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究竟是怎麼死的?

1029417316


按照一些野史的說法,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被紅夷大炮擊傷,因為傷重不治身亡。然而在寧遠之戰結束後,努爾哈赤並沒有任何受傷的跡象,一直到了寧遠之戰結束7個月後,才傳出了努爾哈赤生病的消息,又過了一個月努爾哈赤因為病重去世,這時候距離寧遠之戰已經長達8個月的時間。

在寧遠之戰時期,袁崇煥的確裝備了一部分紅夷大炮,不過紅夷大炮使用的炮彈是一噸重的實心彈,這種炮彈的殺傷範圍不大,殺傷力卻非常多大,一旦被紅夷大炮的炮彈擊中,即使沒有丟掉性命,也肯定會落下殘疾。

而在寧遠之戰結束後,袁崇煥專門派遣了使者拜訪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正常接見了使者,並沒有任何受傷的跡象。袁崇煥在給朝廷的奏摺裡面,只說在寧遠擊敗了後金軍隊,根本沒有提到努爾哈赤受傷的事情。

而且寧遠之戰在公元1626年正月結束,在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帶領大軍親征蒙古,五月努爾哈赤帶領軍隊回到盛京抵禦毛文龍,在五月下旬,努爾哈赤又親自出城十里迎接了來訪的客人,絲毫不像是一個受傷的人。

況且古代的醫療水平有限,一個68歲的老人在受到重傷後,不可能在短短三個月痊癒。如果努爾哈赤已經在4月份痊癒,那麼努爾哈赤更不可能在8月份因為傷重病逝了。因此從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後的表現來看,努爾哈赤被紅夷大炮擊斃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已經68歲,按照古代人的壽命標準來看,努爾哈赤已經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常年的征戰已經讓努爾哈赤的身體狀況大大下降,而且在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的信心受到了打擊,憂憤的心情也加重了努爾哈赤的病情。

按照清朝時期的史料記載,努爾哈赤在七月份患上了毒疽,搬到了清河湯泉養病。到了8月初期,努爾哈赤的病情加重,在返回瀋陽行宮的路上病逝。

從努爾哈赤去世時間,以及努爾哈赤去世前的表現來看,努爾哈赤死於背疽的說法最可信。而努爾哈赤去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努爾哈赤一直所向披靡,在寧遠戰敗後心態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了身體健康狀況下降。第二個原因是努爾哈赤年齡增大,身體情況本來就大不如前。最後一個原因是背疽在古代很難治癒,很多名人都死於背疽。


史海泛舟擺渡人


關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死,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太祖實錄》和《清史稿》中對其死亡原因並沒有做出詳細具體的解釋,似乎在有意掩飾著什麼。一些清史專家通過對歷史的排查和分析,最終得出了一個相對統一的結論,那就是努爾哈赤的真正死因是因為戰敗受傷加之年老體衰最終不治身亡。而這所謂的所為的戰敗實際上就是寧遠之戰中被明朝將領袁崇煥打敗的事情,當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六十多歲,一生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敗給了一個毫無戰功的明朝年輕文官,這讓他悲憤不已,加上紅衣大炮導致導致的傷情,最終不治而亡。相對於其他一些關羽努爾哈赤的所謂死亡原因,這個說法其實是最靠譜的。

努爾哈赤一生經歷了許多重要戰役,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後金天命七年,即明朝天啟二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並奪取了明朝遼西重鎮廣寧,熊廷弼因兵敗失地而被斬,並被傳首九邊,王化貞也因兵敗棄城而丟官,並被下獄論死。為了挽救遼東地區的敗局,明廷派出了天啟皇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出關赴任,巡查邊務,整頓隊伍,儲備糧草,加強備戰。整整四年,沒有大的戰事。但是孫承宗是東林黨的領袖,其與魏忠賢領導的閹黨勢不兩立,雖然身為帝師、大學士,但是在與魏忠賢等人的較量中也深受排擠,最終辭官回京。

接替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的是閹黨分子高第。高第上任後,一改孫承宗治遼方略,採取了消極防禦的方略,命令山海關外的病理全部撤到關內。明軍官兵棄城丟械,湧向關內。當時身為寧前道的袁崇煥據不從命。當時的寧願是明軍在失陷廣寧後最重要的軍事堡壘,後金軍隊當時進攻明朝首當其衝的就是寧遠城。當時的守將袁崇煥率領萬餘兵民獨守孤城寧遠。袁崇煥還在海外引進了紅衣大炮安放在寧遠城上,並將城外對的商民和糧草全部撤到城內,並且焚燬城外的房舍,並採取軍民聯防的策略,安排百姓巡邏放哨,運送火藥,激勵士氣,同事袁崇煥還親自向官兵下拜,官兵都決心與袁崇煥同生共死,此時的袁崇煥一切佈置妥當,靜待努爾哈赤大軍的到來。

後金天命十一年及明朝天啟六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八旗軍,號稱20萬大軍,渡過遼河,如入無人之境,氣勢洶洶的向孤城寧遠撲來。當時明朝守城將領袁崇煥42歲,進士出身,還從沒有過指揮作戰的經驗。

努爾哈赤命離寧遠城5公里安營紮寨,橫截山海關之間的大路。努爾哈赤故伎重演,採取了先禮後兵的策略,先放回被俘的漢人,讓其捎給袁崇煥勸降的書信,讓其獻城投降,並許之高官厚祿,同時聲稱,如果袁崇煥拒絕投降,破城之日定斬不饒。袁崇煥自然是對此嗤之以鼻。勸降信送達的次日,努爾哈赤派兵猛攻寧遠城,八旗兵冒死鑿洞挖城,將城牆鑿開三四處,明朝守軍拋火球,扔火把,潑油。八旗兵被燒傷者不計其數,與此同時,袁崇煥還拿出了殺手鐧--紅衣大炮,從城上向下轟擊,八旗鐵騎受到重創。處於奴隸制晚期,深諳冷兵器的努爾哈赤軍隊對這種新式的紅衣大炮的性能、來源和威力一無所知,並且還毫無準備。紅衣大炮炮火經過之處,死傷一片。八旗兵心生畏懼,畏縮不前。努爾哈赤只好親自督戰,後金將領持刀奔赴城下,因為畏懼火炮,再次退卻。根據史料記載:寧遠城上紅衣大炮擊中了黃龍幕,並打傷了一個大頭目,用紅布包裹,官兵抬走,放聲大哭。很多人認為這個記載的大頭目便是被打傷的努爾哈赤。但是對於這個史料,清史界有不同的見解。但是 無一例外的是,人們大都認為這個所謂的“大頭目”,應該就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一生戎馬44載,幾乎沒打過敗仗,長期的勝利會讓人衝昏頭腦,努爾哈赤是英雄,但是也是一個人,是人就難免驕傲犯錯。努爾哈赤的晚年便被勝利和驕傲腐蝕了頭腦。天命十一年的寧遠之敗,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遭遇的最大的挫折。此後天命汗努爾哈赤鬱鬱寡歡,陷入苦悶,同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在瀋陽以東40公里處的靉雞堡憂憤而死。


歷史課課代表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皇帝,通滿漢雙語。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他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天命十一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瀋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出城迎接前來瀋陽的科爾沁部奧巴貝勒。

天命十一年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病勢轉危,遂決定乘船順太子河返回瀋陽,八月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死於靉(à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瀋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六十八歲。努爾哈赤葬於瀋陽福陵(今瀋陽東陵),廟號“太祖”。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對於努爾哈赤的死因,現在史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其中有一個說法,較為可信。

努爾哈赤兵敗寧遠城,被紅夷大炮擊中,導致重傷,後來天氣酷熱,引發其他的病症,不治身亡。

為什麼呢?

第一,寧遠大戰發生時,袁崇煥43歲,剛剛指揮打仗。努爾哈赤已經68歲了,久經沙場。一個久經沙場的常勝將軍,卻被一個初出茅廬的袁崇煥打敗,那個心情定是無比鬱悶。

第二,寧遠大戰時,有關文獻都有記載,大炮擊中了一個頭目,用紅衣包裹。雖然還不確定,這個被擊中的頭目是不是努爾哈赤,但是極有可能就是他。

第三,寧遠大戰發生的時期是酷熱的夏天,傷口腐爛,再加上挫敗的心情和其他煩心的國事,努爾哈赤鬱鬱而終。

所以,努爾哈赤很有可能是死於被炮擊後,引發的併發症,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水平不夠高,最終離世。

老爹有話說:你對“清王朝的開拓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老爹有話說


寧遠之戰,後金久攻不克,損兵折將達一二千人之多,損失是很重的。對於後金來說,更不幸的是,戰後八個月,努爾哈赤又突然溘世。

對於努爾哈赤的死,歷來是眾說不一。或雲:經不住寧遠戰敗的慘重打擊,使這位所向無敵的英明汗抑鬱成疾而終。但也有其它各種說法。滕紹箴認為,在寧遠激戰中,“努爾哈赤正在奮力督戰時,突然被炮火擊中,受了重傷。”由於“戰敗受傷,鬱悶成疾,導致身亡。”(《努爾哈赤評傳》)就是說,努爾哈赤死於炮傷,不愈而亡。

周遠廉、趙世瑜在《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一書中則認為,努爾哈赤死於“憂忿成疾”、“創傷未愈”及“癰疽突發”的合併症。

他們說:“本年(1626)正月進攻寧遠失利,努爾哈赤負傷撤圍回兵以後,因征戰40年,所向無敵,而獨敗於孤城寧遠之下,十分氣憤,憂怒成疾,創傷未愈,又癰疽突發,於七月二十三日,往清河湯泉沐養……但毫無成效,病勢越益嚴重……十一月未刻在璦雞堡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與上述諸說不同,《明清戰爭史略》則認為,努爾哈赤死於癰疽,而非炮傷所致。炮傷之說,源於《春波堂日月錄》,該書“獨載努爾哈赤被炮擊成重傷,不久即因傷重而亡。”此說不可靠。這是因為:“朝鮮人韓瑗雖身在寧遠城中,目睹了激戰實況,但他所看到的,也只是遠距離的模糊印象。當時,傳聞很多,諸如努爾哈赤受傷亦在傳聞之中。故該官回朝鮮後,將傳聞寫成了真事。”“從明朝當事人的奏疏、報告中,也都看不到努爾哈赤受傷的任何反映。只有毛文龍在奏疏中稱:他聽到‘回鄉的張有庫等人說,新年老罕王於二十四日在寧遠等處攻城,不料著傷技……”,這也不過是傳聞,沒有可靠的根據。

實際上,努爾哈赤敗退瀋陽後,於四月初四日,還親自統率諸貝勒、大臣征伐蒙古,至五月初才班師回營,再過三個多月才去世。若是被炮重傷,何以能統兵親征?

指揮寧遠戰役的袁崇煥證實:他得到了可靠情報,“皆雲奴酋恥寧遠之敗,遂蓄慍患疽,死於八月初十日。”其後,御史汪若極進一步確認,在寧遠城下,“奴焰大挫,一旦疽發而伏天誅。”

很清楚,努爾哈赤患有不治之症的癰疽。寧遠城下的慘敗給他精神帶來的沉重打擊,使他氣憤、抑鬱,以至得癰疽病。甚至可以說是癰疽急劇爆發的一個誘因,而氣憤抑鬱導致情志不舒,使病情加劇而不可復治。可以說,努爾哈赤之死,絕非炮傷所致(因為他沒有被炮所傷),而是無情的癰疽奪去了他的生命。


陵西散人


關於努爾哈赤這位梟雄的死因,歷來爭論不休,有很多種說法:

有些人說努爾哈赤是被袁崇煥用“紅夷大炮”炸傷而死,還有人說努爾哈赤死於“憂忿成疾”。但無論是哪種觀點,都和寧遠之戰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寧遠之戰

這場戰鬥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遭遇的最大失敗,袁崇煥阻止了後金撲向山海關的步伐。

但是,要說努爾哈赤是死於寧遠之戰的炮火,其實並沒有任何可信的根據。


以時間順序而論:

寧遠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天命十一年(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結束於正月二十七日,也就是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努爾哈赤死亡的時間是天命十一年(天啟六年,1626年)的八月十一日。

這之間可是間隔了將近八個月啊。若說努爾哈赤死於炮火,這週期也太長了吧。

還有一種觀點是,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到了炮傷,雖然沒立刻要他的命,卻讓他在八個月後付出生命代價。

這種觀點也不可信。

如果說努爾哈赤受了重傷,那麼就不可能再輕易出征作戰。

但事實上是:兵敗寧遠後,努爾哈赤在當年的四月初四日,還率軍征討內喀爾喀的巴林部,並且取得了勝利。

這就說明,努爾哈赤根本沒有在寧遠之戰中受什麼重傷,否則是不可能移動的。

總而言之,所謂努爾哈赤是死於袁崇煥的炮火的說法,其實是不可信的。

但是,努爾哈赤雖然沒有在寧遠之戰中受什麼重傷,但他的死亡確實又與這次失敗有關係。很顯然,努爾哈赤的心態崩潰了。對於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而言,如果心氣兒崩了,各種災病也就找上門了。

果不其然,在當年七月,努爾哈赤的疽病突發,他只得去清河湯泉療傷,卻在回程的途中溘然離世。


HuiNanHistory


有關努爾哈赤的死,在清朝官方《清史稿》和《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中努爾哈赤是因病於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駕崩於瑗福陵隆恩門雞堡。另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傷驚嚇引發癰疽而死。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覺得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努爾哈赤的死和寧遠之戰有很大關係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寧遠之戰是怎樣一個戰況哪?在寧遠之戰中袁崇煥率領只有兩萬的大明軍一舉擊潰十三萬後金精銳軍隊,這和大明軍隊中擁有11門紅衣大炮有很大關係。雖然當時的火器使用在明朝晚期的軍隊中已十分常見,但是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是大明和澳門貿易獲得,較早用於國內實戰。紅衣大炮炮壁厚,由銅鐵合金製成,重約1噸左右。炮管由上到下逐步加粗,設計比較合理,用藥量大,所發炮彈最大射程能達到2.5公里。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當時大明的紅衣大炮一響,讓毫無心裡準備的後金軍頓時亂做一團。由於紅衣大炮射程較遠,指揮後金軍的努爾哈赤也在射程之內,《明熹宗實錄》也記載,寧遠之戰曾斃傷後金一大頭目,因而後金軍在戰爭開始不久便草草撤退。從其他文獻記載也證實,當時努爾哈赤確實負傷。可以說寧遠之戰是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敗的最快最慘的一次戰鬥,這次戰爭也成為努爾哈赤心裡永遠的“痛”,和無法解脫的“心鎖”,每每想起心中便憤憤不平,最終導致傷口進一步惡化,引發癰疽而死!這也是後金軍一直對袁崇煥忌憚,欲除之而後快的原因。


譙郡太守


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後金的第一位皇帝,他是在攻擊寧遠城的時候受傷不治而死的。

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他出生貴族家庭,從他的六世祖就世襲了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一職。

努爾哈赤幼年失去了母親,繼母為人刻薄,還未成年的努爾哈赤只好跟弟弟前去投奔自己的外祖父。

後來努爾哈赤的外祖父,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因為反明被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殺害,王杲之子阿臺圖為報父親,起兵反明,圍困李成梁部,李成梁在平叛過程,又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

努爾哈赤他不僅沒有逃走,反而前去明朝軍營討還公道,自理禮虧的李成梁就給他不少的好處“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歸還了他祖父和父親的屍體。

仇恨的種子一旦發芽,有一天,必將長成參天大樹,在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軍,58歲的他正式登基為帝,將明朝稱為“南朝”,正式開始南征。

南征明朝,必須師出有名,他列出了七大恨,七大恨在史書上記載各不相同,大致意思如下:

1、我父祖上對南朝歸順已久,卻被無故殺害,此一恨也。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等部女真,欺壓建州女真,此二恨也。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其所殺的越境人命,此三恨也。

4、在建州與葉赫的部族爭戰中出兵幫助葉赫,此四恨也。

5、明支持葉赫將已許給努爾哈赤的女兒(葉赫老女)轉嫁蒙古喀爾喀部,致使建州蒙羞,此五恨也。

6、驅逐居住在邊境,已開墾土地上的建州百姓,毀壞其房屋田地,此六恨也。

7、明朝遼東政府派蕭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此七恨也。

在七大恨的激勵下,八旗軍隊義憤填膺,個個如狼似虎,接連攻下撫順、清河,引發了歷史上的著名的“薩爾滸戰役”。

努爾哈赤想不到的是,戰無不勝的八旗大軍,會被一個小小的寧遠城擋住了前進的道路,而寧遠城的守將就是明朝著名的將領袁崇煥。

在寧遠城保衛戰中,努爾哈赤受了重傷,也讓袁崇煥聲名遠揚,在烈烈寒風之中,努爾哈赤收拾殘兵敗將,退回到了瀋陽,不久就一病不起,當年就死了,這一年,努爾哈爾才68歲。

努爾哈赤死後,皇八子皇太極繼承帝位。

那麼,受命於危難之中的皇太極會放過寧遠城和袁崇煥嗎?


一笑讀史


關於努爾哈赤的死因眾說紛紜,主流說法有以下幾個。


史書的記載是這樣:在1626年1月的時候,努爾哈赤發動了寧遠之戰,但是明朝的將領袁崇煥兵足糧廣,再加上武器裝備精良,努爾哈赤敗績,撤退到了瀋陽。到了四月份的時候,努爾哈赤帶領軍隊征討蒙古喀爾喀,到了五月份的時候,明朝的大將明毛文龍攻打鞍山,努爾哈赤帶領軍隊退到了盛京,到了七月份的時候,努爾哈赤身患毒疽,後來雖然逐漸好轉,但是八月份的時候還是一命嗚呼了,終年六十八歲。

1.有人說在與袁崇煥作戰時努爾哈赤被炮擊,重傷而死,但是在與袁崇煥交戰後努爾哈赤還曾征討蒙古,這種說法顯然不足為信。

2.有人說努爾哈赤積勞成疾,鬱鬱而終。努爾哈赤作為一個驍勇善戰的老將卻敗在了書生出身的袁崇煥手裡,面子上多多少少有點掛不住,再加上鞍馬勞頓,積勞成疾。當時努爾哈赤年事已高,對於傳位大事,也是深懷隱憂,在這種情況下鬱鬱而終。

但是關於努爾哈赤真正的死因至今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或許隨著進一步的考古發現,這一謎團終將被揭開。

---Ade!


囈語輕嚀


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仍採用戰車同步兵、騎兵結合的戰術向寧遠城發起猛攻。

而當時,袁崇煥的兵馬還不足三萬,袁崇煥用佩刀刺破皮肉,寫下血書,表示誓死保衛寧遠,寧遠軍民為他的愛國熱情而感動,同仇敵愾,決心同後金軍決一死戰。

袁崇煥指揮城上的紅夷大炮待後金兵衝到城下時一齊開炮,隨著一聲聲炮鳴,後金兵成片倒地,後金兵又躲在厚木板遮蓋的戰車下靠近城牆下,企圖鑿洞進城,可寧遠城牆厚實堅固,又加上天寒地凍,鑿城進度緩慢,袁崇煥又採用火燒的法子,命令將百姓貢獻的被褥一卷卷扔下城牆,後金兵不知道其中厲害,蜂湧而上搶奪,此時,明軍投下火把點燃了裹在被褥中的火藥,剎時間燒死炸死一片。

努爾哈赤指揮後金兵整整攻了三天三夜,部下傷亡無數,他自己也負了份,但寧遠城仍固若金湯,巍然屹立。努爾哈赤無計可施,在凜冽的寒風中,帶著殘兵敗將撤回瀋陽。

寧遠一戰的勝利,打破了後金兵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屢遭挫敗的明朝軍民受到極大鼓舞,也使得原先親附後金的蒙古、朝鮮人改變了政策,轉而重新與明朝交好。面對這一切,努爾哈赤的心情一直憂鬱不安,造成精神創傷,突發癰疽毒瘡,不治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