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該如何理解


08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該如何理解


在最初學習的時候,遞延所得稅資產和抵押所得稅負債給了我極大的困惑,不理解這兩個東西不說,壓根就不知道哪兒不懂,來一個教授說給我解惑,都不知道該問什麼。

考試的時候按著書上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的差異,硬是背下來也湊合過了。這幾天又翻了下書,算是明白怎麼回事了。這裡從基礎邏輯開始說。

01 最重要的報表是哪一張?

前兩天一位老會計問我三張表中,哪一張最重要?他的預設答案是現金流量表。原因也很簡單,許多網上流傳的盡調報告,首先應該關注現金流量表,因為它真實,且代表企業能不能活下去。我對這個說法完全不認同。

這個說法怎麼來的,也可以推斷出來。早些年做投資時,大家看著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然後出現了投資失敗案例,覆盤的時候發現沒有關注現金流量表。然後就說現金流量表很重要,然後說的多了,就放大了,就成了現金流量表最重要。過程是沒有問題的,但推理出這個結論就完全是錯誤。

如果現金流量表是最重要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國)為什麼把資產負債表放在第一位,利潤表放第二位,現流表放第三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為什麼把利潤表放第一位,資產負債表放第二位,現流表放第三位?通用會計準則GAAP(美國)我不熟悉,好像順序跟企業會計準則一樣。

現金流量表都是放在第三位的!至於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哪個更重要,不同角度看結果是不一樣的,我通常將資產負債表放在第一位,原因就是下面這個圖,之前也說過。

08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該如何理解

首先,利潤表跟現金流量表只是對資產負債表的解釋說明。從資產負債表中權益的變化可大體推斷出利潤表的情況,從貨幣資金等的變化可大體推斷出現金流量表的變化。

這裡強調的一點是,對所有的會計科目或處理方式,均從這張圖作為出發點去理解就可以。

遞延所得稅相關的科目,在這個框架下,就是利潤表計算所得稅時候,稅局調整了所得稅從而影響到利潤,進而影響到權益,權益對等的變動也會影響到資產和負債。具體影響到的資產和負債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02 所得稅確認時候發生的意外

會計裡面說什麼確認,基本上可以認為是算出來這個科目的數字是多少,所得稅確認就是說算出來所得稅金額是多少?這個就簡單了,按照淨利潤乘以企業所得稅率25%就出結果了,基本過程就是下面這個圖:

08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該如何理解

但是所得稅具體是多少,不是會計算的,是稅局算的。當我們去稅局交稅的時候,稅局是不認可你這個數字的,你說利潤200乘以25%就得到應交所得稅50,稅局會表示,乘以25%是對的。

但是淨利潤200這個數字,我要重新看一下,然後他可能會收入中加減一些數字,成本中也加減一些數字,管理費用中也加減一些數字,最後淨利潤就不是200了。為什麼要在收入、成本、費用中加減一些數字呢,這就是通常說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一樣,具體怎麼不一樣,加減多少,後面說。

A.如果最後淨利潤稅局認為是300,那稅局就會要求繳納所得稅75(300乘以25%),而不是企業自己認為的交50。然後你就交了75的所得稅。

當然,稅局從來都是講道理的,它會告訴你,按你的方式計算是多交了25的所得稅,但是在明年後年,按你的方式計算,你會少交25的所得稅。

這時候,企業的會計就會這麼認為,以後年我少交25所得稅,那不是相當於稅局以後會把25返回來給我嗎,也就是我應該濃重的記一筆:

借:應收賬款——稅務局 25

貸:所得稅費用 25 摘要:稅局今年多收了所得稅,說是以後年返還。

但是這麼記就顯得太缺心眼太Low B了,哪有應收稅局的,還加那麼長的一個摘要。發揮一下文學特長,就成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5

貸:所得稅費用 25

然後大家秒懂。所得稅資產這五個字是不是跟應收稅局的意思一樣,遞延兩字是不是等同於上面摘要那一長句。

然後企業會計這邊記錄的時候,會把自己計算的50歸類為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25歸類為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整個過程是如圖:

08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該如何理解

B.如果稅局計算下來的淨利潤是100,那就反過來看,本期交稅25,相當於少交了,以後年度的多交,也就成了遞延所得稅負債。整個過程跟上面相反,不再贅述。

只說一點,遞延所得負債情況下,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是在借方,也就是上面的表格中應該是負數。

這一節就說完了,結論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等同於應收賬款——稅務局,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等同於應付賬款——稅務局。

再看一下第一節最後一段:遞延所得稅相關的科目,在這個框架下,就是利潤表計算所得稅時候,稅局調整了所得稅從而影響到利潤,進而影響到權益,權益對等的變動也會影響到資產和負債。具體影響到的資產和負債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03 稅局怎麼調整所得稅

稅局當然是按照稅法調整的!這裡是說企業會計的角度,該怎麼調整,給稅局的人員減負,以維持一個良好的業務關係。嗯,這個調整實際上就應該是企業自己做的,我們來說下該怎麼理解和怎麼做。

按照前面說的邏輯,稅局要求對我們對利潤表中收入、成本、費用進行調整,因為有些收入是稅法不認可的,有些收入是稅法要求再確認的,有些成本、費用也是稅法不認可的。

那既然這樣,調整不就很簡單了嗎,直接對收入、成本、費用說明原因加加減減,記錄清楚不就得了。這樣其實是可以的,但是要知道收入、成本、費用是從哪裡來的,是從資產負債表來的,我們國家規定,要按照資產負債表調整。

利潤表源於資產負債表,原因是:收入是賣出存貨、賣出固定資產折舊、賣出無形資產折舊等賣出各種資產獲得的,成本和費用是記錄應付賬款、記錄應付職工薪酬等記錄各種負債獲得。

所以對收入、成本、利潤的調整,從源頭上可通過對資產負債的調整實現。也就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具體講:

A.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表明該項資產未來讓企業流入的經濟利潤,要高於稅法認可的扣除金額(可扣除的存貨或者折舊金額),未來稅法上扣除的少,那就是得多交稅,應該確認應交所得稅——稅務局,也就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B. 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與上面相反。

C. 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而負債的計稅基礎是當時賬面價值減去未來可抵扣金額。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也就是說該項負債未來可抵扣金額大於零,需要未來去抵扣,未來會少交稅,本期肯定是多交的,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D. 負債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與上面相反。

如果你不想去理解,又感覺這四個記憶起來實在費勁,那就理解並記住第一個,看見大於或小於後做相反的結果,看見資產或負債後做相反的結果。

如果這個也不想記,那就按照本文第二部分說的。去看看會計上本期的稅,在稅法上是未來交還是本期交。未來交而本期少交就是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交而未來少交遞延所得稅資產。

比如說,固定資產還有10年折舊期,發生減值100,相當於會計上提前扣除了100,以後年度少折舊100。但是稅法不認可這個,這個100的減值不是本期該扣除的,本期還應該多交稅100*25%=25,所以會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25。(賬面價值x,計稅基礎x+100)

再比如說,銷售商品的售後服務預計負債100,會計上全部確認費用。稅法上未來才認可這些費用,本期不能扣除,所以本期多交稅,未來可以少交稅,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100*25%=25。(賬面價值100,計稅基礎=100-未來可抵扣100=0)

結束。

這篇到這裡結束,不然內容太多。關於遞延所得稅牽涉的利潤數字變動,合併報表跟個表報表差異導致的潛在事項,再單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