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這種動人的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

文【十八旦】(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就像一顆行星接收來自太陽的光明,這種動人的力量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但是在創造的過程中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兒童的心靈,影響著他的自我實現。”

蒙臺梭利: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這種動人的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

1. 教育中要關注保護孩子的本能,那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這是一個為了孩子可以放棄一切的時代,他們是父母心中的未來,尤其在子女不多,而教育成本高昂的時代,這種殷殷期盼之心更甚。充斥大街上的各種業餘愛好般,特長班,是如今這個經濟形勢相對低迷最好的商機表現。到底報什麼班呢?總得學幾個?要不然以後到了大學啥也不會,豈不是很不好?對不起自己可以,但不能對不起孩子。

甚至住在一般小城市的,為了孩子的這種學習,刻意每週驅車跑到大城市裡去給孩子學習,然後跑到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裡去參加高級的表演,成本花了6000,得了第一名獎金1000,這當然不是在乎錢的問題,否則就不用費這個勁了。為了比賽報名,早上5點多鐘去排隊,孩子說:“好累!”當然,大人或許更不輕鬆。所有的一切給人這麼一個景象,好的教育需要極大的資本投入,可以說,這種“起跑線”的基地是定在“喜馬拉雅山脈”上的,我聽到別人給我說,有點目瞪口呆,這讓我想起了哲學家羅素所言:“造就了現代的恐龍!”而這個故事得出的經驗就是父母很能掙錢,成功的標準以後估計要跑到上海、東京或者紐約這樣的城市有房有車有公司,無限競爭、無限追逐。但是,一個人如何能在以後漫長的人生歲月裡,去如此拼命前行的。他的力量源泉到底從哪裡來呢?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願意拿起這個工具的人需要永遠有這個勁頭與活力才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心靈到底在發揮什麼作用,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呢?

蒙臺梭利: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這種動人的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

2. 本能的成長深藏於心靈之中,因此要善於觀察才能發現

因為心靈蘊藏於深邃的軀體之中,因此我們不易察覺,除了自己。然而在兒童幼小的童年,他們似乎又不善於將自己的感覺用思維的符號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於是大人便自然代替了孩子許多行為,這樣確實也比較省事,畢竟,誰有那麼多無限的耐心能夠隨時傾聽那個幼小心靈的呼喚呢?由於孩子的幼小,他們活在與大人不同的世界裡,看上去又是那樣的弱小,需要幫助,於是大人的幫助很容易貫穿一切。他們不能表達,意味著他們只是需要大人的幫助,而誰也不知道這個小傢伙在想什麼。沒關係,他會長大,到時候他就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會這麼想,也算是負責任的父母吧。但是,你忘了,心靈的成長它有自己的規律與時期,一旦過去了,軀體與成人無異,但是心靈的不完善,那個所謂能夠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就不是一個健全心靈一樣的想法了,心靈可以讓一切思維的想法變異,雖然道理的符號表現出來是一樣的,但是那種眼神、語氣與舉止就不是那麼簡單明瞭,如同身體那樣正常了

。錯過了那個成長期,沒有及時汲取生命的營養,便走偏了方向。高度競爭的環境而心靈不振,或許表現萎靡,或者表面平靜,心中惶惶,似乎整天在忙活,其實心中知道,什麼都沒有興趣,什麼都沒有幹。那個心靈無法感知意義的存在,也就沒有足夠的精力長期駕馭生活。美麗的心靈本來可以自己去選擇和對人生的資源進步佈局,然而,低劣的靈魂讓生活的一切都暗淡無光,缺乏生機。

蒙臺梭利: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這種動人的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

現實中無比在意孩子教育的父母,你們可曾想過,孩子的心靈在激烈的學習競爭中如何呵護,不要凋零呢?當閱讀那些世界經典教育書籍,教育大師們所給我們呈現的往往是另一種景象,無論是洛克、盧梭還是蒙臺梭利,哪怕就是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的柏拉圖,他們更多的是呈現對於心靈的關注與成長,對於德行,對於愛的培養,很少說在那些業餘與特長之中要達到多高的水平。現實是,人們感興趣的是如何幾招能夠讓孩子聽話?如何很快的拔高孩子的成績?人們對於教育,似乎已經不習慣,甚至不耐煩于思考,而是最好有拿來就用的秘笈。我們的思維就像著名作家嚴歌苓在《圓桌派》上所言:“中國沒有西方信仰所帶來的那種一步一步非常堅實嚴密的推理,而是非常推崇那一時的靈感與悟性。”

這樣的教育過程,必定也是孩子不斷反抗升級的過程,父母責怪孩子不能體諒自己的良苦用心,而孩子卻覺得自己的父母是自己最厭惡的人。

*【十八旦】:厚德博學 明辨格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