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什麼是老子所著?老子又是誰?

聆水觀山自言它


老子所處時代,已經融匯了百家之思想精華,到了老子的時候,種種因緣成熟,所以老子能夠寫下五千言《道德經》。


一、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生活在春秋時期。曾經擔任周朝守藏史(藏書室室長),就是國家的史官,也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著有《道德經》,他的學說後來被莊子發揚光大。道家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後世把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道家把老子奉為道家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相傳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老子給予耐心而深刻的講解與指點。


二、思想融匯

老子之前,道家的思想就已經呈現出非常豐富的思想發展。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在老子之前,道家書籍就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管子》等,說明道家思想在老子之前的時期,就從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姜尚、辛甲、管子等人的思想中表現出來。


到了春秋後末期,也就是老子生活的時代,各種道家思想理論已經發展的相當較為豐富,道家思想基本上成熟,也就為《道德經》的問世奠定了比較深厚的理論基礎。


老子一生學識淵博,曾擔任國家史官,圖書館館長。所以對於以前歷代的歷史、文化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習與造詣。所以能夠集前人各種道家思想於一身而為大成。

老子的學識與修為,可以從孔子前往求教中一段對話來表現(引用):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孔子把老子比做“......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之龍,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孔子認為老子像龍那樣神秘而不可測度。

儒家聖人對老子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見得老子的學識與修為,非常人之所能想像的。


三、經典傳世

後來老子感覺自己的學說並不能被當時社會所理解和接受,於是決定西出函谷關,走到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阻留下,老子於是不利己在函谷關停留三個月,寫下了名震千古的道家思想大集成——《道德經》,然後騎青牛瀟灑而去,從此世間不再有老子!


老子不在世間了,但是卻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道德經》共五千言,分81章。前37章是道經,後44篇是德經。全書思想核心說明: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自然規律,所以人要遵循規律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事物物有都其兩面性,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行,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福禍相倚”等,這些都是恆常存在的。


類似的辯證法觀點都在書中大量的進行闡述,對中國道家思想、傳統文化、哲學發展等許多方面都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