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文|十里荷塘秋水長

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畢淑敏的舊作《花冠病毒》,於今年的疫期忽然再次爆紅,不僅舊書市場上頗受歡迎,出版社再版新出的這本書也受到了市場的悅納和好評。固然,與疫情的特殊緊密相連,同類型的書籍普遍在這兩個月內銷量一路走高,《血疫》《白雪烏鴉》《鼠疫》《霍亂之亂》《霍亂時期的愛情》等,普遍受到歡迎,就連那兩部講傳染病的電影《流感》《傳染病》也有很多人在此疫情期間特意去看了。

應該說人們藉助對以往類似災情的再度瞭解和深度研讀中在汲取著某種新生的力量,促使自己能更為客觀公正地看待眼前的這場全世界蔓延的災難。

就像《花冠病毒》這本書,書名冠以病毒之名,但這本書並不僅僅只是關於病毒的故事,它還關乎著人性的狹隘、無知、貪婪、犧牲、勇氣和抗爭。

畢淑敏老師在重版的書中夾上了一封給讀者的信,她說:

“願穿越瘟疫而重生的人,心中永存暖陽與善念!”

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下面我們就從書中人物設定、心理人性表現和文本評價三個方面來談談對於這本書的認知。

01

書中的羅緯芝和李元,穿越生死走到一起,並不一定就是庸俗的劇情設定

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小說中設定的故事情節:20NN年,兇險的疫情突然襲擊中國的大城市燕市,一時間,千萬民眾的生命陷入危機。親臨一線的科研教授於增風,以身試毒不幸身亡,他給這種寄生的古老生物賦予的名字貌似美麗卻兇險無比的“花冠病毒”。

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全城戒嚴、人心惶惶之際,擁有心理學背景的女作家羅緯芝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被告知自己已經被推薦為親臨抗毒一線的採訪組成員之一,唯一的女性成員。經過激烈的心理掙扎,在母親的勸說下,她答應啟程。

這時,一個電話打來,一個叫李元的神秘年輕人忽然找到她,希望她能為李元帶出病毒毒株,以供研發藥物,羅緯芝在口頭上拒絕了他,但是李元仍然交給了她那些採集時可能會用到的容器,還交給了她一瓶白色粉末,叮囑萬一中了病毒,就服下這個藥末來救命。羅緯芝半信半疑,帶上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接下來,羅緯芝真的在這個過程中身染瘟疫、命懸一線,既然如此,死馬權當活馬醫,羅緯芝按照李元說的那樣,服下了帶來的粉末狀藥物,因此活了下來。

很多讀者對這個男女主人公的人物設定評價很低,說是庸俗化的影視劇套路,這兩個人談戀愛、羅緯芝身體裡有了抗體再主動抽血救別人、和被居心叵測的人設計成車禍被動地被人抽走血液,說這完全不像是寫散文的畢淑敏的作品,很多人說不太符合對這部作品的期望。

但是,類似描寫疫情的作品,更多的不就是從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得來線索,再進行二次加工,設計一些情節來符合我們約定俗成的故事套路嗎?

其實我個人倒認為,在疫情期間,類似的災難的描寫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獲取內心力量來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度過目前這一難關。

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加繆的《鼠疫》中所含有的全部主題如果高強度概括,那不就是人在面對災禍時應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嗎?鼠疫的爆發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也讓活著的人感知死亡,感知人生的意義何在;強調了死亡給倖存者所帶來的痛苦和將死之前所需要承受的痛苦對個人而言的意義。

《霍亂時期的愛情》也同樣如此進行類似的人物設定,愛情和災難在大的時代背景下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於小說主題的揭示也更為容易理解一些。所以沒必要一定在人物設定上百般挑剔,還是應該看愛情的設定在文本中的積極意義和作家寫作的真是意圖。

02

陳市長的寶貝孫子從生死線上掙扎生存下來,這是不是太兒戲和媚俗了呢

小說中的人性也凸顯了人們之間面對同一災難的不同,人們心裡最大程度的善和最大程度的惡,在災難面前,都有附在情節載體上的表現的篇章。災難之下,考驗的正是每個人的內心。

病毒的到來像是一面照妖鏡,折射出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每個人內心的黑暗面。老百姓們瘋狂搶購囤積日用品、商人們在研究如何趁著瘟疫大發災難之財、人們彼此間變得有隔膜不信任和相互間的利用……

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市長陳宇雄的小孫子陳天果染上了疫情,陳宇雄被一直打給自己的電話說小孫子的可能會得病到最後的確診而惹得方寸大亂,直到這個號稱自己是博士的李元登門前來,並且真的救了陳天果。

然而,陳天果的媽媽蘇雅感染上了病毒,怎麼辦呢?陳宇雄甚至直接要求羅緯芝留下來,因為她的富含抗體的血液在他看來就是救治蘇雅的藥引子!

這段文字的閱讀體驗不是很愉快,作者的鋪陳不順暢,藉助了很多元素和科學上的細碎知識來進行情節的推進,但還是免不了落到了“掉書袋”的窠臼之中。

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在抗疫一線小組內,羅緯芝親眼目睹了危機之下各色普通人面對恐慌和毀滅時的心理困境。

然而接下來,瘟疫事件的發展不斷失控,官方急救藥物卻遲遲研發不出。各方勢力、各個機構都想從這場病毒對人類的虐殺中大發災難之財。“自然界的病毒還沒有殺死我們,彼此的不信任,已經足夠殺死我們一百次了。”

正如書中所說,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病毒,而是自己的內心。

所以,我們看這個小說時,沒有必要過於糾結這個內容寫的究竟是哪一場真是發生的瘟疫,你要感受的是正是人們得了病幾乎無解,促成了很多人的大本性的徹底暴露。

03

相比較而言,畢淑敏的這本小說只能說及格,算不上特別理想耐品讀

有人問:“這部小說是科幻嗎?”還有人說是心理小說,還有人說這不就是由採訪素材變換而來的非虛構作品嗎?其實小說的創作也應該是“文無定法”才對吧,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體小說一度也獲得非常高的評價,其中《呼蘭河傳》《城南舊事》都已經成為經典。

我覺得豆瓣6.9得分還是合理的,可以理解,長篇小說的體量的大小看個人閱讀速度就有了,我讀下來這本書僅用了下午的兩個小時,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這35萬字還是鬆散的,有些篇章的文字洋洋灑灑,看的過程中可以吸收穫得很多信息增量,也能感受到作品的架構的合理與否。

再讀畢淑敏舊作《花冠病毒》丨沼澤處,你的心智要成為縴夫

我們更應該正視的是作品的主旨是平實祥和愉悅的,作家是要我們在面對疫情時回想自己的作為和思想,讓讀者能夠獲得力量,得到信心的保障,“要好好地活下去、愛下去、工作下去。(語出自作家王蒙的評價)

總的來說,《花冠病毒》這本書在探索當代人在突發災難面前的應對之策做出了自己積極的一面,表現了人的精神在危難時刻如何互相支撐方不致倒下,表現了人們在巨大的疫情災難面前怎樣顯示出自己或高尚或卑劣的人格來;它提醒了我們正視災難降臨的深層次真相,敬畏大自然亙古以來的生存規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