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成都城的缔造者——张仪】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张仪像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20世纪40年代的成都城墙


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在古蜀地置成都县并令张仪、张若按秦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周迴十二里,高七丈”。成都据此也成为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城市。张仪、张若二人初筑时,成都气候卑湿,满地皆是洳泽,加上土质疏劣,筑城极不容易,屡筑屡坏。《创筑羊马城记》云:"张仪之经营版筑,役满九年",成都新城筑成之艰辛可见一斑。张仪所筑成都城,仿秦都咸阳制,由大城和少城构成,其中大城是新城,少城则在蜀国故都基础上筑成,形成城中有城,二城并立的格局。州治大城,郡治少城,修整里匮,市张列肆,并"置盐铁市官并长丞",纳入秦国郡县体系之中,至此成都城的雏形基本形成,城址至今未变焉。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前后蜀时期成都城


【庙堂诗人——韦庄】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韦庄像


韦庄(约836—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谥“文靖”。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韦庄集》


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浣花词》


【西蜀画派画家——黄筌】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黄筌像


黄筌(约 903-965年)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字要叔,成都(今属四川)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膝昌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学李升,人物龙水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黄筌传世名作《写生珍禽图》


【《花间集》编撰者——赵崇祚】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花间集》


赵崇祚,字弘基,五代后蜀人。后蜀开国功臣赵廷隐之子,编集《花间集》。在敦煌曲子词发现之前,《花间集》一直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词集。他于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编著《花间集》,而为《花间集》作序的是欧阳炯。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欧阳炯作序的广政三年,大约有一个世纪。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这也可见选者赵崇祚的态度客观,毫无私心。


【后蜀明君——孟知祥】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孟知祥像


孟知祥是晋王李克用的侄婿,在后唐深受重用,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职,后出任西川节度使。


后唐明宗年间,孟知祥逐渐产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后唐朝廷诏令,甚至一度举兵反叛。他于长兴四年(933年)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被拜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两川节度使,封蜀王。


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并于四月改元明德。他在位仅七个月,终年六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葬于和陵。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孟知祥墓


【盛清名将——杨遇春】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杨遇春像


杨遇春(1760年―1837年 ),字时斋,四川崇州人 ,清朝名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杨遇春中武举人。曾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古州苗民起义,并参与廓尔喀之役,深受其赏识。自嘉庆二年(1797年)起,率军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屡战有功,史称“遇春谋勇俱绝,剧寇半为所歼”。嘉庆十一年(1806年),平定陕西宁陕镇驻兵哗变。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参赞大臣身份率兵镇压天理教起义及陕西南山厢工起义。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陕甘总督之职率军讨平张格尔叛乱,收复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担任陕甘总督。张格尔伏诛后,因功绘像紫光阁。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年老辞官返乡,进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杨遇春病逝,年七十八。追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祀贤良祠,谥号“忠武”,故后世称其为“杨忠武侯”。著有《武备制胜编》十三卷。杨遇春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交战数百次,战法多变,临战常顶石冒矢冲锋陷阵,未曾受伤,被嘉庆帝称为“福将”,与杨芳并称“二杨”。在陕甘总督任上十年,请免梨贡,裁减冗员,裁减军队,组织屯垦,改良马政,加强防务,合并机构以节浮费,为开发西北边疆做出贡献。


杨遇春年老辞官返回故里,在成都修建了府第,被称为“宫保府”。民国时期,杨氏后人将府第捐献出来,于1934年办了“私立济川中学”。1952年,该校收归国有,并更名为“成都市第十六中学”,即现在的成都市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如今成都市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的位置在清代便是杨遇春的府第——宫保府原来所在位置。同时,杨遇春故乡崇州市保存有同时期修建另一宫保府。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崇州杨遇春宫保府


【民国慈善大家——尹昌龄】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尹昌龄像


60年前,成都有一个“孤老院”,坐落在东门书院西街东部小宝光寺侧,该寺始建于唐代,著名的“天涯石”即在寺内。清雍正年间(约1729年)名“普济堂”,后习称“孤老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与育婴堂一起由官办改为绅办(即民办),并入成都最大的民间慈善团体—慈惠堂。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1917年的慈惠堂


慈惠堂的总理,先是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大清官、大善人尹昌龄(1869—1943年,字仲锡,四川郫县人,曾任翰林院编修、西安知府),后为四川保路运动领袖。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慈惠堂街因“慈惠堂”得名


据黄稚荃所撰《国史馆馆刊》记载:尹昌龄为近代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担任慈惠堂总理20年,他每天尽职尽责到堂办公,却从未领过一文钱薪水。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成都民国时期“五老七贤”


尹昌龄任职期间,慈惠堂的资产增值数十倍,田产由300余亩增至8000余亩,救助鳏寡孤独老弱数千人,但直到他去世时,在城内还没有一间私房,租住在马王庙后街别人的宅院里,令人唏嘘不已!1943年1月他去世后,《华西日报》特别撰文悼念说:


先生年逾古稀,疏散寄居培根火柴厂(厂址在今九眼桥四川大学培根路,隶属慈惠堂),与孤儿弱女同起居。其寄居之室无地板,有人启问其故?答云:“经费支绌,无以营所居。”噫!慈惠堂有良田八千余亩,而先生无之;慈惠堂有街房数百间,而先生无之;慈惠堂之财产,为先生手创,而先生仅寄居无地板之房,以终余年。此钜万资财,尽涓滴施之于孤贫老弱,自身竟不获一地板之酬报。


尹昌龄去世后,成都民众特别在少城公园为这位杰出的慈善事业家铸造了一尊铜像,焚香礼拜者,络绎不绝于途。


1950年后,这座“孤老院”里的孤老们,被安排到成都附近郊县的“敬老院”去享受清福,原址改建为成都市第三十四中学。


【抗英名臣——刘汉章】


刘汉章(1789-1878),男,字倬夫,四川华阳(现成都)人。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刘汉章被调往广东佛山任同知,诰授正五品。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虎门销烟


据《华阳县志》记载,刘汉章于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恩科举人,选授广东昌化、文昌、感恩、曲江诸县任知县。在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刘汉章被调往广东佛山任同知,诰授正五品。刘汉章亲眼目睹英葡等国贩子向中国走私,倾销鸦片,造成国内工商停滞,市场混乱,民不聊生。在鸦片战争之前,多次上书请求禁烟。林则徐的到来,给刘汉章带来鼓励和希望。虎门销烟后,局势更加严峻,英军不断反击以挽回“颜面”,军舰调动十分频繁。刘汉章除了认真实施禁烟外,在佛山地区的抗英方面更是严阵以待。在林则徐总督领导下,刘汉章在佛山铸巨炮以御敌,开设弹药厂。“还铸造了许多门火炮,力修守备,并在临海安设木牌、铁链,以增强防御敌舰的能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广州人民同仇敌忾,一时让英军无从下手,只好沿海北上。一支侵略军突然向佛山镇发起进攻,而镇守佛山的总兵又因事外出,身为副职的刘汉章立马布置军民于水陆数十里间,以果断和勇猛再一次予以英军打击,使其不敢再进犯。

在佛山任职一段时间后,刘汉章后来移守韶关,也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仕途。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建“太平天国”,发起对满清朝廷的对抗。这场起义声势逐渐浩大,面对威胁,清政府也下令各地开始镇压。爱民的刘汉章既不愿看到同胞间的自相残杀,也怜惜体恤广大揭竿起义的农民,更痛惜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清政府的无能,刘汉章最终作出了辞官回乡的决定。


回到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的刘汉章以教授学生为业,兢兢业业三十年,门生众多。课余期间,刘汉章对农事相关的著述加以研究摘抄,或寻访乡邻老农,对耕种知识进行实地考究和整理。加上学生帮助,刘汉章写下了有关农事的《生计篇》,以及涉及自己平时政论以及讲学杂感的《养和堂文集》《养和堂诗集》等书籍计40余卷。清光绪四年(1878年)刘汉章去世,安葬于现簇桥乡南桥村。


【蜀中才女——薛涛】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薛涛像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薛涛笺


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后人将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

《薛涛诗集》


薛涛的诗,有如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池上双鸟》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像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薛涛因事惹怒元稹,被疏远,做《十离》诗呈上,情意感人,遂复受宠,后世流传甚广。《鹦鹉离笼》:“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燕离巢》:“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鱼离池》:“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仅就离别而言,薛涛的构思算得上新巧,着眼的都是身边事物,不惊不奇,写诗最难得的就在于能把身边寻常事物写得曲折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