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法中的“刖”是什么?

龅牙坏兔兔


刖即刖刑,中国奴隶制社会非常残酷的一种肉刑,又称剕刑、膑刑,是指砍去受刑者的左脚、右脚或者双脚,也有指削去受刑者的膝盖骨,都是使犯人不能站起来。非常的残忍。

刖刑在夏朝称膑,到了周朝改称刖,秦朝时称斩趾,刖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此刑法,而到了周代刖刑被得到普遍使用,它仅次于砍头,是一种酷刑。在那种奴隶制社会中,国家机制刚刚萌芽,刑具比较少,还不知道怎么处罚犯人,不像现在有看守所、监狱,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改造。那时没有什么好说的,直接砍头、剁手、断脚,割耳挖眼,简单了事。那时奴隶主是至高无上的,对奴隶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一旦抓到逃跑的奴隶,直接使用刖刑,看你还跑不跑,毫无人权可言,也不需要审判,私刑伺候。


古代的卞和用现在的一句话套用比较合适“不作死就不会死”,发现了一件宝贝,自己留下就得了,偏偏要送给楚王,可楚王是个不识货的家伙,对他动用刖刑,砍了一只脚,卞和不服气呀,明明是真家伙,干脆把这只脚也给你得了,于是再次献宝,被卞和言中了,又砍去了另一只脚,好事成双。为了所谓的宝贝而失去了双脚不值啊。


直到汉文帝的时候,才把应砍掉右脚的改为砍头,应断左脚的鞭打五百下。看似文明了一些。其实都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残酷镇压被统治者的工具。


遗产君


“刖”又称“刖刑”,这个字如何读呢?读“yue”,一旁是“月”部,一旁是“刂”,意思很形象,那就是用刀砍你的脚,给人一种“要你脚丫没商量”的感觉。

刖刑或称剕刑,古代有记载,“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昔日有个叫卞和的家伙去给楚王进献宝贝,但是却被楚王施以“刖刑”。有人奇怪了,为什么进献宝贝还要被罚呢,难不成卞和拿个赝品忽悠楚王不成。当然不是,怪只怪楚王眼拙,不辨真假。这便是“卞和献宝”的典故,也就是“和氏璧”的前身。我们今天不说献宝,只说“刖刑”。


卞和无疑是历史上一个极为悲催的家伙,有一天他在荆山之上挖出一块石头,以他的眼光来看,这块石头有璞,璞中必有美玉。于是早开石头后,真的有一块鸡形的璞。卞和很高兴,他为自己的眼光高兴,既然是宝物,该当献给伟大的国君楚武王。

楚王的大殿是这样的豪华,卞和跪在阶前,将璞高高举起。楚王是个爱玉的人,他渴望得到天下所有的玉石。因此他豢养了很多“玉师”,这些玉师帮助楚王鉴别那些看起来跟石头没什么两样的东西。

玉师看过卞和进献的璞,脸上显出嘲笑的表情,接着对楚王启奏道:“大王,这个人欺骗了您,这是石头,不是玉!”

楚王本来喜悦的脸阴沉下来,卞和高叫:“冤枉,这其中定有美玉,请王重验。”王不允,冷冷的说:“寡人有爱民之心,不杀你,但如果不惩罚你,便会有更多的人来期盼寡人。寡人赐你刖一足,没了一只脚,你就不会在跑来欺骗寡人了。”


刖一足。先刖右,右为尊。无出其右。卞和要失去右脚。没错,那只与卞和一起生活了十八年的脚要与他分开。卞和自然舍不得,但却没有办法阻止这只脚与自己不分离。

卞和的右脚被绑在两块木板之间,厚厚的木板紧紧夹住腿,这让他的右腿发酸发麻,如同他的那块璞夹在青铜之间一般。左腿和双臂也被紧紧捆缚牢固,显然这是为了防止他因痛楚而影响施刑。卞和的嘴巴之中被塞进一块木头,刑者让他咬紧,这样才不会因痛楚而咬断自己的舌头。卞和点点头,表示感谢。

“踝骨一块锯掉吧,这样可以快一点锯断,也让他少收点罪。”一个刑者说道,另一个点头附和。卞和又点点头,再次表示感谢。因为他听人说过,如果连着踝骨锯要比在踝骨以下剧可以少受些罪。

锯齿挨着皮肤了,这条锯跟卞和锯开石头取出璞的锯差不多,只不过锯齿更锋利些罢了。

只一拉,血便无声的涌出。再一拉,锯齿便触到胫骨。骨屑随着血肉落下,只两三下,胫骨便断开。接着是踝骨,锯齿一偏,触及腓骨。最后是足跟腱,这里最难断,因此多拉了几锯。最后一点连接的皮肉也锯断了,卞和这条伴随了自己十八年的右脚离开了自己。

许多年后,楚武王死了,楚文王继位,只有一只脚的卞和再次抱着那块璞去见楚王,他想再次证明这石头中的是块美玉。楚文王显然要比楚武王要温和,他同样喜欢玉,他让两个玉师一起来检验这块石头。最后玉师告诉楚王“大王,这是石头,不是玉。”

“卞和欺骗寡人,那就再刖一足!”

再锯掉另一条脚,要锯掉左脚。卞和此时已经老了,那条左脚跟随了自己四十八年,如今又要分开。刑者还是那两人,他们也老了,但手法却更娴熟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是组成千古痛!没了双足的卞和体会到这千古痛,他每日里抱着那块璞伤心落泪,终于熬到了楚成王做了国君。

他抱着那块璞爬到王宫中,他要再次证明这不是石头,而是玉。他不怕刖刑,因为他已经没有足可以刖。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楚成王,楚成王命人当着卞和的面锯开璞,若无玉,便“腰斩”;若有玉,便杀玉师。那锯飞快,卞和感到足断处隐隐作痛,这让他想起自己被“刖”时的情景。那锯子分别锯的不是璞,而是自己的足。那飞溅的不是石屑,而是骨屑。


璞锯开便是玉,玉雕之后,便是和氏璧。玉师被悉数杀尽,卞和的冤枉昭雪了,但双足没了。

(我是悟空问答历史问答达人“大狮”,一个喜欢用写文章的方式来答题的美男子,如果你喜欢我,就请关注我或请我吃饭吧。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条锯子这么长。)


大狮


中国古代有奴隶制五刑: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这五种刑罚有时候并不独立使用。刖即刖刑,属于肉刑的一种,意即断足。或砍断左脚,或砍断右脚,或断双足。墨刑为在脸上刻字,涂墨,一辈子脱不了这个印记。商鞅变法过程中,太子犯法,太子的授课老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

劓刑为割掉鼻子。这个最著名的就是楚怀王的魏美人因为郑袖的哄骗,受了劓刑;告发商鞅谋反的公子虔也因为秦惠文王曾犯法,而被处以劓刑,八年没有出门。

宫刑就是阉割生殖器,著《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就曾因李陵事件而被处以宫刑。

大辟也就是死罪,处死,各种花样死法,比如凌迟、车裂、弃市等等。商鞅和吴起都因为变法而被车裂,五马分尸。

通常认为刖刑和膑刑是同一种刑罚,也有指刖刑膑刑的低配版,膑刑为削掉膝盖骨,比砍脚要重。

春秋战国时期,卞和和孙膑曾受过刖刑。

卞和献玉 《韩非子·和氏》

我们都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但鲜有人知道和氏璧的来历,说起来,和氏璧的发现也是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楚国人卞和(一作和氏)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玉璞,卞和认为这是个天下至宝,就去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宫中的玉匠来鉴定,鉴定结果认为这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因为欺君被判刖刑,砍了左脚。

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玉璞来献给楚武王,同样因为欺君又砍了右脚。

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继位,卞和不去献了,而是抱着玉璞在荆山脚下哭泣,三天三夜不止,哭出了血泪。楚文王一听,让人去调查。卞和说: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意思就是:我所以悲伤,不是因为两脚都没了,而是因为没有伯乐识千里马。

楚文王有所感触,就让玉匠们将玉璞进行加工,结果得到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孙膑断足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膑和庞涓原来是师兄弟,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去了魏国,得到重用成为将军,但是庞涓始终嫉妒孙膑的能力,就把孙膑诓骗来魏国。

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庞涓用莫须有的罪名砍断了孙膑的双足,又在他脸上刻字涂墨(黥刑即墨刑)。企图让他永远活在暗处,不能入仕。

然而孙膑不甘心,恰逢齐国有使者来魏,孙膑说服齐人将他带去了齐国,成了田忌的门客,著名的“田忌赛马”就是孙膑的谋略。

后来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经常询问兵法之事,拜孙膑为师。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包围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威王派孙膑为将军救赵,但孙膑认为自己受过刑罚,不宜为将,齐威王遂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提出避实就虚围魏救赵的策略,在桂陵大败疲惫的魏军,鄙视我魏军的将领为庞涓。

这是两人第一次在战场上遭遇。

又过了十三年,魏赵攻打韩国,韩国求救于齐国,田忌和孙膑再次出兵救韩,孙膑以“减灶伪怯”的策略耍的庞涓团团转,在马陵之地,孙膑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一大树上,大败魏军。俘虏和魏国太子申,庞涓自刎身亡。


萧晓四姑娘


刖刑,刖字,读yue,月和刂组成。月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这个大意就是用刀割去你身体的一部分。那究竟是割哪个部位呢?就是割脚的意思,用刀子把脚割掉,就是刖刑。

很多人认为刖刑和膑刑是差不多的,膑刑是把人的膝盖骨挖掉,刖刑只是光砍去双脚。刖刑,早在殷商时期就存在了,殷商时期,是因为奴隶主害怕奴隶逃跑才有了这个刑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法律上都有这个刑罚。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楚王,因为楚王不识货,不认识好玉,听信谗言,一气之下将卞和的脚给砍掉了。到了下下一代楚王才将此玉打造成为了完美的玉器,并赐名为和氏璧。

而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过“孙子断足,兵法修列”就是孙子就是孙膑,因为庞涓嫉妒他的才能,所以把他的双脚砍去了。后来孙膑去了齐国,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孙膑的兵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