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後三個困擾原因需引起關注

“醫生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後三個困擾原因需引起關注

隨著老齡人口的劇增以及二胎政策的放開後新生兒的不斷出生,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開始日益凸顯,醫生數量的增長速度,遠低於患者增長數量,這導致醫生短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本來醫學是一個神聖的職業,為何招致如此冷遇?2018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一邊是醫荒,一邊是醫學生和臨床醫生的不斷流失。醫學人才的培養非一日之功,但很多人面對醫學卻望而止步,該問題亟需引起關注。

“醫生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後三個困擾原因需引起關注

一是醫學生培養時間長,工作待遇低。學醫,曾被認為是“前景光明”的專業,穿上白大褂,意味著跨入社會精英階層。但近年來,中學生報讀醫學專業的熱情確在下降。《南京日報》曾報道,中大醫院副院長、東南大學醫學院院長滕皋軍表示,現在三甲醫院的招聘門檻至少是博士,對一個醫學生來說,本科需要5年、碩士需要3年、博士需要3年,連續11年寒窗苦讀,不過才走完進入醫院的臺階而已。而要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醫生,至少還要5年。16年才小有所成,而如果從事其他行業,也許早就功成名就、賺得盆滿缽滿了。學醫有一筆明賬,本科加上住院醫師規劃培訓3年,起碼要耗時8年才能起步當醫生,如果讀碩士、博士,就得十多年後才能掙錢養家。在3年的住院醫師規劃培訓期間,收入少、工作累。此外,不少學生在醫院實習時發現,醫生這個職業並非想象的那麼美好。在其他專業讀到博士,就會成搶手貨,但在醫療行業,博士畢業只是大醫院的“起步價”。

“醫生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後三個困擾原因需引起關注

二是工作強度大,壓力大,休息得不到保障。飲食不規律,工作加班留宿多,吃飯難有規律時間。醫生除了門診和手術之外,還要花很多時間寫病歷和論文,而接診和手術的時間都十分不固定,因此,連吃飯、睡覺時間也無固定,長此以往,導致醫生多患有睡眠障礙、腸胃類疾病。2018年1月10日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態白皮書》中統計,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的醫師在每週工作時間上沒有顯著差異。三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週工作51.05 小時,二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週工作 51.13 小時,但他們顯著高於一級醫院的醫師。後者平均每週工作時間是 48.24 小時。2014年的統計顯示14.43%的醫師工作時間在國務院規定的法定時間內,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師每週平均工作時間都在40小時以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雖然有少部分醫師每週工作40小時以內,但更多的醫師加班加點,這造成人均工作時間大於40小時。本次調研顯示,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醫師能夠休完法定年假,醫師的休息權沒有得到保護。醫師之所以加班加點與醫療機構診療人次逐年增長有關,醫師長時間超時工作將會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醫生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後三個困擾原因需引起關注

三是醫患關係嚴峻,醫生執業缺乏安全感。暴力傷醫,是近年來一個最容易觸動人們緊張神經的敏感詞彙,有人稱之為醫者之痛、有人稱之為患者之痛,其實更是社會與時代之痛。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的涉及醫患衝突的熱點新聞事件,已經成為輿論場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隨時觸動著從醫者的神經。僅2018年下半年經過媒體報道的暴力傷醫案就有好幾起,如2018年9月14日新浪網報道《蘭州暴力傷醫案》、2018年10月14日北京日報報道《北大醫院惡意傷醫案》、2018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報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生被刺案》,頻發突發的惡性負面輿情無不映射出當下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