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釋放藍色海洋新動能 爭當“海上福州”排頭兵

連江:釋放藍色海洋新動能 爭當“海上福州”排頭兵

“振漁1號”海水魚養殖平臺。記者 葉義斌 攝

福州日報記者 莊永強 楊瑩 林文婧

“福州的優勢在於江海,福州的出路在於江海,福州的希望在於江海,福州的發展也在於江海。”早在主政福州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率先提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上福州”的發展戰略。

循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連江主動對接“海上福州”建設,奏響波瀾壯闊的藍色樂章:深遠海機械化養殖平臺“振鮑1號”“振漁1號”“福鮑1號”助推現代漁業升級,以申遠新材料為龍頭的臨港產業群挺起發展“脊樑”,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激活沉睡的海洋資本……沿著238公里長的海岸線,連江處處湧動著海洋經濟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現代漁業升級

挖潛掘金深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連江海域面積達3112平方公里,水產品總量居全國第二、全省第一,在鮑魚、海帶養殖方面全國領先。有此得天獨厚的優勢,連江舉全縣之力打好漁業牌,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引領漁業機械化革命。

2018年10月,“海上福州”建設重點項目——全國首臺鮑魚深遠海機械化養殖平臺“振鮑1號”啟用,標誌著鮑魚從人工養殖邁向機械化養殖時代,全面開啟向外海養殖探索的步伐。該平臺實現餌料投放和輸送、網箱上下吊裝全部機械化,僅需二三人即可實現年產鮑魚20噸。

去年4月下旬,“振漁1號”海水魚養殖平臺下水試驗。該平臺是國內首部深遠海自動旋轉海水魚類養殖專用網箱,設計年產優質商品海水魚100噸,可在水深50米的海域作業。

去年7月,由福船集團和福建中新永豐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福鮑1號”抵達連江苔菉鎮東洛島海域,進行錨固工作。這個總長37.25米、型寬33.2米、型深8.1米的海上“巨無霸”,設計佈置鮑魚養殖箱15000多個,可年產鮑魚約38噸。

“振鮑1號”“振漁1號”“福鮑1號”相繼啟用,開拓了全省海洋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也為中國漁業現代化提供基層實踐論證。

去年6月,福州(連江)國家遠洋漁業基地獲批,成為全國第三個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為連江全力打造服務全省、輻射全國乃至世界的遠洋漁業集散地又打開一扇門。

【故事點擊】

深海養殖

鼓了“錢袋子” 美了海岸線

連江漁民靠海吃海,不過“吃法”與以前大不一樣。

若要細問這吃法,與海打交道20多年的定海村漁民許福安會告訴你:從“面朝海水背朝天”的傳統式養殖,到手機終端即可監測的智慧養殖平臺;從討海為生的“弄潮兒”,到小洋樓矗立的“智慧漁民”。

春日的暖陽灑在定海灣的海面上,一大早,許福安就和助手駕著小船來到距離岸邊約2公里的龍翁嶼附近海域,登上長60米、寬30米、形似橄欖的“振漁1號”,查看魚群成長情況。

“投入2萬多尾大黃魚,養了11個月,已經賣出去一批。每公斤成本價約40元,深海養殖後每公斤售價約160元,全部賣出去淨利潤約100萬元。”許福安說,深海水流交換好,大黃魚可以多遊動“健身”,比近海漁排和網箱養殖的肉質更細嫩緊實,頗受市場青睞,“除了吸引我省客商,北京、上海、江西等地客商也慕名而來”。

許福安介紹,“振漁1號”可定時自動轉動曬網,解決了困擾漁民上百年的海上養殖附著物難題;可自動監測海水pH值、鹽度和含氧度,所有數據可無線傳輸到養殖戶手機上,能節省70%的人力。同時,深海養殖讓魚存活率提高10%以上。

隔海遠眺,定海灣的另一側,陣陣海風帶著蓬勃朝氣,一座海上福州健身休閒產業示範基地和宜遊宜居宜業特色小鎮正在興建。發展離岸養殖後,連江得以騰出更多空間和精力重塑近海海域生態。

“隨著海岸線越來越美,我們會更熱情地邀請外地客人留下來。”定海村村民比從前更有自信了。

臨港產業成鏈

助推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沿海是我們遼闊的地域,是擴大對外開放的優勢所在,我們切不可忽略了這一優勢,也不能搞成單一的開發,而是通過綜合開發,形成大產業優勢。

近年來,連江縣堅持港口和臨港產業聯動發展,可門港穩步邁向年吞吐量億噸、產業集群千億元的東方大港。

可門港,佔福建省可建大型港口岸線的四分之一。可門口水道的平均水深在30米以上、最深處達80米,天然水深可全天候通航10萬噸~4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船舶。

可門港擁有廣闊陸域——港區腹地可用於規劃的面積達4萬畝,這是吸引500強企業紛至沓來的重要原因。

廣闊的港口腹地上,港口物流產業、能源電力產業、新材料產業“三箭齊發”——以可門港物流等為龍頭的現代港口物流集群、以華電可門火電等為支柱的能源電力產業集群、以申遠新材料為龍頭的紡織新材料產業集群加速集聚。

作為全球最大的己內酰胺、聚酰胺一體化生產基地,申遠新材料一期項目自2017年底投產以來,逐步打通形成“環己酮—己內酰胺—聚酰胺”產業鏈,為連江“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提供強大引擎,也為加快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為特色的循環經濟注入新動力。

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可門經濟開發區圍繞申遠這一龍頭,以商招商、強鏈補鏈,成效顯著——恆捷差別化纖維、申馬環己酮、工業氣體等相關項目接連落地,不斷向上下游延伸鏈條,提高附加值。

去年,申遠新材料一期項目實現產值破百億元的目標(含合盛氣體),逆勢增長,可門新材料產業鏈條孕育著超過200億元的強勁增長極。這意味著,從一根尼龍繩起步的申遠,將為連江海洋臨港產業發展掀開嶄新篇章。

【故事點擊】

背靠大港

申遠新材料加速佈局上下游產業

走進可門經濟開發區,處處感受到臨港產業的勃興。

福建可門港物流有限公司4號及5號泊位已恢復繁忙的接卸作業場景。記者通過可門港物流公司的中控室看到,堆場裡堆滿鐵礦石,卡車穿梭其間,鬥輪機不間斷作業,截至3月底累計吞吐量達360萬噸。

同樣幹得熱火朝天的還有申馬項目。申馬一期20萬噸環己酮項目克服疫情影響,於3月初正式投產。緊隨其後,在連江縣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現場,申馬二期擴建年產20萬噸環己酮項目正式開工。

“經過優化,現在我們產能更加穩定、生產更加安全,準備年底前完成土建工作,預計明年底投產。”福建申馬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景國耀介紹,申馬二期項目實施後,總產量增至每年40萬噸,可為福建申遠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00萬噸己內酰胺裝置提供原料。

“主船”引領,百舸爭流。申馬二期正式開工,標誌著以申遠新材料公司為龍頭的化工新材料產業已全面向上下游產業發展。

激活生態產品

“錢景”前景並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若要問連江縣最“貴”的生態資源是什麼?答案一定是海——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是陸地的2.7倍。

2018年,連江成為我省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

棋局已布好,落子還要靠創新。近年來,連江縣持續開展海洋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工作,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成全國首創的自然資源資產“一張圖”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信息技術對自然資源進行定點、定量核算,摸清自然資源資產“家底”。

通過自然資源資產信息管理平臺,連江評估出海洋水域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約2萬億元。

如何激活這沉睡的2萬億資本?連江探索建立“政府+企業+金融+漁民”運作機制,構建“從資源到資產、從資產再到資本”的全鏈條式生態產品改革“連江模式”,形成企業發展壯大、生態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節支和集體收入增長的多方共贏格局。

去年10月,連江“資源—資產—資本”的海洋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模式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典型經驗。

【故事點擊】

同一片海 不一樣的資本

連江黃岐大建村海域面積近100公頃,鮑魚養殖戶共150多戶,每年鮑魚產值達1.6億元。

去年2月底,大建村村民張本忠領到水域灘塗養殖證,是全省第一個領證的鮑魚養殖戶。

這本證用途很廣:它是養殖戶的“身份證”——告別了無證養殖的歷史;海域使用金的“憑證”——養殖戶辦理此證需繳納海域使用金;鮑魚的“身份證”——消費者可以追溯到鮑魚原產地等信息;金融政策的“憑證”——養殖戶可憑此證獲得更多惠農貸款。

一年過去了,大建村的養殖證從50本增至135本。“推行養殖證後,大建村養殖戶貸款利息每年至少可以節省150萬元。”大建村黨總支書記鄭尚傑說。

在黃岐半島黃灣嶼附近,人工海藻場項目同樣令人期待。項目涉及海域面積5125畝,計劃將人工魚礁沉入海底,形成立體生態養殖。

在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開展前,這塊海域估價只有3000元/畝,如今估價約7000元/畝,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連江支行根據研究成果進行評估確認。

“海域價值評估結果可以作為向金融機構申請抵押貸款額度的主要依據。這意味著,海域使用權相當於房子,准許抵押。”連江縣發改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打破了此前必須與固定資產捆綁抵押的歷史,為連江向海進軍“鬆綁”。

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先期提供給人工海藻場項目企業6年期授信貸款1100萬元,用於項目一期基礎設施建設。

连江:释放蓝色海洋新动能 争当“海上福州”排头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