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火龙烧仓”背后粮食的猫腻

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手上有粮,心里不慌”。

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历来为民生根本,一国之“第一紧要大事”,甚至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发展、生死存亡,不分内外,无论古今——向来如此。

现代金融体系再发达,也不能饿着肚子靠搞股票投资资本运作没事儿干咽唾沫数钱玩;房地产炒的价格再高,也不能天天抱着房子啃砖头;

网络电商即使将来升级到8个G,9个G,再方便快捷,没有农民种粮食,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镜中的花,水中的月。

毕竟生而为人,自打出生那天起,就需要吃才能生存下去,后来发展到无非是吃多吃少,吃得好与坏的区别而已,至于“名”与“利”,终归是吃饱之后的游戏。

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建立在社会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的基础上的,没有任何折扣和讨价还价的余地。

天下粮仓,“火龙烧仓”背后粮食的猫腻


02

十八年前,有一部突破尺度的古装历史国剧,全程围绕粮食全面失控的主题,困绕着新登基的皇帝乾隆,提出了三个在当时情况下匪夷所思的问题:

朝廷拨下的赈粮都去哪了(物),仓库收运的粮食都去哪了(财),能给朝廷发粮的人都去哪了(人)?

一路历尽百折千回查下来,从而得出了大清国的粮食生产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天灾,更多的则是人祸的结论。

这部电视剧就是由吴子牛导演的《天下粮仓》。

天下粮仓,“火龙烧仓”背后粮食的猫腻


03

作为中国第五代具有鲜明个性的导演,吴子牛擅长在铺设的大阵仗、大写意中,去挖掘各个阶层深处的人性。

剧中讲述了“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旷世奇案。

其中25岁的乾隆,由当年年仅24岁后来被称为“大猪蹄子”的帅哥聂远饰演。

篇幅所限,现仅就其中的“火龙烧仓”一案,作一简单阐述,以供后来者从中体会和借鉴。

天下粮仓,“火龙烧仓”背后粮食的猫腻


04

乾隆元年,即公元1735年,天下大旱,流民四起。

刑部尚书(衔从一品)刘统勋,仓场侍郎米汝成(衔从正二品),受命统领全国查案赈灾之职,速速清查库存,之后向饥民放赈,兴办粥厂。

剧中人物米汝成在查粮过程中,历尽千回路转,使出各种“阴谋”“阳谋”,发现了在粮食运输、储藏里各种神奇的猫腻。

其中主要有三点:

一、浑水摸鱼,暗度陈仓(全国天下的粮仓,至少有五成是空的,或者是半空的)。

因为各地各级官吏都设有不少“双层仓”,上层搁满了粮食,从仓顶看去满满一片,但底下却全是空的。

相关地方官商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分工合作,利益分成。先用双层仓瞒报存粮,而将没有入仓的粮食转入各个米行,收取暴利。

、以陈代新,瞒天过海(连乾隆皇帝吃的都不一定是新米)。

大量的江南陈米通过漕运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当时清朝官员的俸禄很多都是以米代银,凭米券从京城的仓里领出来的一般都是糟米、陈米。

京里的官员为了吃到好米就把米券低价卖给不法米商,不法米商通过高价卖出好米及平价卖出米券来获利。

天下粮仓,“火龙烧仓”背后粮食的猫腻


05

三、无中生有,趁火打劫(假借“火龙烧仓”的说法欲盖弥彰)。

在案情初露端倪,还尚未来得及向朝廷奏报,仓粮实际亏空的事的时候,消息泄露,突然就不明不白地遭遇烧仓之祸。

通州西仓突遇火灾,十七座仓廒一夜之间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成为一片焦土。

贮满粮食的仓库,按说都会有重兵把守。然而劫后余生的兵丁却一致说是,昨晚看见一雌一雄两条火龙在火焰上空嬉戏,形似火龙所为,也就是天灾。

其实稍微懂知道点粮食知识的都明白:只有菜籽,豆粕,棉粕在长期储存中水分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自燃!

至于其它……不得而知!

天下粮仓,“火龙烧仓”背后粮食的猫腻

但不得不说,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同样的手法,改头换面一下,依然可以反复使用,且有些人士深谙此道,心存侥幸,乐此不疲。

当然,最后找出了这一切的幕后总管,包括仓场总督苗宗舒,漕运总督潘世贵两位正二品大吏的幕后黑手。

他们先后在绝望中畏罪自杀,但地上留下的鲜血依然警示后人:

玩火者,必自焚!

天下粮仓,“火龙烧仓”背后粮食的猫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