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94年柳傳志聽了倪光南的話走向技工貿路線,那現在聯想是電腦界的大咖還是倒閉?

迷茫人生87614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題主已經想到,選擇技工貿路線的話,無非要麼就是牛逼了,要麼就是過得半死不活,渾渾噩噩,要麼就是倒閉了。無非就是這幾種結果。

在商業上倪光南或許沒有柳傳志那麼有商業思維,沒有柳傳志那種商人的本質,更多的可能是科技的情懷。但是,有時候真的不好說,畢竟情懷不能當飯吃啊!


倪光南院士在聯想的經歷

1989 年 11 月 14 日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公司,倪光南擔任公司董事兼總工,主持開發了聯想系列微機;1994 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9 年被聯想集團解聘。

倪光南院士主要成就

我們在這裡主要列出倪光南在聯想的經歷和主要成就以及核心技術哈。


倪光南一向力主自主核心技術,他堅持認為聯想下一步應當進軍核心技術,並順應計算機與通信融合(ICT)的趨勢及早作出部署。為此,倪光南於 1992 年立項研發聯想程控交換機。1994 年 7 月,聯想與華為同時取得了入網證。當時羅爭領導的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已成為聯想集團第二大部,僅次於楊元慶領導的微機部,其全面實力超過了當時的華為,連中南海都採購了聯想程控交換機。


1993 年,倪光南組織了軟件中心、小型機部、R&D 部三個部門聯合開發 LXBS 金融平臺軟件。


1994 年,倪光南在聯想領導層參與下又與復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合資建立芯片設計中心(“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的意向,準備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能力。

1995 年開始,倪光南就不遺餘力地呼籲中國發展 IT 核心技術,特別是自主操作系統和國產 CPU,認為這是關係到信息安全,也關係到產業持續發展的問題 。

所以,通過倪光南院士的主要經歷和成就,我們就可以看出倪光南院士是一個技術發展的堅持擁護者,他眼光就看到了:不遺餘力地呼籲中國發展 IT 核心技術,特別是自主操作系統和國產 CPU,認為這是關係到信息安全,也關係到產業持續發展的問題 。


但是,當時的聯想卻沒有走這條路線,而選擇了來錢快的方式,外貿組裝。確實,很快聯想就成長起來,聯想電腦也賣到了全世界。


如果走技工貿路線的話,會怎樣?

如果走技工貿路線的話,沉下心來投入資金,重點研究基礎科學和技術,成功了,那麼就會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CPU,芯片等,就像現在的華為一樣,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擁有核心技術那麼就擁有話語權。成功了,往高了說,可能就跟華為一樣!

當然了,如果投入研發和資金之後,沒有研究出特別厲害的芯片和CPU 等核心技術,就有可能既錯失了“貿”的機會,又沒有發展好技術,到頭來,可能什麼都沒得到,連現在都不如,甚至有可能倒閉。


選擇走哪一條路?其實不管選擇哪個,都是一種賭博和冒險,掌聲都只會送給成功者,而不是失敗者。說實話,現在的聯想可能名聲不好,PC機現在市場也不好,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聯想還像十年前一樣,如日中天,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所以,你認為呢?歡迎大家留言一起交流。


非著名程序員


    如果倪光南能夠留在聯想,走技工貿路線,聯想可能會有很多芯片級的“核心技術”,而不是現在的“電腦組裝廠”,以及靠“潤科智地房地產”獲取最大利潤,下文具體說一說。

    倪光南與“聯想漢卡”

    1985年,倪光南發明了聯想漢卡。80年代的計算機,內存和硬盤非常小,硬盤最多也就100M左右,無法存儲海量的中文字庫,更無法處理中文,而漢卡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自帶簡體、繁體等字庫,插在計算機的主板上,計算機就可以處理中文。聯想漢卡最厲害的地方是可以提供“聯想”功能,當時是沒有人工智能、大數據加持的。

    聯想當時只是一家“計算機服務公司”,負責給中科院提供計算機服務,而倪光南帶來的“聯想漢卡”給當時的聯想帶來了上千萬的利潤,給聯想公司帶來了飛躍性的變化。

    倪光南“被迫”離開聯想

    早在1992年,倪光南院士就主持研發聯想成功交換機,堅持發展自主核心技術,順應計算機和通信行業的融合。1993年時,倪光南院士在聯想佈局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成立微電子設計中心。

    但是,倪光南堅持走“科技核心”路線時,柳傳志等當權者堅持走“貿易優先”,推動聯想上市,倪光南院士堅持的發展核心芯片和通訊技術產品的計劃和部署全部廢除,聯想也徹底淪為貿易和代理公司,錯失成為一流芯片和通訊巨頭的機會。倪光南院士也被聯想驅逐。


    如果倪光南留在聯想會怎麼樣?

    如果倪光南院士留在來聯想,主持“技工貿”,選擇自主研發處理器芯片、操作系統、通訊芯片等核心技術,那麼隨著時間和技術的積累,很可能已經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公司。畢竟倪光南主張的“聯想程控交換機”比華為的“CC08程控交換機”要早很多,而且各方面條件比華為也要好很多。

    對比聯想和華為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一場“龜兔賽跑”,聯想發展要比華為早很多年,聯想估值曾經是華為的5倍,但是現在華為估值是聯想的50倍+了。


    總之,倪光南院士在商業上也許不如柳傳志、楊元慶等聯想的高層,但是對聯想的貢獻以及對國家的貢獻,我覺得遠遠高於他們。如果聯想能夠走倪光南院士的“技工貿”路線,聯想的現在也不可能是這樣。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感謝邀請

如果94年柳傳志聽了倪光南的話走向技工貿路線,那現在聯想是電腦界的大咖還是倒閉?

這個問題算是開放性的命題,很多人都拿聯想和華為作比較,但是我們忘記了不同的角色和轉變,因為任正非是華為的老大,是軍人出身,當初華為的自主研發和通信都是靠著任正非一手打造出來的,而柳傳志是聯想的老大,但是負責研發是倪光南,倪光南沒有任正非的權力大,而柳傳志是有絕對的控股權,所以最後,算是兔死狗烹,因為倪光南被攆走了,所以柳傳志主張的是貿工技路線開始實施。

我們可以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這樣的情況

背景,聯想當時是做的漢卡業務,在當時很受歡迎,不過到了九十年代漢卡逐漸衰落,聯想開始尋找新的突破點,之後和華一樣開始做交換機業務,當時相比華為還要領先很多,但是入不敷出的狀態,正是因為如此柳傳志和倪光南兩者各持己見,所以最後倪光南被踢出局:

  • 第一種情況分析,那就是柳傳志支持自主研發,雖然有些困難,但是咬咬牙,跺跺腳就過去了,這樣來看的花,在交換機業務方面也就是通信方面,估計也沒有華為和中興什麼事情了,畢竟當時聯想的體量來說的話,是遠遠大於前天兩者的,所以這個確實是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 第二種情況分析,那就是是一樣走的是技工貿路線,因為當時聯想的業務雖然很大,但是研發方面已經很難了,首先聯想的漢卡業務已經到了瓶頸,而且雖然看似體量很大,但是當時芯片的研發不像現在,就像小米一樣有錢就可以,買架構或者是其他的等等,所以聯想失敗了,也沒有現在聯想收購IBM 電腦業務和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也沒有如此國際化,被人們熟知。


  • 第三種情況就是同樣是經工貿路線,很多人說如果真的聽倪光南的,現在倪光南基本上一事無成,所以那時的聯想已經倒閉了,這也是極有可能的,我們現在也看不到聯想啦!

總結

我們每個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柳傳志的想法是穩紮穩打,在當時的情況下,確實應該首先解決溫飽的問題,但是遺憾的聯想發展越來越大,但是沒有了倪光南的加持,所以我們如果真的想把問題理想化的話,那就是當時聽柳傳志的,然後倪光南沒有追,在2002的時間,應該算是聯想的鼎盛時期,在哪個時候去研發芯片或者是新的操作系統,再有倪光南帶領,說不定現在也有自己的一番事業,雖然可能沒有現在做的大,但是可以像華為一樣,慢慢的自主研發起來了,不怕沒有業務和客戶,而且不被別人卡脖子 ,當然有些事情理想化了,畢竟我們也不能回到過去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科技數碼隨時答


感謝您的閱讀!

我們有沒有必要“神化”倪光南?但是,倪光南也是兩手空空地被趕出如日中天的聯想,卻讓我們不得不心酸!

我們一定不能否認一件事:貿工技確實讓聯想解決了當時的所遇到的困窘,也度過了艱難時期!可以說,貿工技是聯想的曾經不可忽略的正確做法,這一點必須認清。

我們說說倪光南,我們對於倪光南是敬佩的,因為在他放棄了國外優渥的工作,(當時加拿大的給倪光南的薪資是國內薪資的70倍)。於1983年5月,毅然放棄了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機會回國,在1984年聯想成立後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字系統,要知道雖然存活只有10年左右,可是聯想式漢卡為聯想創造了上億元利潤,所以,早期的技工貿給聯想提供了資金基礎。

在1990年。自主設計主板的聯想品牌微機也在國內推出,可以說聯想的技工貿確實帶來的非常深的作用性!

可是,我們要知道,如果當初聯想走“技工貿”路線,又很倒黴地虧本出局,到底,倪光南會不會戴上一頂“好大喜功、不尊重市場規律”的帽子。

我們不能說貿工技和技工貿誰對誰錯,至少貿工技確實給聯想帶來了機遇!其實,我們真正擔憂的是,現在的聯想,為什麼還不能堅持進技工貿路線呢?

在最近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為實體名單,可是華為並沒有像中興一樣,被美國罰款數十億美元;而是備胎轉正!

可是,聯想如果被列為實體名單,它該怎麼辦?它能夠像華為那樣,毅然決然的宣佈我們可以“備胎轉正”嗎!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也是聯想要考慮的!


LeoGo科技


如果當時柳傳志聽倪光南的話,聯想這家企業肯定就不存在了。商業發展呀,什麼時段做什麼事,當時你可以說是兩條路線之爭,也可以說兩個太陽的爭奪。

當時倪光南是總工程師,賣的產品都是他研發出來的,但當時科學家成為企業家的極少,他只看到自己的技術和產品,有關運營有關市場,有關管理是一竅不通的。做企業有很多灰色地帶,有很多低聲下氣的事要做,如果倪光南鬥爭勝利了,我相信聯想都發展不起來。

很多人現在看到聯想集團在頂級企業中的對比中,是沒有核心技術,於是反思當年是不是也應該遵循技工貿政策,我認為當時的條件不成熟,也不可能。聯想代表著中科院科技成果轉換,是最重要的代表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中科院一直是大股東,後來聯想控股成立聯想之星,依舊致力於科技成果轉化,這是一條極其艱難的路,不是說有技術就可以商業化,就能發展成巨型公司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倪光南的判斷就不正確。倪光南依舊是國內頂級的科學家,現如今在人工智能領域又能聽到他的發聲。我當然相信,現象倪光南身邊的人,依舊堅定地支持倪光南,但這不是對企業經營能力的判斷,而是情感的傾向。

當時柳傳志與倪光南之間的鬥爭的確太殘酷了,最終到了不是你走就是我走的地步,何況當時又沒有成熟的股份安排,倪光南在聯想早期的貢獻根本沒辦法得到衡量,也就是說倪一直是一個犧牲品的角色,贏得大量的同情分。

我相信,即便讓倪當頭,做CEO,他自己也會拒絕的。當時,只是他非常堅定地認定技術至上而已,而不是想當CEO。

好了,歷史就這麼過去了,沒有如果,我們也別老沉浸在如果當中。


財經作家邱恆明


當我們回頭現在旁觀者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失去了真正評定事情本身的資格。也許倪光南確實是一個頭腦清晰的技術工作者,但我們又如何能確定他的戰略一定能帶領聯想走到今天的高度呢?


在市場中不只有一個例子證明只會搞技術、不會搞營銷的公司是很難生存的,也不止一個例子證明企業想要轉型、升級技術,沒有充足的資金儲備是遠遠不夠的。94年的聯想不是今天的聯想,那時候的聯想還沒有今天聯想的體量,也許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是對的,然而未必就真的適合當時領域下的聯想。

華為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自主研發、技術升級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人忽略的確實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的重重困難。說,是很容易的;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闡述自己的想法,可在說想法的同時又有誰想過我們所謂的“更好的發展思路”真的就適合人家的企業嗎?難道那些能把市值做到幾百億美金的企業高管還不如我們這些啥也不懂的網絡噴子嗎?我想顯然不是的。



我們都在拿聯想和華為對比。然而很多人卻忘記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企業,也忘記了為什麼諾大的中國類似於華為的企業,至今為止都沒有第二家。我們不是企業的管理者,我們不懂企業的管理模式、更不懂如何制定企業的發展策略,甚至我們都沒有能力讓一個企業很好的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試想,我們中絕大多數的都是這樣的人,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評定那些比我們有能力的人呢?


所以,我並不認為倪光南的思路能百分百的造就一個個今天完全不同的聯想。同樣,我也不否定倪光南的發現思路。對於這件事本身來講,我認為自己並沒有評定的資格。


芯機黨


最近一段時間柳傳志退休的時間在網絡上炒的比較厲害,之前一直炒的比較厲害的楊元慶竟然不是接任者,由於大家都拿華為公司來對比聯想,所以楊元慶更是一度被民眾拿來作為調侃的對象,聯想算是國內比較早成型的科技企業,算是國內老牌的科技企業聯想公司曾經投資過金山公司,所以聯想雷軍也是有著一定的業務往來關係,聯想屬於比較早的起步做智能手機的企業,但是做的非常早但最終還是丟掉了智能手機這塊大的蛋糕。

如果用一般企業的標準看聯想公司,這家企業的銷售量和規律還是非常不錯的,但由於早期聯想還是做了幾件讓大家覺得非常過癮的事情,首先收購摩托的底盤同時買進了IBM的筆記本業務,這些在當時的國內企業裡面屬於絕對意義上的大手筆,企業大的方向上決定了聯想公司把銷售業績看的遠比自身的技術研發更加重要,所以聯想的市值一直是不溫不火的狀態,聯想作為成立多年的老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是發生了很多的故事,其中最典型的屬於倪光南和柳傳志的方向之爭,最終的結果是柳傳志勝出了倪光南也退出去了,到今天還是有人覺得聯想如果按照倪光南的方向在走,已經成為第二個華為公司了。

任何一個企業的成功都是顯得獨一無二的,雖然很多企業處處在學著華為公司,但全球範圍內只有一個華為公司,任何企業的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雖然倪光南的路線是純正的技術路線,但是企業前提是生存,如果一個企業都生存不下去做這麼多的技術也是無用功,可能的結果是聯想公司已經不在了,如果倪光南真的如此的強大,可能成立公司現在已經做的非常不錯的,只不過聯想公司的定位就是今天的樣子,的確在PC電腦的銷售上的確是全球第一的存在了,這就是其追求的目標和方向,人家都不想著如何成為純正的技術核心企業,我們大眾又如何操心了。

只不過從聯想的發展機遇以及時間的積累上應該有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但是聯想公司的地位就不像華為企業那樣去做,所以產生的結果也是有著差異的,民眾只是感覺到聯想公司應該像華為公司一樣強大,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願景,誰家都想著擁有華為這樣的實力但需要有任正非這樣子的創始人以及領導者,單純從銷售的角度考慮聯想還是做的非常不錯的,之所以大家對於聯想公司這麼的關切其實背後隱藏著一個很經典的事實,民眾特別的希望中國科技實力強大起來,本來認為華為也像中興公司被拿下。

但是華為公司的確有骨氣,最主要是有實力所以一下子把國人的胃口給調動起來了,原來華為公司這些年積累了這麼多的核心技術,所以大家覺得華為公司能幹的如此出色聯想七點也不錯,應該乾的更好,如果每個企業的發展都如同意識層面的東西一樣發展,那就不加企業了,就成為了遊戲了,如果是倪光南主持可能聯想已經不存在了,當然也有可能是乾的比現在還要出色的多,每個企業發展都有與眾不同的軌跡,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一山能容二虎?一個槽上能捨兩頭公驢?這是常識。

聯想的前身是由中科院計算機所委派柳傳志所開辦的第三產業,啟動資金和人員都是計算機所裡的。

當初聯想是靠從國外進口散件組裝電腦而立身,這種作法來錢快,柳傳志當然不會採納倪光南的意見走技工貿路線。原因淺顯易見,技術開發,需要大量金錢投入,還有風險。而組裝電腦,不需要技術投入,純粹是一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裝備生產線。恰逢中國電腦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大好商機,可以說,當時的聯想賺得盆滿缽溢。

而從事科學研發的知識分子秉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寧折不彎。倪光南的建議被柳傳志所否定後,也就只好回原單位繼續從事他的研究工作。

在柳與倪之間,一個從事管理工作,一個傾向技術研發。兩個人的意見不合,不能也不可以說誰對誰錯。

在企業草創階段,資金回籠遠比技術研發更關鍵更重要。而當企業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後,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2019/05/19)


吉祥如意


起碼不是買辦企業及買辦代表


一枚建築工


柳傳志卸任了!不再擔任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名下多家企業也註銷了。

不過,"柳傳志時代″卻沒有結束,看不出來楊元慶有成為貿工技路線終結者的可能,也許更得依賴這條路線,如果柳傳志真的是徹徹底底撒手不管、不再復出、專注於頤養天年的話。

回答該問,如果柳傳志聽了倪光南的話,繼續(之前一直)走技工貿路線,聯想很可能是電腦界中與通信界裡的華為齊名的大咖,柳傳志和任正非分別高高舉著1面民營企業"產業報國″的大旗,雙雙是中國商界的教父級高科技大佬。

於是,今天卸任的柳傳志將是功成身退,遠比之前卸任的馬雲風光。

當初柳傳志聽了倪光南的話,聯想根本談不上"倒閉″,一點兒可能都沒有,沒看到走貿工技路線也成了電腦界大咖了嗎?如果把"技″倒過來,咖會既大又強,華為不是明擺著的嗎?

聽了倪光南的話,就是倪光南沒離開聯想,依舊擔任總工,院士級的大咖!

貿,是柳傳志以及楊元慶的長項,技,則是倪光南院士的所長,先有柳傳志大佬+倪光南大咖、後有楊元慶打工皇帝+倪光南資深大咖,多麼優異的組合啊,貿優勢加技優勢兩度發揮,都連續、皆增長,聯想豈止會大。

倪光南背後有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科技,柳傳志有商界、政界、媒界的人脈,絕配、難求!。

單論柳傳志仍在任的前一時期至現在,關鍵核心技術同時擁有的話,絕對不會遭致那麼久、多、大的責罵,反而會像華為那樣被廣泛尊崇,現在卸任的柳傳志留下的將是多麼好的攤子啊。

退回去幾步說,如果關鍵核心技術在手,也不至於出現國人所說的"跪舔″外國的話了,科技實力硬核、企業就硬氣了,包括不至於電腦在國外賣得賤了,華為就正相反嘛。

倒是有被美國政府禁供的可能,但,華為被禁供之後還活得好好的,有限的影響也的確並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華為被美國禁供,卻又被國人支持、支撐了,被國人空前地力挺的1箇中國高科技跨國公司,柳傳志留下的聯想也是這樣該有多好啊,個人將彪炳千秋。

已有的結果卻是大相徑庭的,就差在當初把倪光南給生生地攆走了,不讓當輔佐自己的總工,後來倪光南成院士了,也沒往回請,不請回,也沒有聘另外1個科技大咖主持聯想科技工作,就是沒想重走技字打頭的路線,不願再續、鞏固、增長倪光南打下的技術基礎。

聯想本可強大,楊元慶本可有一個擅長科技的副手,也本可因為科技強大致使聯想營收更多和利潤更厚而拿比1個億多好多的薪資,柳傳志本可有1個名更盛、利更大的收成,可惜了,扼腕嘆息,一切都不可再收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