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前言:

范寬,從五代而來走到宋代,用幅絕世的《溪山行旅圖》聳立起一座山水的豐碑,時代的豐碑,一幅有形的山水畫,如今成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北宋開啟著輝煌燦爛的文化模式。

范寬取法荊浩,李成,後師造化,自出機杼。畫山畫骨更畫魂,終成一代大師,他的山水畫崇高悲壯雄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溪山行旅圖》代表了山水畫的精神——崇高。努力表現山水的偉大,體現了人的渺小。對於自然宇宙萬物的謙卑之心昭然若揭,將傳統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雄渾,推向一個無人能及的高度。反虛入渾,積健成雄,一種觸及靈魂深處的美。融崇高,悲壯,高於一體。

在五代的基礎上,山水畫登上了中國繪畫史的巔峰,宋初最有影響的畫家有李成,范寬,關仝三家山水,致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成為山水畫的典範,其中以李成影響最大,成為北方畫派中又一巨匠,神宗年間又出現郭熙,山水又湧現了又一高峰。北宋末年,米芾父子的崛起,在董源的基礎上創立水墨點染的煙雨迷漫之景,更多滲入文人的趣味,其他趙令穰,惠崇富有詩意的小景山水,燕文貴的燕山景緻,王希孟的大青綠山水都堪稱絕妙。李唐的山水則醞釀著新的變化,逐漸突破全景式的章法而開南唐之新風。

李成,范寬

李成,山東營丘人,品格高潔,博通經史,富有文學修養,磊落有大志,抱負無從施展,只能縱情詩酒書畫。由五代入北宋,善畫山水寒林,藝術極為人推重。李成的山水畫以“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筆鋒穎脫,墨法精緻”而形成自己的風貌。以幽淡而多層次的墨色畫平遠景色,境界開闊氣象荒寒。

李成畫中樹石的形象也別具特色,他以爽利秀潤的筆墨畫寒林樹杈,俗稱蟹爪,丘陵則如雲朵般的渾圓狀態,後世稱之“捲雲皴”,他的山水畫曾師法荊浩,關仝,更重視“宗師造化,自創景物”,自成一家,當時被稱之為“古今第一”。

《晴巒蕭寺圖》為李成作品,畫冬天山谷中的景色,中部兩峰前後聳起,其後眾山屏列,並有瀑布直瀉而下,而於山腳匯成溪流,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樓閣,隱約可見有石登道通往山下,山麓水濱若有爽氣撲面而來,具有清雅蕭疏的氣氛,此圖畫出遠離鬧市塵囂的山野,景色清幽靜謐,十分引人入勝。

《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晴巒蕭寺圖》


李成的山水畫以寒林平遠最富有特色,但也擅畫多種景物,描繪景物豐富且具精妙動人的魅力。

范寬,早年學畫於李成,後來領悟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長期居留於終南山與華山,面對雄偉的自然山川,凝神構思,玫力於情景合一的醞釀,創作出風格獨特真實動人的作品,他的繪畫風格技巧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和飛躍,面對自然山水“創意自我,功期造化”,以山水景物抒寫自我磊落的胸懷,在山水畫創作,“對景造意,不取繁飾,寫山真骨,自成一家”“有剛古之勢”,章法上主峰充滿畫幅,頂天立地,雄偉壯觀,精妙入神地刻畫出關隴一帶山川丘壑的風光地貌,成為范寬山水的獨特風光。

《溪山行旅圖》,范寬第一名跡,雄偉的大山佔了畫幅絕大位置,頂天立地,壁立千仭,而又以雲霧迷濛的山谷使其與中近景拉開距離,山頂布有密林,山間瀑布直瀉而下,在山腳匯成溪流,其上連以木橋,右方山丘上建有寺廟梵宇,一條山路橫貫於畫面下方,山路上有驢對行旅經過,左邊山崗上還有人挑擔徐行,增強了生活氣息,使人彷彿從畫中可以聽到寂靜荒涼的山林中響起驢蹄聲和潺潺流水聲。深山古剎,峻嶺凌雲,畫面散發出崇高靜穆之美。

范寬作畫筆墨雄健,運用後人所稱的“雨點皴”“芝麻皴”的筆觸,以折曲有力的墨筆疏密濃淡交替排列,異常真實地表現了岩石堅硬的質感,山石渾厚,氣勢逼人,讓人感到自然的壯觀。因而博得“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美譽。

《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溪山行旅圖》


范寬還善畫雪景。《雪山蕭寺圖》也是范寬的傳世名作。李成,范寬代表荊浩之後的北方山水畫派的新發展,他們在不同的方面探索,宋人評李成與范寬的繪畫是“一文一武”,又稱“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之遠,范寬之筆,遠望而不離坐外”。

《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雪山蕭寺圖》


燕文貴,許道寧

燕文貴,北宋中期的山水畫家,在畫院供職40年之久,所畫景物豐富而多變化,“清雅秀媚”,“清潤可愛”被稱之為“燕家景玫”。傳世作品有《煙嵐水殿圖》《夏山圖》等。

《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煙嵐水殿圖》


許道寧,北宋中期長安人,早年擅畫人物肖像,後喜畫氣勢壯美的華山景緻。在官方和民間都得到欣賞,擅畫林木,平遠,野水,峰巒峻拔,林木勁硬,山水間多點綴漁樵行旅等山野生活,頗有特色,傳世作品有《秋江漁艇圖》,許道寧即師法李成,又能變通,是李成畫派中最為突出的一個。

《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秋江漁艇圖》


郭熙和《林泉高致集》

北宋中後期的李成山水畫派又取得新成就,代表畫家郭熙,在創作及理論上都有重大貢獻。

郭熙,好遊山水,又傾心於道家之學。郭熙力求在畫中精確地表現四時朝暮,不同季節氣候的細微變化中自然山水的形貌,從中創造優美的意境,在藝術上出現新的飛躍。

《早春圖》郭熙的傳世名作,巨幅的全景式山水,畫的是寒冬剛剛過去,春天悄然來臨的早春山野景色,雄偉的山巒位於畫幅正中,如捲雲狀的山嶺上叢生著樹木,迷濛的晨霧繚繞浮動于山腰之間,更突出山峰的高峻。山腰以下右側的深巖中有樓閣。一般清泉從山腰注入山下的溪流中,溪流蜿蜓曲折,自遠到近流向山下,山腳下峻厚而帶土的大石上長著剛剛發芽的寒樹,河水解凍,點綴行人船伕的活動。全幅景色宏闊,清幽絕勝,使人恍若深臨其境,享受自然界的幽情美趣,圖中表現了景物的高遠,深遠和平遠,境界開闊,整幅畫散發著萬物復甦的朝氣。傳達出歡欣喜悅的感情。

郭熙的山水畫作品還有《窠石平遠圖》《幽谷圖》《關山春雪圖》《山村圖》《寒林圖》《樹色平遠圖》。

《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早春圖》


郭熙供職畫院三十年,除了創作外,還把他的繪畫見解,由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

共分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畫記六節,系統地闡述了山水畫創作應有的態度,情懷和方法。

郭熙初學李成,又轉益多師。廣收前人之長,融匯貫通,自放胸臆最後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實際上是豐富和發展了李成畫派,後世稱為“李,郭”。

與郭熙同時的李成派山水畫家王詵,作有《漁村小雪圖》《煙江疊嶂圖》等。

《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煙江疊嶂圖


惠崇,趙令穰的“小景山水”

北宋盛行千巖萬壑的全景式山水和寒林樹石平遠的同時,開始流行表現優美平凡景物的小景山水。僧人惠崇,趙令穰尤為出名。

米氏雲山

北宋中晚期的山水畫,除郭熙外,米芾父子吸取董源山水畫技法加以創造,用水墨點染畫出江南煙雨景色,史稱“米點山水”。“二米”以前,山水畫崇尚精確細緻地表現客觀事物,米氏更重抒發主觀情趣,運用簡率的潑墨表現煙雲迷漫的境界,明清文人更為推崇“二米”。

王希孟與青綠山水

《千里江山圖》,富麗精緻,嚴謹考究,是一件傑出的宮廷畫作品,在古代的青綠山水中是鴻篇鉅製。作品以鮮明強烈的石青石綠為主調,畫出了山青水秀的錦繡河山美景。結構上巧妙地運用了高遠,深遠,平遠,使景物轉移變化,取得極為豐富的效果

。作者為王希孟,才華橫溢,英年早逝,天忌英才,但《千里江山圖》是傳世名作。

《溪山行旅圖》聳立著的豐碑,闡述了雄渾境界,董其昌稱宋畫第一

千里江山圖


結語:

宋代山水已經超越形象的描繪,更在於山水畫蘊含的意境,通過山水來闡述宇宙自然的秩序,才是最讓人心靈為之一振。欣賞山水畫,會讓我們忘去塵世的煩惱,重獲心靈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