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官路”的前世與今生

古“官路”的前世與今生

古“官路”的由來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塗嶺鎮區有一條被稱為“官路”的小道,兩米多寬,幾乎都是用不甚規則的石材鋪就,兩側店鋪門窗大都為木質,牆體為沙石泥土構造,如今雖然已是斷垣殘壁,破損不堪,但是依然可辨當年商賈往來,絡繹不絕的街坊痕跡。

塗嶺古稱桃嶺,清朝屬惠安縣北路驛坂、承天、樟市鋪,乃閩林始祖發祥地。有閩林始祖陵、蟻山商周遺址、出氏家廟、北門寺、燕山寺、雲門寺、山頭寺、虎巖寺、媽祖廟、烏石官、石笏等勝蹟。“官路”北端為潼關,傳說是元代地方武裝首領陳潼在此古驛道隘口築關修寨,史稱陳潼關,後簡稱潼關;“官路”南端為明洪武年間設立的驛阪鋪(現為泉港區塗嶺鎮驛阪村)。

古“官路”的前世與今生

我國古代郵驛制度源於殷商時期。最初設置郵驛,主要是為了傳遞公文、信件,以傳宣號令、飛遞軍情,而後功能逐漸增多,通郵、通商,乃至接轉官宦,都由驛站擔當。

在百姓眼裡,驛站為官方所設,官商又同道,故將驛道稱之為“官路”,倒是滿貼切的。明末清初,福建的驛路已遍及全省,形成以福州為中心的扇形佈局,大致可分為五條線路。

其中,前四條驛路分別通向閩北、閩西北和閩西南;第五條驛路以福州“三山驛”為起點,以漳州詔安的“南詔驛”為終點,全程一千零三十里(約593公里)。“三山驛”往東北連接江浙,“南詔驛”向西南進入兩廣,成為自兩廣到江浙,繼而到京津的通道。其中泉州段共設5個驛站,即“驛坂”(今泉港區南部)、“錦田”(今惠安縣城內)、“晉安”(今泉州市區內)、“康店”(今南安水頭鎮)和“大輪”(今廈門市同安區內)。

古“官路”的前世與今生

古“官路”今安在

隨著清末光緒年間新式郵政機構的出現,延亙了數千年的驛遞制度開始瓦解,驛站設置日漸廢棄。同時,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陸地上的馬路、公路、鐵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梯次出現。郵政傳遞、商品物流,乃至人們出行都更加便捷,可選擇的途徑更加多樣,姑且不說可乘飛機出行和搭船出海,即便在地面上跑,多寬多快的道路都有。

尤其是因此,驛道“官路”荒蕪,直至消失,終歸是歷史發展之必然。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全國各地交通事業都得到快速發展,整個泉州市,乃至泉港區皆不列外。就在這條古“官路”的附近,從建設324國道、高速公路,乃至高速鐵路,依次建設起來,極大地便利人們的出行,也帶動了古“官路”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以往出行靠雙腳,有了公路之後,人民群眾就陸續有了自行車、摩托車、大小汽車,出行有了便捷的通道全省各地市之間不只是朝發夕至,而且均可當日往返。

前不久,筆者特意再到這條古“官路”走走,但見其兩側的古商鋪大多失修破落,殘存的店鋪外坐著三三兩兩的老人,在夕陽的餘輝斜照下,疑惑地注視著古“官路”上稀稀落落的過往行人,令人感慨良多!我想,如今除了還在古“官路”附近居住的一些人群,抑或特地前來故地重遊或專程考察古驛道者,恐怕在這條狹窄的古“官路”上行走的人群將越來越少,這不從一個側面也可以說是社會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