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經,武宗滅佛,佛教在唐朝的命運為何如此坎坷?

玄奘取經,武宗滅佛,佛教在唐朝的命運為何如此坎坷?

唐朝除了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外,人們的信仰也十分自由,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在唐朝得到了發展。由於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為了提升李家的地位,提升其稱帝的合法性,宣稱自己是老子的後代,所以在唐朝,不管外界風雲如何變幻,道教始終保持著相當高的地位。相對於道教這個本土宗教,外來的佛教的發展卻十分坎坷,在唐朝,佛教中既有玄奘取經、鑑真東渡這樣的盛事,也有唐武宗滅佛這樣的滅頂之災。那麼,在唐朝,佛教的命運到底如何呢?

玄奘取經,武宗滅佛,佛教在唐朝的命運為何如此坎坷?

一、 唐朝初年儒勝佛衰

據史料記載,唐朝剛建立時,由於國家面臨的主要是如何鞏固剛建立的政權以及如何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問題,相比之下,國內的社會矛盾並不突出,因此,具有慰藉人心、勸人向善的社會功能的佛教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相反,由於隋末社會動盪而造成的僧侶逃避徭役賦稅、寺廟內秩序混亂等問題,佛教引起了唐初統治者的反感。武德九年,唐高祖終於對佛教中的亂象忍無可忍,下令整頓佛教組織,據記載,唐高祖下令將德高望重的僧人遷到大寺觀,對於那些佛教中的投機取巧者,則命令他們離開寺廟,返回家鄉,此外還規定京城只允許有三所寺廟,其他的州只允許留有一所寺廟。唐高祖的太史丞傅奕曾多次上書要求廢除佛教,他認為佛教不僅於百姓無補,同時也對國家有害。傅奕的提議雖然沒有被採納,但是卻對唐太宗李世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由於李世民常年南征北戰又好讀詩書,所以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受儒家的影響較深,加上受到傅奕的影響,他並沒有重視佛教

。從李世民在貞觀二十年對宋公蕭瑀說的話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唐太宗對於佛教的態度,他說:“朕與佛教,非意所遵……至若梁武窮心於釋氏……社稷俄傾而為墟,報施之徵,何其謬也!”唐太宗這段話是說,自己並不喜歡佛教,梁武帝尊崇佛教,甚至為了增加寺廟收入多次出家讓大臣重金為自己贖身,但最後卻落得個社稷傾覆,子孫滅亡的下場,也可見佛教所宣揚的信仰佛教就可以獲得福報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因此,在唐朝初年,佛教組織是政府整頓的對象,佛教的發展並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玄奘取經,武宗滅佛,佛教在唐朝的命運為何如此坎坷?

佛教壁畫


二、 唐朝中期人們缺乏信仰

到了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在位時,佛教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唐高宗李治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據記載,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為了感念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就在長安的晉昌坊修建了大慈恩寺,在玄奘從印度取經回來之後,唐高宗將玄奘安排到大慈恩寺的譯經院去翻譯經書,並且又修建了大雁塔來存放玄奘帶來的經書和舍利。在太子李顯出生後,李治又興建西明寺為兒子祈福。此外,李治還專門派人將法門寺供養的佛骨舍利請到東都洛陽的宮殿中供奉。

如果說唐高宗李治對佛教的尊崇是因為自身的精神信仰,那麼李治的皇后武則天對佛教的尊崇除了出自自身的信仰外,更多的是出自對政治權力的渴望。據史料記載,為了使自己稱帝一事變得名正言順,賦予自己稱帝的合法性,武則天指使自己的男寵薛懷義等人稱自己為彌勒佛轉世。此外,武則天還修建了僅僅是佛像的小指就能夠容下數十個人名堂佛像,為了這個佛像,武則天耗費了數年、花費無數銀錢,就連官府的積蓄都被消耗殆盡。

現在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據傳就是根據武則天的樣子打造的。

可以說武則天在位時期是唐朝佛教的全盛時期。由於受到了武則天的大力支持,整個中國境內佛寺古塔林立,而且由於寺院不用給國家繳納賦稅,導致有數萬人為了逃避賦稅徭役而躲到寺廟中去。俗話說上行下效,國家對佛教的重視也引起了百姓們對佛教的尊崇,百姓們紛紛“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

玄奘取經,武宗滅佛,佛教在唐朝的命運為何如此坎坷?

佛教壁畫


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和唐睿宗在位時,也像自己的父親母親那樣支持佛教的發展,鼓勵興建佛寺的行為,但是隨著佛寺增多的就是僧人,而這些人又不用給國家納稅,且貴族也多與僧人勾結,打著興建寺廟的旗號肆意侵佔百姓的土地。據史料記載,自唐中宗以來,李姓皇族和外戚爭相經營佛寺,很多富裕的人家選擇讓家裡的壯丁削髮出家來躲避徭役,寺院中鑽研佛法的僧人越來越少,反而是這種投機取巧的人四處存在。

如果任憑佛教這樣無視規矩地發展下去,勢必會給國家帶來禍患,因此在唐玄宗時期,為了革除佛教發展帶來的弊端,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據史料記載,唐玄宗命令相關部門嚴格查辦為了躲避徭役而出家的僧人和尼姑,經過查處後,這些人竟然有一萬兩千之多,此外,為了防止貴族與僧人勾結,他還下令禁止官員及其家屬與僧人來往。

三、唐憲宗迎佛骨與唐武宗滅佛

但是家天下的封建社會,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有的皇帝阻止佛教的發展,就有皇帝促進佛教的發展,提高佛教的地位。

到了唐憲宗時,佛教一度恢復到武則天時期的盛況。元和四年,唐憲宗派杜英奇率領禁軍到法門寺迎回釋迦牟尼的佛骨,要知道,派禁軍接人是一種高規格的禮節,而唐憲宗卻把這個禮節用在了佛骨上。據記載,在杜英奇率領禁軍將佛骨迎回京師後,唐憲宗親自在宮中供養了佛骨三日,隨後佛骨就被送到長安的各個寺廟供信徒瞻奉施捨,王公大臣和普通百姓都爭著來看佛骨,唯恐自己錯過這個機會,甚至有人把全家的財產都捐給了供奉佛骨的寺廟。唐憲宗時期,從皇帝到民眾對佛教的狂熱追求由此可見一斑。佛教的蓬勃發展也引起了儒家士大夫們的擔憂,大名鼎鼎的韓愈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來勸告唐憲宗不要迷信佛法,歷代迷信佛法的皇帝都沒有好的下場,結果被憤怒的憲宗貶到了潮州。

玄奘取經,武宗滅佛,佛教在唐朝的命運為何如此坎坷?


因為唐憲宗對佛教的寬容,到了唐文宗時期,出現了佛寺和僧人過多,影響唐朝政府賦稅和徭役的徵收的情況,十分不利於國家統治,因此又開始嚴格管理佛教。據記載,文宗命令那些誦經不合格的僧人和尼姑還俗。到唐文宗的繼任者唐武宗即位後,面臨的是佛教“天下寺四千六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的情況,因此唐武宗在繼承了文宗關於佛教的政策的基礎上,更加大了對佛教的處理力度,史稱“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厭惡由於佛教僧人數量過多給國家財政帶來的巨大損失,想要裁減僧人的數量,加上身邊道士趙歸真等人的勸說,下定決心禁佛。據史料記載,唐武宗下令,首先要毀掉山野鄉村修建的小廟,只在長安和洛陽的兩條街道各留下兩座寺廟,每個寺廟只允許有僧人三十個;節度使和觀察使管轄的區域以及同州、華州、商州、汝州可以留下一座寺廟,並將寺廟劃分為三等,第一等的可以有二十個僧人,第二等有十個僧人,第三等只能留下五個僧人。其餘的僧人都被強制性還俗。寺院的土地和財產充公,寺院裡的佛教造像被融為銅錢。

唐武宗除了在政策上對佛教下狠手外,在政策的執行力度上也費盡心機。為了確保禁佛的政策能落到實處,唐武宗派出專門的御史到各地進行監督。

玄奘取經,武宗滅佛,佛教在唐朝的命運為何如此坎坷?


這次禁佛運動收穫頗豐,據記載,通過這場運動,國家共繳獲數萬頃的良田以及十五萬餘人的奴婢。唐武宗的滅佛政策並非一蹴而就,不久之後,唐武宗再次下詔,減少寺院中的僧人數量。

由於唐武宗的鐵腕,唐武宗滅佛這場自上而下的運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即使是在地方上,佛教僧人也受到了嚴格的控制。據記載,藩鎮大將張仲武甚至命令手下一旦看到僧人入境就立刻斬殺。而佛教也在這次運動中元氣大傷。

結論:

一個王朝的政策總是在不斷變化,到了唐宣宗時期,皇帝又對佛教採取了較為寬容的政策,佛教也逐漸從武宗滅佛的陰影中復甦。

縱觀有唐一代,佛教的生死存亡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可以出於個人愛好或者出於政治目的鼓勵佛教發展,但是一旦佛教對皇帝的統治產生了不利影響,皇帝馬上就會對佛教採取措施,抑制其發展。但是,唐朝的佛教幾經起伏卻還能夠頑強的存在,也說明了佛教在唐朝的受眾之廣,根基之深。

參考文獻:

《唐六典》

《通鑑》

《全唐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