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最大、资格最老,却因作风问题导致他无法与皇太极争夺储位?

在《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里,代善都是以长者、宽厚仁义的面目示人,为了大清皇权稳固不惜大义灭亲杀掉自己的孙子。

这么一个历经三朝、军功卓著甚至有机会登上皇位的人,究竟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呢?

年纪最大、资格最老,却因作风问题导致他无法与皇太极争夺储位?

因卷入桃色丑闻,而被政敌抓住把柄的代善,最终失去储君之位。

在清初代善可谓地位崇高,非常耀眼。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胞兄褚英被废之后,他被晋为长子,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太子”,可惜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因为卷入桃色丑闻而被政敌抓住把柄的代善,最终失去储君之位。

代善军功卓越,获过很多军事类大奖,包括得过“古英巴图鲁”的称号,但是代善这个人绝不仅有匹夫之勇。

天命三年的时候,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之后举兵伐明,来到了抚顺城下。此时复抚顺是辽东重镇,城高池深,后金连打了两天都没有攻下。

到了第三天的夜里,突然下起了大雨,大雨持续了很久,努尔哈赤开始灰心丧气,感到军心疲惫准备撤军。代善劝解道,老天下这场雨是为了让明军懈怠,认为咱们一定不敢出兵,此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然可以打赢这场仗。

努尔哈赤同意了,于是大军趁雨夜进兵,到天蒙蒙亮时雨也停了,此时大军已经围住了抚顺城,抚顺城游击李永芳看到城池被围,也只好弃械投降。自此努尔哈赤更加喜爱这个儿子,认为他果断、机智,把许多大事委任于他。

年纪最大、资格最老,却因作风问题导致他无法与皇太极争夺储位?

四大贝勒之首的代善本有机会争继大统。

天命元年(1583)时努尔哈赤册封了四大和硕贝勒,每个和硕贝勒统领一旗,代善居长是当之无愧的大贝勒。这四大贝勒遇有大事时还需参考其余四旗,也就形成了有名的八王议政。

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掌握两红旗,在大清一朝两红旗的地位不算高,甚至属于下五旗,但也出过像和珅这样的名人。但是在代善一生中所经历的两次皇权交接的时刻,两红旗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次政权交接是父亲努尔哈赤在征讨宁远城久攻不克情况下,回转盛京途中死于盛京市区的瑷鸡堡,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市于洪区。

努尔哈赤在临死前并没有选定继承人,在死后汗位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当时有能力竞争汗位的只有四大贝勒:

1.大贝勒代善

,太祖长子,军功卓著,在八旗中威望很高,是有资格做一国之君的。

2.二贝勒阿敏,因为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而不是本支子弟,所以资格不够,再加上他出身背景也不好,属于黑五类子弟,性格又偏激嗜杀,首先就被淘汰了。

3.三贝勒莽古尔泰,粗鲁无才不说,又非常的残暴,属于莽夫一类,曾经因为想讨好自己的父亲竟然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不仅无情并且无脑。这种人也绝对不配当一国之君的。

4.四贝勒皇太极,儒雅文明又有城府,皇太极的文化素养比较高,满汉文皆通。他的母亲是叶赫贝勒的女儿孟古,也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大妃。而且种种迹象表明皇太极的情商也很高,人缘不错,是继承皇位的种子选手。

看来这四人中,最有资格和实力的就是代善与皇太极了,开始进入第二论竞选。代善为人宽厚,心眼也不错,但是他有一个参与政治竞选的要害,那就是在私生活作风上有瑕疵。

年纪最大、资格最老,却因作风问题导致他无法与皇太极争夺储位?


桃色新闻使代善失去资格。

其实很多人都因为桃色新闻不仅断送了政治前途,甚至有牢狱之灾,像前意大利总统贝卢思科尼。代善和他们一样,而且比他们还要麻烦,因为他的桃色新闻,女主角既不是舞女也不是什么模特、未成年小姑娘等等,而是他自己的庶母。

并且代善先后和努尔哈赤的两个大妃都有不清不楚的暧昧关系,再加上代善是个耳根子很软的男人,很听自己继妻的话,竟然虐待自己的亲儿子硕托。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为了给孙子抱不平,还责罚了代善。

所以代善的身上背了一个“淫母”、“虐子”、“杀妻”的丑名,继承大位的可能性荡然无存。况且论心机他也根本玩不过皇太极,气量狭窄,连一个房产问题都要和父亲去争,非得让努尔哈赤让出来给他,让努尔哈赤对他很失望。

以上几点都不是一个政治家该有的素质,威望、权谋、才干他一个也比不上皇太极,甚至连他的几个儿子岳托、萨哈廉都是皇太极的粉丝。

另外皇太极的粉丝团成员还有很多,比如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的弟弟德格类等等。尤其是岳托、萨哈廉更是支持皇太极的中坚力量,一起面见自己父亲时劝道:

“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和先帝之心,当速即大位。”

这样代善也只能做一个顺水人情,大势已去了,最后推选了皇太极。皇太极一开始假意推辞然后即位,这一招他儿子豪格也用过,只可惜时机不对,把自己整了进去。皇太极继位后代善也赢得了一个让位的美名。

年纪最大、资格最老,却因作风问题导致他无法与皇太极争夺储位?

但是皇太极继位后,开始加强皇权实行集权统治,本来是四大贝勒同座,也因为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倒台,代善也不敢坐了,变成了皇太极一人独尊。


1.《清实录》

2.《清史稿》

3.《啸亭杂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