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代還APP再次被媒體曝光,你還再用嗎?

“只需5%的信用卡額度就可償還全額賬單”?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卻已發展成一門生意。隨著持卡量和信用卡負債的增加以及人們對徵信的重視,信用卡代償市場規模也在擴大。而不少打著“還款提額神器、終身免費使用信用卡”廣告的信用卡智能還款軟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在此背景下,多起以信用卡“代還”“套現”為幌子的騙局引發市場關注,監管機構、髮卡行也多次提示風險,但信用卡代償市場仍是魚龍混雜。值得注意的是,南都記者對當前信用卡代償市場摸底調查發現,所謂的“代償”,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的把戲,其本質依然為信用卡套現,而看似實用的信用卡代償類APP還暗藏巨大風險。

起底

用5%的額度還清全額賬單

“讓你用5%的信用卡額度還清你的全額賬單,相當於每張信用卡額度的95%你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有10萬的信用額度,你可以自由支配9.5萬元的資金,每個月只需付很少的手續費就可以。”這是一款主打信用卡智能還款軟件給出的功能介紹。

事實上,這類以信用卡智能還款名義、主要做“套現貸”業務的APP並不少見。據南都記者瞭解,今年以來,陸續有“優可生活”“蝸牛智能管家”“碼上還”“蜂收”等信用卡代償平臺,因涉嫌信用卡套現被曝光。

上述代償平臺大多是利用信用卡本期賬單與下期賬單之間的時間差,由用戶通過代償平臺循環刷取,用下期賬單的欠款來償還本期賬單的欠款,也就是業界俗稱的“套現貸”模式。

南都記者從一名從事信用卡代償業務的代理人處瞭解到,這種模式主要是利用賬單日和還款日之間近20天的時間差,來達到所謂的完美處理,“用戶只需在還款日前存進賬戶總金額大於還款金額,銀行會認為持卡人本期賬單已還清,並且賬戶總金額可以一次或多次存進”。

其中,最吸引持卡人的莫過於“僅用5%的資金就可以幫您全額還清信用卡賬單”。這又是如何操作呢?上述代理人表示,平臺一般會要求客戶每月預留卡內5%-10%的可用額度用來處理賬單欠款,當平臺在受理持卡人要求後,會通過POS機進行信用卡消費,把卡內預留的5%-10%額度資金套出,再把套出資金返還給用戶,用來償還當期信用卡賬單。

當前除了“套現貸”外,還有一種“賬單代償”模式。在這種模式的市場競爭中,參與者不乏大型互聯網金融公司、消費金融機構等。對於髮卡行而言,“套現貸”模式具有更大風險。

費率

每還款1萬元收費85元左右

從上述信用卡代償APP的還款原理來看,相當於將賬單循環延後,並不能真正減少用戶債務,該還的欠款始終要面對,而且需要不斷付出手續費。據南都記者調查瞭解,這類平臺對收款和還款的收費標準不一樣,其中收款的費率要低於還款的費率,普通用戶收款的費率大多在0.6%左右,還款費率在0.85%左右。

南都記者從另一款信用卡智能還款、提現的手機APP上了解到,普通用戶還款費率是0.75%+1元;收款費率是0.6%+2元;升級VIP客戶後,還款費率是0.59%+1元,收款費率是0.55%+2元。

也就是說,持卡人想要還清1萬元的賬單,如果通過上述APP來定製代償計劃,代償成功後,普通用戶需要支付76元手續費,如果是VIP客戶則需支付57元手續費。

不同信用卡代償平臺之間的收費也存在差異。據另一款名為“到賬啦收款”APP介紹,通過該平臺的智能代償信用卡,手續費只需70元/萬,“如果分享客戶,自己還可以降低費率。”

每還款1萬元收取85元的手續費,真的低嗎?某支付公司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其實一點都不低,這種APP的結算費率在0.25%左右,而他們對普通用戶的收費正常是0.85%,遠高於標準類商戶刷信用卡極速到賬0.5%-0.65%的手續費。

隱私

需手持身份證、銀行卡號等敏感信息

南都記者調查時還了解到,主打“套現貸”模式的信用卡代償平臺在商業模式上存在拉人頭、傳銷的嫌疑。

比如“蜂收”平臺就被媒體曝出存在鼓動拉人入夥的情況。此前曾為“蜂收”代理人的小光(化名)向南都記者表示,“蜂收”平臺的商業模式主要就是拉人頭圈錢,每個級別都需要交錢,通過三級分銷來賺快錢。

另一個讓人極為擔憂的是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南都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眾多信用卡代償平臺、軟件都需要用戶提供大量敏感信息。

以某APP為例,據其公眾號介紹顯示,這是由某持有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持牌機構打造的收款服務軟件。南都記者注意到,在註冊登錄該軟件時,需要提供手機號並上傳身份證正反面、手持身份證照、儲蓄卡正面,還需要對於銀行卡通過預留手機號發送驗證碼進行所謂“實名認證”。而在進行代償操作前,用戶甚至需要進一步提供簽名欄後3位數(CVN2)、信用卡有效期等。

所謂CVN2碼是信用卡安全碼的一種,是信用卡在進行網絡或電話交易時的安全代碼,通常用來認定付款人在交易時確實持有該信用卡,從而防止信用卡欺詐。由於部分網站、尤其是境外網站在信用卡網絡支付時不需要密碼,僅通過卡號、有效期及信用卡安全碼就可完成交易。因此,CVN2碼的重要性不亞於密碼。正因如此,這些隱私信息一旦洩露將對持卡人帶來巨大風險。

疑點、無牌照,不合規?

作為信用卡市場爆發的“副產品”,信用卡代償的興起既在情理之中,卻又難逃非議——是商機還是騙局?代償模式合不合規?是不是共債風險的推手?

合規與否是信用卡代償最繞不過去的問題。具體來看,套現模式被業內普遍認為是絕對不合規的。早在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出臺《關於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七條闡明使用銷售點終端機具(POS機)等方法,以虛構交易、虛開價格、現金退貨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現金,情節嚴重的,應當依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不僅如此,2008年發佈的《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信用卡套現活躍風險提示的通知》,也對已經確認存在套現行為的信用卡持卡人,有權採取降低授信額度、止付、將相關信息錄入徵信系統和銀行間已建立的共享欺詐信息庫等措施。

而平臺代償模式中,不乏一些上市參與主體,如維信卡卡貸、51信用卡管家、小贏卡貸、省唄、還唄等,其商業模式更為成熟,因此該模式也被認為更系統規範。但由於監管對此尚未有明確界定,也無相應牌照,因此合規性仍存有一定疑問。

“信用卡代償主要有兩個風險,其中之一就是屬性風險”,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向南都記者表示,站在髮卡行角度,消費賬單屬於應償貸款,信用卡代償則是一種非典型的以貸還貸,而以貸養貸在政策層面是嚴格禁止的。

另外,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2018年5月曾發佈公告稱,信用卡代償和互聯網金融相結合的業務模式,涉及信用卡違規套現、平臺收取高額費用、用戶信用卡信息安全等問題,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