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與BSV減半沒有讓人失望

昨日早上,最先走出獨立行情的就會BSV,真的可以用“眾人皆醉我獨醒”來形容,在大盤下跌,所有幣種跟跌的時候,BSV卻帶領著昨日減半的BCH率先走出獨立行情,使得BTC及其他主流幣也跟著零頭拉起了盤,昨日我也建議大家可以屯一點BSV,昨天建倉的今天應該能吃肉了加菜了。


在美上市區塊鏈中概股普遍收漲

今日美股收盤,在美上市區塊鏈中概股普遍收漲。嘉楠科技收漲0.57%,人人網收漲10.53%,中網載線收漲7.04%,寺庫收跌1.97%,迅雷收漲1.88%,獵豹移動收漲6.4%,蘭亭集勢收漲4.48%。


BCH與BSV減半沒有讓人失望


萊比特礦池創始人江卓爾:

1:減半不是消息性利好,而是持續性利好。

2:因為BTC佔據多大多數市場份額,減半行情會在BTC減半後開啟,BCH會受到連帶效應。

3:疫情對加密貨幣是巨大利好,比特幣就是為了對抗政府發鈔誕生,在疫情背景政府開閘放水時,加密貨幣更顯其價值。

4:BCH的優勢在於,去中心化程度介於BTC和BSV之間。

5:建議購買S19礦機挖礦,減半後小算力礦機關機,這款目前最好的礦機可以用低廉的成本挖出更多比特幣。

(江總又一次高調唱多,希望這次不要打臉 = = )

BCH與BSV減半沒有讓人失望


比特大陸創始人吳忌寒:

1:疫情對加密貨幣影響不一。政府開閘放水,熱錢會湧入加密貨幣行業。但金融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如果疫情持續,實體經濟不振,工廠與交通無法開工,也會影響包括加密貨幣在內的金融行業。

2:BCH的最重要的關鍵是建立生態,有多少人能夠使用BCH並且留在這個生態之中,關鍵要看未來3到4年後還有多少使用者。在加密貨幣迎來大爆發的前夜做好技術與生態儲備。

3:讚賞Defi的價值,但希望不要做得太激進,要專注於目前的技術路線圖。

4:高度認可與歡迎Tether要在BCH網絡上發行USDT,會讓BCH生態有更多的用戶。

5:再次強調BTC與BCH的異同。BTC專注在儲存價值,而BCH專注在支付與應用等。

額。。我昨天好像才說過他好像對比特幣的興趣沒有以前濃厚了,不知道現在這種情況算不算大佬又在打自己臉。


BCH與BSV減半沒有讓人失望


接下來肯定又會有一大半投機分子準備開倉,這裡要不先普及一下合約的意義


從期貨到期貨合約

1833年,地處美國北方地區“風城”芝加哥已經是國內外貿易的重要中心之一。此後的二十年間,芝加哥因為運河和交通高速發展,同時發展的還有美國北方的工業。到1860年,北方工業生產居已世界第四位,總產值達18.8億美元。但隨及便爆發了美國內戰“南北戰爭”。

芝加哥此時已是交通樞紐、貿易集散地和製造業中心,完全沒有受到內戰的負面影響。內戰消耗的了美國大量的勞動力,反而刺激了芝加哥的農業機械生產,內戰對軍需物品的需求和運輸,也使處於鐵路樞紐位置的芝加哥獲利頗豐。此外,內戰期間,聯邦政府需要銀行融資,眾多資本藉機彙集在芝加哥,建立銀行,芝加哥儼然成了內戰時各路商人的投資天堂。

在快速發展的30年中,芝加哥受益於各界的資產投資與金融便利,成為了一座具備金融和投資屬性的城市。

芝加哥作為美國北方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會在芝加哥進行買賣,早期,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因為季節的農產品供需變化,價格波動異常劇烈,收穫季節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農產品匱乏時,價格飛漲。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溼度達到規定標準後再出售運出。這時經銷商已經通過現貨及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

這便是期貨合約最早的起源。

為什麼會發展出期貨合約的模式,首先,經銷商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但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價格暴跌、變質等的風險,所以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也就是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貿易商和加工商提前聯繫,以轉移風險。這種交易方式便成為了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當交易需求旺盛時,遠期合約便具備了稀缺性,價格增長等自然有利可圖。

1848年3月13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但這時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遠遠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1865年,合約被標準化且建立了結算制度後,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期貨合約。

這時的合約標準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準化,這樣合約在交付日之間的轉讓已經非常方便,同時也出現了對沖平倉等解除履約責任的設置,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性。此外,還出現了10%交易保證金的設計。

從此,期貨的發展和進步一直是金融市場中不斷創造新高的領域,期貨合約在隨後的時代變革和經濟爆發週期中不斷完善,形成了龐大的業務產業並傳播到了全球。

期貨的發展體現了金融業的內生需求,金融衍生品是在現貨交易外開拓了新的交易世界,擁有新的規則。在加密貨幣出現後,合約也順利成為加密貨幣市場的重要業務環節。

我們所知的合約,根據現貨變化,但同時也受限於自己的設計模型。在期貨的起源裡,是為了更好的規避週期變化的風險,而當人們將期貨的對沖能力全部視為投資盈利時,就代表著期貨合約本質發生了轉移,期貨的後期發展的第一個表現就是高風險高收益,就此期貨的投資的目標也就成為了盈利,當然這是金融行業內生需求成熟的必然。當金融業務變多,行業內從業者變多,自然需要更多的盈利方式滿足內生需求,而並非其他產業對金融的刺激。

市場規則

期貨因現貨而生,但期貨的倉位、槓桿、保證金的設計,讓期貨不能完全像現貨一樣,擁有長期的持有效果。當投資者貪婪的選擇更高的槓桿風險時,爆倉是隨時的,在過去的一個月內,有連續2天內爆倉額度高達幾十億。所以當我們面對現貨的波動可以選擇長期持有等待機會,在合約上,除了買賣時的漲跌,還有波動幅度、槓桿和保證金的完美設定才能免於風險。

期貨是現貨的衍生。所以,期貨的每一個波動也都是在供需變化的結果。供需就是一個交易者與所有其他交易者的博弈。每一筆成交的背後是人與人之間的力量、觀點、情緒、意念的撞擊和妥協,是期貨市場不同的參與者之間人性博弈的過程和結果。

而在現在市場期待牛市的交易市場中,合約也會因為其規則設計,失去一部分牛市賦予的機會。

合約決定於現貨,現貨在牛市中,必然是漲跌反覆但最終成上升趨勢,對於現貨交易者,只需要兩個交易時間點,一買一賣就可以完成盈利,而合約則不然。在主力拉漲大盤的過程中,一定是拉漲時出貨,回調吸籌再拉漲,而為了吸籌,最常見的是劇烈漲幅,讓投資者失去判斷能力,做出錯誤操作。

這樣的行情就是合約的噩夢。

所以,說一個期貨合約的盈利是由牛市熊市決定的,並不正確,正確的是由每一次的漲跌決定。只不過當供求關係決定現貨價格時,可以判斷合約做多和做空的指標和時間。加密貨幣的合約與牛熊無關,更多的在於對短期漲跌的判斷。

理解金融的隱形概念和規則

期貨合約是衍生品,是對於現貨之外交易業務的補足。在加密貨幣的巨頭交易所裡,合約都維持著巨量的交易額,其原因在於只要行情波動,便會促進合約的流動性。這樣的業務設計,算是在金融交易領域的創新,開闢了相比現貨,交易量更大,可以創收更多的領域。如果我們這樣理解合約的出現,那我們似乎是認可期貨等衍生金融產品對於社會經濟的貢獻的。但這也會引發一些偏離本意的問題。

金融與商業是相輔相成的,商業的發展推動了金融創新,而金融創新發過來又促進商業的發展。而在社會發展背景下,金融與商業都需要倫理的約束。

金融出現的主要任務是幫商業提供融資服務,也就是把個人與企業空閒的資金聚集起來,再提供給資金短缺的個人與企業,從而達到優化資金配置的作用,提高了資金利用的效率。這就是銀行業。

業務不斷延伸,出現了規避風險的工具,比如期權和期貨,幫助企業規避因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但這個風險由市場上願意承擔的人承擔,也就是投資者和投機者。在加密貨幣的市場中,因為管控的缺失,這一點尤為明顯,通過槓桿,投資者和投機者面臨的收益和風險都被放大。

如果我們剖析金融的意義,從早期文明到現代世界,金融一直以不同的形式貫穿在人類生活之中。早期文明中可以描述為出現一種“金融思維”,當狩獵採集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個人單打獨鬥活下去的概率很低,部落實行公有共享。這種公有共享的制度,就是一種隱性的金融安排,是個體之間進行跨期、跨空間的價值交換轉移,目的是降低生存的不確定性。

傳統農耕社會里,面臨著生存問題,所以要做一些“價值的跨期轉移交換”。對於農耕為生的人倆說,子女是唯一的儲蓄,所以“養兒防老”也可以描述為一種金融安排,“多子多福”是因為多子意味著這個金融安排具有了更多風險分散的功能。

而當金融工具出現之後,金融的意義就有了更大的邊界。戰爭時期,國債發行和流通順暢是戰爭消耗的充沛資金支持。專業交易的金融場所與金融機制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功不可沒。

股票、債券、基金這些金融工具的應用,實現了更廣泛的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極大的拓展了人類經濟活動的能力和範圍。比如通過公開發行金融證券,地區、人口、時間上的各種限制被打破,個體機構的籌資能力被幾何級數般地放大,使得細分行業的規模化生產成為現實,例如美國的運河,鐵路等交通網絡形成,西部大開發,鋼鐵工業躍居世界頭號交椅,無不得益於發達和成熟的近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因此,可以明確的是,發展和進步一定是金融誕生的願景。但不斷的發展和進步過程,暴露了人的社會性缺點。

從表現金融為惡的電影作用中,那些經典的角色刻畫即可看到。就像《華爾街之狼》中癲狂浮華的里昂納多,《大空頭》中大發危機財的克里斯蒂安。金融是不是偏離了,無法迴歸了?

難以實現的金融願景

金融行業的迴歸,似乎是有巨大阻礙的,首先金融行業成本高,相比於實體經濟,其成本來源於在機構運營運轉的成本。但在實現一定規模後,成本會達到極限,而收益就開始擴大化。

其次就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行業被精英化。

在傳統的金融學教育體系中,學金融的門檻變得很高,沒有高等數學、概率論和微觀經濟學背景的普通人,會感到完全不得其門而入。另一方面,由於離金錢太近,金融學被視為聰明的、野心勃勃的年輕人通往財富自由的快車道,光華金融系的本科生中,集中著每年全中國差不多30%的高考狀元,同樣的,北美頂尖大學經濟系每年招20-30個博士生,而商學院金融系只招2-4個華爾街,華爾街頂級金融機構的名字永遠和常青藤名校,顯赫家世連在一起。財富、精英、稀缺幾個要素糅合在一起,金融成為“金錢”代名詞,越來越離開普通的人群。

金融有能力為人類謀福利,它能數十倍百倍的放大社會財富的累積。但在現代金融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呈幾何級數放大的財富已經無法為所有人類共享。即便是在加密貨幣行業推行的去中心化,也難以逃脫“富者越富的邏輯”以及傳統金融的弊病。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金融的初心和發展的背離,也像是加密貨幣去中心化構和如今行業發展泡沫的分化,技術作為基礎,讓我們看見金融的未來,但在既有的金融規則面前,既要滿懷希望,也需保持警惕。


投資還是得多遵從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價格上漲或下跌背後的意義,不要一味地“低吸高拋”,這種的操作情緒就很容易被一些大佬的表態,或者一些文章所錯誤引導,而且在加密市場的金融世界裡,每個人對加密貨幣都有不一樣的看法,有人覺得比特幣未來只能維持在5000-6000美元的價值,有人認為比特幣未來能到10萬,這種種的東西又有哪種不是在吹風呢?泡沫市場的存在,合約槓桿的賭博,其實因為有了這種東西,幣的價值才更加難以發揮,試問什麼能值個10萬美金?是它的技術?它是虛無縹緲的為何值錢?有想過嗎?背後財團的炒作,流通手段都是操控所為,理性對待點。


雖然昨日有提議大家可以屯一點BSV,不過我這個是投資格局的行為,長線現貨持有的觀點角度,如果是投機者打算短線的話,那我建議最近有賺錢的可以考慮減倉或者平倉,因為全球經濟目前的狀況很明顯處於水深火熱中,這兩天的爆拉個人認為是減半行情炒作居多,減半後可能會回落或者跟BCH一樣,處於平衡狀態,要麼努力投資,要麼果斷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