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庭扫穴丨为什么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陆战之王?

【骑兵——决定胜利的扳机】

事实上就单体配兵而言,维持一只骑兵部队的成本和方阵矛+远程这套标准的反骑支援组合不相上下。但骑兵作为旧时代的“陆战之王”则源于他:在单位时间内杀伤效率碾压同时代一切兵种。而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和

时间赛跑的游戏

如果我们把战斗击杀(追杀溃逃的部队刨除)作为衡量DPS的标准,绝大多数战斗下来。骑兵的击杀数据可能仅仅和一只抗线部队相当。但我们要清楚的是:在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战斗中,骑兵的可能只会发起一两次冲锋,也就是说骑兵在发动进攻的时间内,杀伤效率是同时代部队的5倍以上。所以在狭义的战场上,骑兵出现意味着双方进入既分胜负,又定生死的搏命阶段。

接着我先拔个草:那种没事意淫拉一队轻骑给敌军风筝致死这种战术想想就好。人不是靶子站那让你射,箭射完了还是要掏刀上去砍的。再说也没那么多箭给你浪费着玩...边缘OB的骑兵=没有输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双方骑兵互相骚扰不能真正投入战场),骑兵真正令其他兵种恐惧的是其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杀伤“爆发力”。

接下来我会复盘一下拿破仑的得意之作“马伦哥战役”,来讲解骑兵在狭义战场上的应用。当然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会对本场战役进行相应的简化。

犁庭扫穴丨为什么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陆战之王?

1800年6月13日下午,刘看山军和曹小强军在博尔米达河(图中较粗的蓝线)东面爆发激战。在八个小时的激战中,双方骑兵没有好的出手机会。最后曹小强军略胜一筹,刘看山军退至博尔米达河西岸。因为接近半夜,曹小强军选择就地扎营,并派出侦察兵查看博尔米达河上游桥梁情况。

侦察兵因为夜雾认定博尔米达河上桥梁已经被毁,曹小强作出错误判断,认为刘看山军已经向南方溃逃。并于凌晨4时,派出自己手中的两支部队向南追击。而事实情况则是刘看山军根本没有撤走,桥梁被摧毁也是假象。刘看山的工兵甚至还造好了两座浮桥,随后放心的关灯睡觉。

犁庭扫穴丨为什么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陆战之王?

史实上双方部队大致相等,为了便于讲解我们主管的将双方部队分为平分为12只,11只步兵+1只骑兵的组合。14日上午九时,河东的刘看山军倾巢出动,象潮水般地涌过了博尔米达河。河上的桥梁不仅没有破坏,而且又出现了两座新的浮桥。三路大军并驾齐驱,锐不可挡,直扑曹小强军阵地。

曹小强军仓促应战,前卫一触即溃。在刘看山军猛烈的攻势下,左翼已经被击溃。云指挥官们应该清楚,我左翼被败退后,中军很快将陷入双线夹击当中,会极快的失去士气,导致整个中军被成建制的歼灭。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曹小强应该:收拢中军放弃滩头阵地,与左翼共同撤退维持阵线。

犁庭扫穴丨为什么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陆战之王?

但这时后备阵线的传奇骑兵指挥官李二蛋将军吃到战场信息,带着他的友♂伴骑兵向刘看山军发动了冲锋,秉着「骑枪之下众生平等」的原则顶住了刘看山左翼的猛烈攻势。这一行动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为曹小强军向前机动兵力赢得了时间。

曹小强大喜过望,得以抽调后军迅速加强我军的右冀(如果在右翼击溃敌军,我方也可以夹击乃至背击敌人的中军)。双方增派兵力,维持阵线。战至此刻曹小强手中再也没有任何预备力量,且曹小强军处于全线劣势当中。

犁庭扫穴丨为什么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陆战之王?

战斗持续了9个小时,下午五时,正当曹小强接近崩溃的时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我们派出堵截刘看山军的部队回援了!齐格飞·吉尔菲艾斯(大雾)率领援军奋勇杀敌,曹小强军血站险胜。曹小强吩咐:传扬出去,我军歼敌十万——史诗大捷!


简化版马伦哥战役·完


【骑兵优势学说复盘】

历史上,在法军(曹小强军)反攻不久,德赛(也就是《银英传》中齐格飞·吉尔菲艾斯的原型)便在冲锋中惨遭射杀。当然魔改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拿破仑派出的追歼部队不是一支而是两支;克勒曼(李二蛋将军)是越过丰塔农讷河(图中细蓝线)跨河冲锋等等。

现在我们复盘来看,这场战斗的胜负手就是克勒曼(李二蛋将军)的那次冲锋。所以骑兵的优势从来不是跑得快,而是杀得猛,骑兵一次冲锋就干了你抗线兵吭哧吭哧拱了几个小时的活,能够从局部上形成击杀优势,或者弥补击杀劣势。帮助指挥官跑赢时间这才是“陆战之王”的特有优势。

最后再聊两句:孛儿只斤的远征也不是靠风筝给人射死。第一次西征打花剌子模,蒙古铁蹄踏碎锡尔河两岸,从不花剌到玉龙杰赤一路都是实打实的攻城战。其实冷兵器时代战争和已经凉了的刀牌(Artifact)非常相似,如果有机会希望能跟大家讲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