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湯、牛肉湯遍地都是,想喝“豬湯”,你還就得來這個鎮

十月中旬,帶著年邁的父母長途自駕從陝西壺口趕往山西大寨,腦海中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

兩年前在北京和一個老家山西長治的同事聊天時,他曾說過他的老家有一道獨特的風味小吃,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

我的這位同事個子很高,是一位剛退伍不久的帥哥。當時我們正談到特色美食的話題,他眉飛色舞的說到,在他的老家長治市蔭城鎮,有一道鮮為人知的特色美食,現在已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他說這種特色小吃有著一個非常簡練的名字,叫做“豬湯“。

在此之前,我雖然喝過各地的羊湯、牛肉湯和老母雞湯。也喝過豬身上多個部位作為食材熬煮的湯。但作為特色小吃的豬湯,卻是聞所未聞。我當時就和這位同事說,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去他說的小鎮上嘗一嘗,他說的這個神乎其神的豬湯,到底是什麼味道。同事聽到後並未當真,只是一笑了之。

想到這裡,我隱隱約約的感到,我距離這個小鎮應該不會太遠。於是立即拿出手機查看了一下原來計劃的路線,直接到達目的地的距離約為480公里,繞道去這個小鎮後再到目的地距離大約是580公里。需要多跑100公里,去還是不去呢?

我腦海裡想起了那句讚譽山東聊城高唐老豆腐的古話:“繞道一百走高唐、半碗豆腐吃得香!“。意思是說,就是寧可繞道一百里,也要跑到高唐縣吃上半碗豆腐腦才行。那麼繞道100公里去吃一道特色的美食豬湯,有什麼不可以呢?何況古人是走路,而我們是開車,沒什麼大不了。

我徵求了老爸老媽的意見後沒有收到異議,其實他們也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全憑我安排,只好辛苦老爸老媽了,我們於是說走就走。

聽說蔭城豬湯只在早上才有,而且六點前即開始售賣,過了七點半就不一定能吃到了,為了第二天一早能喝到這碗被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豬湯,我們特地在天黑前趕到了長治市住下,晚餐的長治夾餡湯和棗餅頗具特色。

蔭城鎮,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城區西南30公里,這裡古稱上黨地區,那道久負盛名的傳統特色小吃——豬湯,就在那裡。

第二天早上五點半,我和爸媽洗漱完畢,驅車駛往蔭城鎮。不料天公不作美,開始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聽說豬湯都是露天攤檔,一路上不住的心裡打鼓,這豬湯還能吃得上嗎?

跟著導航,不到六點,車子七拐八拐來到了目的地。把車子停好一看,原來這裡是一個小型的露天廣場。小雨下個不停,除了一尊頭戴瓜皮帽、身穿長衫售賣豬湯老者的青銅塑像,廣場上連一個人都沒有,哪裡還有豬湯的影子?

羊湯、牛肉湯遍地都是,想喝“豬湯”,你還就得來這個鎮

就在我們無比失望正準備離開的時候,奇蹟出現。有一個售賣豬湯的攤主過來出攤了,緊接著又來了第二家、第三家。他們各自手腳麻利,不一會兒就支好了雨棚,擺好了自己的攤位。

事先在網上搜到的名氣最大的那家今天並沒有出攤,據說他是蔭城豬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他家的豬湯也被評為山西省名小吃。難道就因為預測到雨天客人太少就不出攤了?真是太不夠敬業了吧。

來都來了,管他呢,先吃了再說。我發現盛豬湯的碗兒很小,一份的分量不大,可以一家挨一家的吃,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我就不信三家還不頂你一家不成?於是,我和爸媽選擇了一家攤檔坐了下來。

羊湯、牛肉湯遍地都是,想喝“豬湯”,你還就得來這個鎮

面前的這一鍋豬湯,其實從前一天的上午已經開始準備。上午送來的豬下水和豬骨經幾個小時的浸泡去除血水,豬下水經鹽浸、醋泡、然後用清水反覆沖洗,直到水清見底。下午開始煮制,並不斷撇去雜質,直到熬出一鍋奶白色的濃湯。然後下水切片、烙烤火燒、準備各種輔料,只待第二天一早上市。

豬湯的攤檔很是有趣,攤主端坐在中央,面前是一座炭火爐上滾沸的湯鍋,裡面是已經熬製成熟的濃湯。側面放一長桌,上面依次擺放煮熟後切片的豬頭肉、豬心、豬肝、豬腸、豬肚等,還有火燒(夾食麵餅)切成的細絲。而食客們則團團圍坐在攤主四周,靜待一碗豬湯伸手奉上,便可盡享美味。

羊湯、牛肉湯遍地都是,想喝“豬湯”,你還就得來這個鎮

只見攤主眼疾手快、動作麻利,先拿一干淨小碗,向其中依次抓入事先燉好的豬頭肉、豬肝、豬心、豬腸等熟料,加少許餅絲。將奶白色的濃湯倒入碗中,用鐵勺按緊碗裡的熟料,再將碗中的湯倒回鍋中。如此反覆多次,直到碗中的肉料被燙熱入味,再重新加入濃湯。點少許山西老陳醋,撒上蔥末,眨眼之間,一碗誘人的豬湯便已遞到食客手中。

初入口時,豬湯的感覺常令人意外,因為它彷彿並沒有想象中石破天驚那般獨特,但細細品味之後,卻發現其中大有文章。

豬湯的味道是完完全全的豬肉的本味,有下水的香,而無臟器的濁,嘗不出任何香料的味道,因地處山西的原因,所以醋味稍重,但湯鮮不腥,肉嫩不爛,鹹淡適口,回味無窮。

羊湯、牛肉湯遍地都是,想喝“豬湯”,你還就得來這個鎮

經營豬湯的攤主說:“蔭城豬湯的煮制從來不放任何佐料,就是必須要用清水煮肉。沒有香料遮蓋,有一點異味都會被嚐出來,所以原料的清洗是最難的,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喝出豬下水的本身的濃香味道!“

我一連喝了三家,尋找每家豬湯味道的微妙差別,有的略淡、有的略酸,但基本的感覺大抵相同,由此心滿意足,感覺不虛此行。

在驅車趕往下一站的路上,我反覆在想,為什麼蔭城豬湯沒有像單縣羊湯、淮南牛肉湯那樣,走出蔭城、走向全國呢?

據說那位做了近35年豬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一條胳膊已經永久的落下了殘疾,也許是這就是最終的答案吧。


此篇為《吃貨必懂》系列原創文章,如您喜歡請點擊關注,讓我們一同提升美食的鑑賞能力和美學體驗,在吃的方面更懂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