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客共享,微信出圈,發力短內容

昨日,微信在廣州召開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PRO。雖然微信事業部總裁張小龍故意缺席沒有在現場發表演講,但卻特意錄製了長達十幾分鐘的演講視頻。


視頻裡張小龍表示,微信作為一個基礎的信息傳遞的工具或者說平臺,我們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會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變化。他提到,我們當年有兩個小小失誤,一個是公眾平臺。很長時間都只有pc web版,這限制了內容創作者的範圍。


另一個是,公眾平臺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為一種基於連接品牌和訂戶的群發工具,並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群發的內容並不是重點,應該是各種各樣的形式的內容都應該是可以的,如文字,圖片,視頻等。


但我們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呈現出來,那使得我們在短內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我說,公眾號本身並不是為媒體準備的這樣一個原因。

融客共享,微信出圈,發力短內容


所以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微信為何現在要發力短內容,以及微信會以一種什麼樣的形式來發力短內容?還有微信發力短內容,對於其他內容平臺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融客共享工作人員刷了一圈微信群和朋友圈,昨天的公開課討論最多的話題還是“短內容”那麼這個短內容是“微博”還是“短視頻”呢,大家探討的不亦樂乎。這個短內容或許是基於關係鏈做短視頻,玩法與抖音的推送應該不太一樣,有可能爆發性更強大。

融客共享,微信出圈,發力短內容


事實上,張小龍在公開課上說的已經非常明白:“表達是每個人天然的需求,但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天天寫文章。因此,我們不妨大膽預測一下,微信公眾平臺很可能會在近期放開對諸如文字、圖片和短視頻等短內容的推送限制。


短內容為何變得如此重要?


內容平臺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視短內容。那麼,短內容突然成為“香餑餑”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短內容爆發是手機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發的必然,在時間碎片化的今天,人們忙於工作與放鬆,需要更加快速的獲取信息,而短內容無論從全民創作,或者是創作效率上還是傳播速度都更加快捷,更加爆炸,也更符合時代的需要。


第二是隨著人們手機終端智能設備的不斷改良以及國民獲取信息能力的普遍提高,短內容的創作質量也在不斷的提高,特別是短視頻內容,比長文章內容更具吸引力,如抖音快手的崛起,微信錯過了被抖音搶佔的短視頻流量和時機。就是因為他們比長篇文章公眾號更能承載豐富的內容,也更能夠留住用戶。


第三,短內容不僅喜聞樂見,而且低門檻的創作要求,還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內容創作當中,這將極大的激發平臺的創作活力,不僅使得平臺上的內容更趨豐富,更有利於平臺不斷擴大自身的用戶規模。


微信發力短內容,首先對於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創作者應該算是一個好消息,如果增加對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短內容的推送次數之後,可以與訂戶進行更多的互動,這有利於訂戶的積累和活躍。但是,對於現有的內容平臺來說,可能並不是好消息。


目前短內容建設做的最好的,一是微博,二是今日頭條。

融客共享,微信出圈,發力短內容

在張小龍看來,用戶正在變懶,用戶更希望被動的接收信息而不是主動獲取。“微信推送什麼信息,決定了用戶會看什麼信息,決定了他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我們知道,過去人們獲取信息都是主動的,所以有刷微博,刷朋友圈這樣的行為。不過,如果真如張小龍所言,微信公眾號能夠滿足更多用戶對豐富的個性化內容需求,“刷微博”這個名詞很可能成為過去式。當然,以上這些只是一些猜想和推測,微信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和手段來發力短內容?


1、微信可能不會限制短內容的推送次數


目前,絕大部分訂閱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限制了內容創作者們的推送機會。當然,目前訂閱號的推送內容普遍以長內容為主,所以每天推送一次的機會相對來說是理想的,但短內容也許和新浪的微博、豆瓣的廣播類似,用戶們可以在一天內發佈無數條短內容,當然,也可能會每天限制發佈n條以內的短內容。


2、短內容可能將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現


這次微信公開課的開場視頻中,張小龍說,雖然頭部大號會有最大的瀏覽量,但是在一個人人皆可創作的年代,希望長尾的小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他還提到,推送什麼信息,決定了用戶會看什麼信息,決定了他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這是微信在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很少說分發這個詞,我覺得推薦可能更尊重一些。


短內容可能不再以用戶想訂閱哪些消息為主,而是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喜好向他們推薦可能感興趣的“短內容”,這樣做不僅豐富了用戶對信息的獲取機會,也讓創作者擁有更多被發現的機會。


3、短內容可能依舊以訂閱號的形式呈現


也許,短內容依舊會以訂閱號的形式呈現,只不過為了與目前我們訂閱的公眾號區分,微信會在訂閱號中開設新的菜單欄,例如“長內容訂閱號”和“短內容訂閱號”兩個入口供用戶選擇。


當然,以上的猜測和想法可能全都是錯的。


微信的“短內容”到底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在用戶眼前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