石在私募界就名聲鵲起。當年上證指數暴跌65.39%,但星石的產品,不僅沒跌,居然還給投資人帶來了正回報。包攬了全市場前幾名位置。

星石這個名字,取得是“若星之恆,若石之堅”的含義。翻成大白話來說,就是希望能達到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的境地。

而從他們旗下產品的業績來看,多少正在踐行這個寓意。2019年,江暉領銜的星石業績位於百億私募前幾位。成立較早的一批產品,即便經歷了市場近期大跌,最近六年多平均年化收益率仍在16%以上。


曾有同行評價說,星石是很穩,但漲得慢。其實,近幾年星石發生了重大進化。

特別是,如果以2014年為分界點,將前後的業績加以對比,其長期年化收益率有了翻倍的提升。從2007-2013,從2014-至今,同一批產品兩個階段的年化收益率從8.45%提升到了16.38%。

投資風格也明顯發生變化,出拳的頻率提升。2015年牛市捕捉到科技股,2016拿住以白酒為代表的價值類消費股,2019年初至今預判到成長股行情。

而在這背後,就是江暉本人和星石在投資方法上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壓力和進化


從2008年一直到2014年,星石最早一批成立的產品最大回撤不曾超過8.08%,在2008金融危機時,2011年股債雙殺期,都能不虧錢,基本上最大回撤都在1-5%之間。

穿越牛熊過程中,不可能都是高光,壓力也曾長期存在。

比如2009-2013年,江暉曾因為極端重視回撤和波動,面臨著投資者對“漲不動”的質疑。

進化,是江暉的破壁法。

如果從江暉開始管理資金起算,在他長達2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可以觀察到,有過三次重大的進化。

從債券投資到股票投資;從確立絕對回報理念的雛形,到演化出“多層面驅動因素投資法”的1.0版、2.0版。

用江暉自己的話說,創建星石這13年來心無旁騖,專注於中國證券市場,使用一個投資策略和方法,在能力圈內集中資源做好權益投資一件事。

最終是培養出了約40人的投研隊伍,包括他在內的9名基金經理,通過工程師一樣的投研人員,“提升科學性,降低藝術性”,最終形成精密運行的大型平臺來實現可複製、可持續的業績,併成功地提升了投資的進攻性。


如果你在長期趨勢上,總是會贏的

前排左三為江暉


那麼,在這13年來,江暉以及星石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在與江暉前期若干次對話基礎上,我們試圖勾勒出他投資方法的全貌和演化路徑。

一、站在長期趨勢上


如果你在長期趨勢上,你總是會贏的,中間可能會有點波折,但你總是會贏的。

——江暉


27年前的一個夏天,25歲的江暉站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是在國家統計局按部就班繼續公務員人生,還是跳出體制,踏入波詭雲譎的市場大海。

在1990年代,尚屬新生事物的證券市場,在大多數人眼中都看似說關就能關的嘗試,更不要說江暉準備要去的期貨公司。

留還是走?一念千鈞。

事後看,一個選擇徹底改變了江暉的人生,在江暉這條跳躍向上的人生曲線上,凝聚出的是他追逐長期趨勢、把握時代脈搏的能力。


將時鐘拔回到1993年,這是一個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時代。

在這一年,市場經濟的大潮已經漸入人心,特別是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中國這艘巨輪的航向再無疑義,包括陳東昇、田源、毛振華、馮侖、王功權、潘石屹在內的一批體制內官員、學者,都紛紛下海,創辦自己的企業。

這批人在歷史上被稱之為“九二派”,或許是有了可借鑑的案例,點沸了江暉的熱血,讓他在1993年毅然辭去公職,加入了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中期;1996年再次轉身,加盟泰康保險從事債券投資。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段經歷,讓他在1998年初與新生的公募基金業結緣,加入了範勇宏組建的華夏基金籌備組。

“當時為什麼要從事業機關辭職?“

”因為我看到了一個新興行業,會帶來更多機會。“

”那去初創的基金公司呢?“

”因為這是個更朝陽的行業,從無到有,以後會特別龐大的一個行業。“

”那為什麼又出來做了私募?“

”發現了新的一個新興行業,當時趙丹陽開始做陽光私募,但當時他規模小,等於是正規軍都沒去的地方,是吧。再對比海外的經驗,肯定會成功的,所以說我當時是義無反顧。買個股票都看行業趨勢怎麼樣,那我自己選職業也應該是這樣的。“

”那下一個趨勢在哪?“

”下一個趨勢沒了啊,這是我的終身職業。”

這是早年和江暉的一段對話,用他自己的話來總結,“如果你在長期趨勢上,你總是會贏的,中間可能會有點波折,但你總是會贏的。”

投資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1998年,華夏正式發行旗下第一隻產品—基金興華時,江暉已是基金經理小組中一員。當年基金興華成立後實行基金經理小組制,由時任副總經理戴勇毅負。


戴勇毅,王亞偉,林浩,王寧,餘明泉負責股票投資,江暉

負責債券投資,郭樹強負責交易。到1999年發行基金興和,江暉就將登上前臺,從債券轉股票投資。

聽著上述這些人名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在1999年這個夏天,現在揚名立萬的一撥明星人物開始紛紛冒頭,沉浮在中國股市的各個角落。

王亞偉——成為之後的基金一哥、郭樹強——後來成為天弘基金總舵手、戴勇毅——中國最大銀行系基金公司副總經理。

低調的楊東,一直默默地在為興業證券自營大把賺錢,直到2003年成立興業基金(現興全基金),他才在公募基金業顯山露水;

中國頭部私募淡水泉掌門人趙軍那一年正逢研究生畢業,加盟了原先實習的中信證券資管部;


還沒畢業就已參與籌建東方證券資管部的陳光明,1999年也跨出校門不久,正忙著調研,在美的整整泡了一個月;

中國第一代研究員、以挖掘投資茅臺,蘇寧等一大批成長股聞名的富國基金總經理陳戈,當時正在君安證券,作為一名農業研究員忙著和作假的農業明星股鬥智鬥勇,磨練自己的招式。


……


若干年後,這批人成就了一幅璀璨的投資群星圖,也成就著超百萬億規模的中國財富管理行業。

二、20餘年,一種方法,三輪進化


絕對回報,是從客戶角度出發,我理解就是你在風險可承受的範圍內,賺到了一個比較多的錢。既允許有回撤,也追求產品淨值在中長期不斷創出新高。

——江暉


或許是債券投資出身、或許是個性使然,江暉對於宏觀有著獨到的敏感度和研究功底。


2001年,剛剛從債券轉做股票投資、江暉管理的基金興和就拿到了行業第二名,2002年江暉管理的基金興華又在54只基金中名列第一。


早期:“多層面驅動因素投資法”的簡易版


有個小故事:


2002年時,江暉綜合宏觀和產業研究,鎖定了寶鋼買入,而當時這類大盤股並不受市場歡迎。

江暉去公司調研,見到了公司管理層。他把對產業、對公司的預測數據一列,結果讓包括財務總監在內的幾位高管都很驚訝不太相信,我們公司能這麼賺錢嗎?

結果,到了2003年,中國宏觀經濟進入了新一輪上升期,各行業投資極度擴張,寶鋼成為五朵金花行情中最靚麗的一朵,期間漲幅超過100%。


也正由此,寶鋼管理層莫名的信服江暉的水平,在華夏回報基金髮行時,寶鋼大筆一揮,掏出5000萬認購新基金。

彼時的股市處在初級階段,宏觀政策,貨幣政策,特別是和股市直接相關的一些政策,其影響是立竿見影。

在那個年代背景下,江暉形成了他目前投資模式的雛形,“多層面驅動因素投資法”的簡易版,在當時主要是看宏觀和公司這兩大層面。

但這兩者還隔得有點遠,在隨後的摸索中,他又加上行業這一層面。

1.0版:注入絕對回報的靈魂

2001年,美國對沖基金公司Millennium Management(注:美國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超300億美元)的一名基金經理來華夏交流,從他那,江暉第一次聽到了絕對回報這個詞。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市場漲跌,也不管同行業績如何,只要每年獲取穩定的正回報。

這打破了公募看重相對收益和排名的慣例,但從客戶來說,每年實實在在能獲得正回報。

回撤是少,漲得也慢

2007年,江暉創辦私募公司,讓這一套方法進一步得到了磨礪。

星石起初對絕對回報的理解是週期較短,每六個月就要實現個絕對收益,而且

在江暉初期體系中,要求宏觀、行業、公司這三個驅動因素,都符合要求才會買入。

這是江暉投資方法的1.0版,優缺點都很明顯。

比較穩當,但相應的,投資機會少。

最終的結果就是,回撤是少,漲得也慢。

從2007年起到2013年,這7年,每年都是正收益,但除了2009年,收益率都在個位數。相比一些基金在牛市一年翻倍的蕩氣迴腸,星石就難以捕獲更多注意力,顯然也會受到客戶不小的壓力。

怎麼破?

既要保持低波動,低迴撤,又要提高收益。

2.0版:拉長目標週期,改變選股標準,提升收益率

江暉探索出的辦法是,通過拉長絕對回報的時間週期,適當放大波動的容忍度來提升收益率,終於在2013年定型2.0版投資框架。

其同期成立的數只產品,年化收益從1.0版本的8.45%提升到了2.0版本的16.38%,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數據來源: Wind,截至2020年3月20日)


如果你在長期趨勢上,總是會贏的


但、牽一髮而動全身。

既然將絕對回報進化成中長期的絕對回報,那麼在具體的投資方法上,顯然也要有改進。

“怎麼提升投資回報,最大的改動是什麼?

“我們把組合構建條件放鬆,三個層面裡邊只要有一個驅動是強的,另外兩個不是反著就可以入選。

這樣一來,投資機會自然就大大增加,增加10幾倍。”

當然另外它會帶來更大的回撤,這也就進一步考驗江暉團隊的選股能力,某個層面的驅動因素要足夠強勁,強勁到回撤以後他最後能再創新高。

和2014年前對比,提升明顯。星石1期,在2014年前的7年,累計收益**%,年化收益**%。但從2014年以來截至2020年2月14日,累計收益**%,年化收益**%,同期滬深300漲幅遠低於其累計收益的一半。

從1.0版本的8.45%提升到了2.0版本的16.38%,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投資理念沒有變,只是入選標準變了

在這套體系下,研究員覆蓋的股票數量較多,大概在900只左右,但核心股票池約180只,基金組合就是從股票池中挑選,集中度相對適中,星石前三十大股票大概集中度在70%。

投資風格也明顯發生變化,出拳的頻率提升。


那麼,這個框架具體怎麼運轉?

這套方法,要看宏觀,行業,公司三個層面,但是,現在看宏觀還有用嗎?如今GDP的波動不像多年前那麼劇烈了。

“對整個經濟可能影響不大,但是對類別影響很大。我們把所有30個行業大致分為三大類別:消費、科技、週期。在投委會最終確定後,將70%以上的資金投資於最好的兩個類別。

比如說,現階段一方面政策是寬鬆的,經濟要上行也很難,處於持平或緩慢下行,從投資時鐘劃分來看,這麼個狀況下,科技類是有表現空間。

如果政策很寬鬆,經濟又能迅速上行,就會更適合週期股或者消費股,它們和宏觀密切相關,彈性更大,漲幅會更大。

所以說,雖然宏觀的波動只有一點點,但在我們體系下,看得是對類別的影響非常大,你要投什麼類別,是要參考宏觀因素。

你看我們倉位,2014年下半年以後,基本都在90%以上,但是我們會在類別裡面進行輪換。”

“那對類別大概是多長一個週期進行調整?”

“這個不一定。


短的時候有一個季度調整過一次的,比如2014年四季度我們重點配置週期類,但週期股很快就翻了一倍,所以我們又切換到科技股,當然後來又調整到了消費股。

到2016年的時候,經濟有觸底企穩的跡象,而且在消費升級和國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的情況下,多數消費行業迎來中長期供需拐點。我們重倉投資以白酒為代表的價值類消費股。

2018年以來,價值股上漲的低估值驅動因素已經變弱,價值成長股經過前期調整性價比更高。我們增持價值成長股,形成了科技+消費雙類別的持倉結構。

所以它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判斷來得出的,具體還要結合市場。可能短的三個月,長的兩三年。”

“聽下來,這套方法,除了三個層面外,還有一個輪動的特點,這個反映在持倉上,也就是會不斷切換?”

“我們內部是有輪動策略,有的公司會持有兩三年,但更長的確實不多,因為我們主要還是輪動投資,有的公司會反覆投。

比如這一段賣出了,過段時間又會再買回來。比如說白酒,我們2015年底有投過,但到2018年初就賣出了,之間的這段漲幅我們完整地吃到了。


2019年這波上漲,我們也買了一些,但沒那麼多了,以前我們重倉股的第一第二都是白酒,但現在可能就落在第二十,二十一了。”

“那麼,在看公司層面時,你會設置多少預期收益率的門檻,才會去買入?”

“我們對驅動因素的要求很高,所以他預期漲幅肯定是很可觀的,但是漲30%還是300%,我們很難預測。”

“但至少你應該有個標準?”

“我們很難預測,我們是按估值標準來看,PEG≤1,這是我們的標準。符合這個條件,他後面漲幅不會低。”

“但現在≤1這個標準是不是有點高?”

“並不高,我們組合大體都能達到,你看我們組合中有6成以上的股票平均市盈率在20~40倍,我們這些公司的業績增速也是20~40,所以他符合PEG這一要求。”

“那麼,什麼時候賣出?”

“我們一般兩個情況,第1個是驅動因素變差了,這時我們不管漲跌都要賣,這是我們最嚴的標準。第2個,如果PEG到兩倍以上,我們會賣。我們認為有泡沫,所以我們一定賣。

除了這2個以外,我們中間會看有沒有更好的公司可以換。

“這個對研究是要求比較高的,有可能你預估低了,公司業績表現能超出你預期。”

“對的,但是我們基本能往前推兩年的。比如2019年我們推2020年到2021年。

總體來說,我認為成長股並不高估。但是個股來看分化很大,有的估值確實挺高的,所以估值高的你應該考慮換一換。”


變化中關注不變,成長股長期牛市來臨


“為什麼2020年特別看好成長股?今年前兩月以科技為代表的成長股持續上漲,但隨後回調幅度較大,你們的操作有根據新情況作出調整嗎?”

“對於投資而言,更重要的是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規律。我們在2019年末出了今年的策略報告,題目就叫《產業加速升級,成長股長期牛市來臨》。

新冠疫情雖然短期擾動經濟復甦節奏,但不會改變兩個趨勢:

一是在“工程師紅利釋放+政策全面升級+研發投入高增”的共同呵護之下,產業持續升級;

二是存量經濟之下消費、週期各行各業持續集中,馬太效應強化。

沿著這條路徑,我們能夠持續挖掘出具備成長性的優質公司。

以快遞行業為例,領軍企業憑藉強大的成本管控能力和優質的服務不斷搶奪市場份額,目前行業CR8市佔率已經達到80%以上。

再如化妝品,本土品牌把握大眾消費升級機遇、綁定快速發展的電商渠道,憑藉對本土消費者的深入理解和差異化產品定位,正逐漸從歐美企業手中奪回市場份額。

隨著逆週期調控發力,內需有望率先企穩修復。外需受全球疫情影響對經濟有一定拖累,但為抵禦疫情衝擊,全球流動性大幅寬鬆,也將給資本市場帶來支撐。

寬鬆的流動性疊加政策刺激、消費回補、以及持續的產業升級,科技、週期、消費板塊都有較好的投資機會。

具體來說我們關注6大投資機會:大眾消費品與服務、5G產業鏈、有色、高端裝備、新能源產業鏈、醫藥生物。

2020年是5G正式商用元年,隨著網絡基礎的完善,基於5G網絡的應用服務將層出不窮,產業鏈的投資機會從5G基站、5G終端,逐步轉向5G流量基礎設施及5G應用,這是長期不變的趨勢。

在線類應用得到快速滲透;而逆週期調控下新基建節奏上加速,也將釋放硬件需求。

至於有色屬於早週期行業,隨著後續海外疫情見頂、流動性寬鬆帶動名義利率下行,有色資源股將具備較高彈性。

“現在大家都對後續逆週期政策有預期,你們有何判斷?”

“經濟活動迴歸正常化,刺激性政策才能夠真正滲透至實體經濟。現在國內政策工具箱還有充足的應對空間,我們認為二季度逆週期調節將加快釋放。

貨幣政策方面,預計二季度將加快跟進全球寬鬆。中美十年期國債利差已經達到180bp以上,為國內寬貨幣打開了空間。而且2020年結構性通脹消退,將進一步解除貨幣政策掣肘。

財政政策工具箱儲備豐富,近期重要會議指出,將通過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等一攬子計劃穩定經濟增長;除此之外,PSL、證金債等預算外手段也還有進一步發力的空間。

預計新、老基建將共同發力穩投資,今年地方專項債已經前置發行10233億,其中68%投向了基建相關領域,比2019年的20%明顯提升;

3月份基建項目的復工率也基本恢復至90%左右,政府行為對經濟的支持預計將在2季度得到體現;進一步減稅降費也存在可能性。

另外,預計地產政策將在“房住不炒”的框架下繼續強化因城施策,一方面能夠釋放合理需求,保障房企現金流;另一方面保障土地市場正常運轉,適度帶動地方經濟。

寬鬆的流動性配合寬財政和地產因城施策,共同推動信用擴張,預計二季度開始,經濟將觸底反彈。“


三、團隊的深度代表投資的高度


星石對標的,是Capital Group,資本集團。

——江暉


相比這幾年屢屢戰勝市場的業績,江暉更得意的是,“這個團隊帶出來了,他們的自信心明顯起來了,這很重要。”

投資團隊的能力深度代表了星石今後在投資業績上能達到的高度。


星石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全部由自己培養,如今成長為基金經理的,基本就是2009年那拔招進來的研究員。

星石內部投研架構與傳統基金公司又有區別,這也是公司投研的兩大特點之一:投資決策委員會領導下的多基金經理負責制。

通俗地講,就是在星石這個大平臺上,有多名基金經理一起來管理資金,按照各自權限的不同,有的可能管理5個百分點的規模,有的可能更多,每年會根據考核結果來進行調整。

幹得好,給你增加管理的資金量,做得差,就要縮減,甚至最終從基金經理這個崗位上調整下去。

在星石,投研新人的成長路徑是,“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行業基金經理→類別基金經理→全行業基金經理”

。而這套組織架構,星石借鑑的一個對象是美國資管巨頭資本集團。

在美國的共同基金排名榜中,會發現有一連串叫AMERICAN FUNDS的基金,5年、10年以上的業績出奇的好,但卻不知道是什麼公司管的?

基金名稱和管理公司名稱渾然不搭界,讓人一頭霧水,最後才發現是一家連招牌字號都懶得亮的基金巨頭,CAPITAL GROUP

這家成立於1931年的公司,在約80年的資管江湖中以信用,口碑、管理創新和特立獨行的風格成為了投資界的楷模。截至2016年底,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4萬億美元。

是這家公司,在1950年代首開先河,把傳統的基金經理負責制模式改造成了多顧問組合管理系統。也就是每個組合經理只對特殊類別的股票投資負責。

多元顧問制度的核心在於摒棄個人英雄主義的明星制,達成以服務投資人為目標的知識工人團隊。

CAPITAL GROUP在業內有諸多創新,比如薪酬制度的設計,它是採用四年投資業績的移動平均數,並且一年、三年的考核權重不同;股權激勵模式的設計,A股和B股投票權的不同以及退休或離職後將股票逐年賣回給公司;提倡投資管理人共同分享投資信息和投資想法,並因此只聘用傑出的人才。

他們的箴言是:只有巨人才會僱用巨人。

星石同樣走上這條大道。

現在40人的投研團隊都採用同一投資方法,雖然每個人各司其職,但因為使用同樣的方法,等到大家研究成果出來以後,方便於交流使用,可複用性強,能形成投研合力。

從以前他們講報告,江暉拍板,到現在一起聽一起討論,進步迅速。

如今星石已培養出了8位基金經理,5位全行業基金經理、3位類別基金經理,加上江暉一共9位。

在這樣的土壤上成長起來的研究員、基金經理都很能得到大家的認同,2019年,有一位基金經理推薦的個股被大家重點配置,給公司帶來上億的盈利。

江暉在投研處也有一張辦公桌,他80%時間花在投研上,10%管理,10%用於市場等。

“我是一個偷懶的企業家。”江暉自嘲,或者說星石有著良好的合夥人制度,大家各自做擅長的事情。

而要想調動和培養員工,更重要的是,考核制度。

“怎麼來考核呢?”

“我們的考核機制就是,考核你的任何一篇報告和你所有的投資決策。

我們會對每篇報告打分,然後你的每個決策我們都有記錄和計算。主要是我們的投委會來進行打分。

打分了以後每一份報告、每一筆投資決策的收益就可以全部量化,我們後臺部門專門有人天天在算。

報告每週打分,但是我們是按季度考評。我們最後的考評結果是公開的,而且我們會有一些處理細節,比如有的可以延後啦或者什麼。

然後我們所有的獎金分配就按這個表來了。這個是公開的,你看我們敢做到公開,它肯定相對公平,是吧?”

在這種公平公開、能上能下的環境中,可以讓人爆發出持久的戰鬥力。

伴隨著年輕人的成長,團隊的磨合成型,星石建立了一套決策機制,江暉重點發揮作用的是在類別優化上,把大方向確定,就意味著能夠把70%資產在大框裡面框住,大方向把握住,風格的一致性有了,剩餘各人可以各自發揮。

“我們的投資目標是,每年穩定在行業前1/3,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長期業績將會顯著的位居行業前列。

當問他,你看著年輕人起來了,以後人們提到星石,可能江暉的印象會淡化,你是感到輕鬆還是一些落寞?

“這就是我想要的方向,就應該這麼幹才是長久的,因為我們的模式就是來自Capital Group。

我原來在公募就有這個想法,他是每個基金有25個基金經理,一上來我就想要這種模式,這個才是長久的。

雖然,我是可以減少點時間投入,這樣我也能輕鬆,但我還是願意把時間花在投資,花在交流上,而且現在大家能一起討論,氛圍越來越好,我是樂在其中。

投資,是可以幹一輩子的事業。”

在那一刻,江暉和這群年輕人的臉龐似乎融合到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