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繪畫學習全套福利

繪畫全套學習資料請戳我↓↓↓↓↓↓↓↓↓

繪畫全套學習資料請戳我↑↑↑↑↑↑↑↑↑

正文

本文由長篇名家傳記《徐芒耀的油畫世界》作者陳洪標撰寫

在文學的學科中,專業有一門比較文學。

比較,能讓人開闊眼界,知道所以然。

比如中外文學比較,範圍很大很廣,古今比,古古比,今今比,除了文學與文學比較,文學還與其他藝術門類進行比較研究,總之怎麼都可以比。

想必,藝術也該如此。沒有什麼不可以比,因為是美是醜,非美非醜,是現狀是未來,都是你所呈現給大眾的,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但總的方向不會變。

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季節最常見的大白菜。看看這三個畫家的筆下的大白菜,及其各自在拍賣市場上的反饋。

第一位畫家叫薛廣陳。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圖為薛廣陳。

他畫的大白菜,構圖精心設計,為了突出大白菜鮮嫩的色彩,他在下面畫了一塊破紅磚,儘管破紅磚是陪襯,但畫得一點也不含糊,上面有水泥漿粘黏著,紅磚的質地很逼真,而且表現得也很豐富,破損的斷截面也很清晰,刻畫的非常細膩。

作為畫面主題的大白菜,更是精心雕刻,雪白的菜幫子,嫩綠的大菜葉,菜葉上還有晶瑩透明滾圓的水珠,彷彿將滾落下來。這還不足為奇,菜葉上還有一隻天牛和一隻蝸牛,增添了畫面的情趣,也體現了畫家的繪畫功力。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圖為薛廣陳畫的紅磚上的大白菜及放大的局部。

所以,這棵大白菜這幅作品,在西泠印社拍賣會上拍賣了28.75萬元。

第二位畫家叫忻東旺。

這位畫家是中國當代新寫實油畫的優秀代表人物。比較有名的陳丹青特別推崇他,為他多次背書。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圖為祈東旺。

陳丹青之所以這麼做,據說是“陳丹青佩服他很會調顏色,而且極擅於用猛色,但又控制自如恰到好處”。

初看這句話,感覺不是陳丹青太誇張,就是傳這話的人太誇張。油畫對色彩的要求,對顏料的調製是最基礎的,怎麼調還專門有一門課程。

不過看了忻東旺畫的大白菜,也真是服了。

正是應了一句話,這是把最基礎最不起眼的活做到精緻了,也能成為大師。

據說,這個忻東旺是直接把一堆油畫顏料,往畫布上一扔,再用畫筆扒拉幾下,一塊褐赭色的桌布就成了,再把顏料往上一堆,扒拉幾下,三顆不同朝向的大白菜也呈現出來了。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圖為祈東旺畫的三顆大白菜。

綠油油的菜葉子鮮嫩無比,皺褶翻卷的部分和挺直的白菜幫子,以及被削平的菜根底部露出的菜梗硬莖,讓三顆大白菜與菜地裡的大白菜沒什麼兩樣。

造型精準,用色鮮猛,忻東旺的一幅大白菜作品,在2012年北京傳是國際春拍,拍出了約52萬。

第三位是齊白石,國畫大師。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圖為齊白石。

齊白石畫畫的特點,什麼都能畫,賣畫的人讓畫什麼,就能畫什麼。

他自己是最愛畫的身邊常見的事,早年在湖南做木匠,家裡清貧,少不了要下地幹活,也沒少種大白菜,這也是這個季節最主要的蔬菜。所以他對於大白菜的熟悉,可以說是從眼,到手,到胃,都很熟悉。

所以,齊白石畫大白菜是最拿手不過了。隨手畫兩顆大白菜,上面加一隻螞蚱,就是一幅精品。如今,這幅大白菜作品,拍賣的成交價97萬。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圖為齊白石畫的兩顆水墨大白菜。

賣得最貴的一幅是,一顆大白菜和邊上圍著6只可愛的暖萌小雞,成交價高達200多萬。

他們畫的大白菜,帶水珠的賣28萬,綠油油的賣50萬,都沒水墨的貴

▲圖為齊白石畫的一顆水墨大白菜和6只小雞。

現在,我們看來這三位畫家畫的大白菜,為什麼一個比一個貴,而且一幅水墨畫比兩幅油畫的成交價還要高。原因在哪裡?

我歸納了以下三個原因,當然也不一定全面:

一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不同。第一幅的大白菜,精緻沒得說,但更像擺拍的照片。第二幅儘管也看似擺拍,但是三顆大白菜的傳遞的信息,充滿了生命感,畫活了。第三幅儘管是水墨的,在逼真上不如前兩幅,但是在神韻上卻超越了前兩幅,而且6只可愛的小雞,不僅為這幅畫增加了情趣,而且也增添了生活的氣息。這棵大白菜就是百姓人家愛吃的大白菜。

二是畫家本人的名氣,齊白石是大師級的,自然不用說。忻東旺生於1963年,可惜英年早逝,在陳丹青等人的推崇下,慢慢讓大眾所熟悉。薛廣陳小祈東旺10歲,目前在寫實繪畫上的名氣越來越大。

三是前面兩位畫家,都是健在的時候,拍賣的價格。而齊白石的作品是在其過世多年後的作品,屬於遺作,只會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