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自打公布了学校复课日期后,儿子茶不思饭不想的,总是心事重重。

我也跟着发起愁来,心里不停犯嘀咕:

难道是网课没用心上,担心开学跟不上?

又或是在家已经习惯,不想上学了?

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一问才知道,他正在为自己的体重犯愁呢!

在家呆了几个月,吃的好,睡的足,缺少锻炼,体重成了我们增长最快的一个指标,孩子们也不例外。

有时候,老师要求学生们拿着作品拍照打卡,看到一个个的小圆脸,双下巴,再瞅一眼我家这位,都忍不住要笑半天。

儿子一直参加学校的武术班,体育也一直是他引以自豪的项目,这么久没锻炼,再加上增加了体重,难怪他心情不好。

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让身体灵活起来,我们准备调整每天的作息时间,早起一个小时——运动

可是每天晚上都说的很好,到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拖拖拉拉,总是得赖会床。

晚起后,儿子又后悔不已,一连好几天都这样,我都快要放弃了。


“妈妈,我也想早起,我也想运动,可我怎么就是起不来呀?”

“那是因为每天早上多睡一个小时,已经成为你的心理舒适区。”

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心理舒适区就是人们最习惯,最熟悉的状态。

当我们要改变,就不得不走出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外的活动就会让我们感觉很不舒服。

就像我现在也不想为孩子起床这件事太操心一样。


当然,心理舒适区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我们鼓足勇气向外迈出一步并坚持下去时,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就会随之扩大。

因为人脑有上百亿个脑细胞,刚出生时,这些细胞之间还没有任何神经元树突。

婴儿不断的接受外界的信息,细胞间就会长出越来越多的树突。

每个发育好的脑细胞上都有数千条树突,这些树突彼此连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

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学习的过程,就是神经细胞不断建立连接的过程。

随着重复次数不断增加,这条神经通路的连接也就越来越稳固,就像在土地上,有一条雨水冲刷形成的小路,雨水一旦停止,那么这条小路慢慢就会消失,但随着雨水不断冲刷,水流不断淌过,这条路就会越来越深。

那么下次再下雨,雨水一定会顺着这条小路向下流去。

就像解一种类型的数学题,从开始完全不会,到能解出几道题,到一遇到类似的题,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这种解题思路。

这个时候,这类题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新的舒适区,意味着我们的舒适区已经扩大了。

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那我们到底该怎样跳出心理舒适区呢?

追求安逸、舒适是人的天性,如何克服天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关键在于动机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发现,对于研究对象来说,当他们被要求做些超出目前能力范围,但是在可达成的期望范围的事情时,会具有最佳动机。

他定义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别人帮助能完成的水平)。

两者这件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在两端的两个区间分别是是学生目前能够完全掌握的水平以及别人帮助也完成不了的水平。


维果茨基和其他很多教育学家都认为,引导孩子学习就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要鼓励和促进:

1.成人示范行为给学生看;

2.学生模仿成人的行为;

3.成人逐渐不再指导;

4.成人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

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我们首先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之后的任务就是要足够了解孩子,知道何时给予他们怎样的帮助。

我们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成阶梯式的,并且适时的给予示范、训练、不断的引导他走上下一个台阶,这个台阶不是他随意就能够到的,一定是他能看到,但是必须跳一跳才能上去。

每当孩子成功迈上一个台阶,都要告诉他:“这次你做到了,下次你一定也能做到。”

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内化他的学习动机的过程。

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儿子一年级入学学拼音时,因为没上过幼小衔接,所以一入学面对大部分都已学过拼音的孩子,老师的进度自然是非常快,儿子完全跟不上。

为了补上拼音,我找来带拼音的文章,让他拼读,结果他根本读不了。

我着急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后来我试着放慢节奏,每天只定一个小目标,把一句话拼读熟练,而且在读之前,我先一个个带着他读,他再自己独立读。

慢慢地他跟上了班级的节奏。

拼读一篇文章就是超过最近发展区,而拼读一句话就是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孩子通过练习能够完成。这也帮助孩子对于学拼音建立了信心。

当知道复课日期后,孩子突然发起愁来

在讨论了最近发展区的这个概念后,我和儿子决定实施计划从每天提前20分钟起床锻炼开始,走出舒适区,一起动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