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產業托起致富夢

本報記者 劉剛林 通訊員 邵鳳鳳

春光明媚,萬物復甦,春天的寧河大地,處處生機盎然。一大早,和政縣新莊鄉將臺村黨支部書記楊小蘭就前往槐莊新農村田鳳英家中走訪瞭解春耕生產及勞務輸轉的情況。“田鳳英今年43歲,原本住在將臺村大山溝社,由於該社交通條件滯後,再加上常年存在地質隱患,2016年,和政縣實施易地搬遷項目,田鳳英一家搬到了槐莊新農村居住。”楊小蘭介紹道。

搬遷到新農村後,田鳳英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離縣城近、交通便利、務工門路廣,這個以前靠種莊稼為生的家庭慢慢有了變化。丈夫外出打工,兒子搞裝潢,田鳳英自己打點零工,一家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脫貧。“從山上搬下來以後,打工、看病、孩子上學都很方便,我們享受上了國家的好政策,三個人一個月的收入比在山上種一年莊稼都多,現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田鳳英說道。

近年來,和政縣緊盯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這一核心問題,以貧困戶為單元,以貧困村為主戰場,在產業扶貧上下足“繡花”功夫,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全面實施“1+3+5”產業扶持工程,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在產業發展中,和政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幫助群眾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扶貧項目,形成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產業扶貧新格局。

產業興旺是脫貧攻堅的關鍵和根本出路,也是實現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載體。38歲的建檔立卡戶楊玉香是將臺村嚇將臺社的村民,常年以種地為生,在幫扶單位中國銀保監會和村“兩委”的幫助指導下,楊玉香嘗試由傳統種植業向養殖業轉變。“以前我們只知道種莊稼,收入不太好。2014年,幫扶單位給我們發放雞苗養雞,剛開始我們信心也不高,害怕養不好,後來第一批雞出欄,才知道養雞比種莊稼要好。”楊玉香笑著說。

的確,對於一個農民來說,只有看得見的才是真實的,面對第一批養雞的成功經驗和可觀收入,徹底讓楊玉香一家吃上定心丸。而精準扶貧的好政策也讓她很快從一個莊稼漢轉變成了發展養雞產業的行家能手。如今她家裡雞苗存欄1000只,此外,她還在養殖場預定了2000只雞苗,日子也隨著養雞規模的擴大而蒸蒸日上。“真的很感謝幫扶幹部,他們幫助我的兩個孩子貸了助學貸款,解決了家裡的後顧之憂;幫助我學習養殖技術,通過養雞,2018年我家實現了脫貧。如今,我打算貸上創業貸款,再擴大一下養雞規模。”楊玉香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