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元末明初战争使当时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国家元气大伤。在中原内地,明初统治者开始施行一系列恢复儒家传统,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朱棣即位之初,也同样采取了与民休息、组织移民、兴修水利等积累恢复的政策,获得显著效益。学者林欢在紫禁城杂志《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 ——精彩看点导读》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明成祖 网络图片

朱棣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五征蒙古,四战安南,六下西洋,迁都北京,疏浚运河……这些举动虽在客观上有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在当时不乏积极意义,但消耗是空前的,使永乐后期的明帝国处于严重的国力超负荷状态。

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明宣宗 网络图片

明洪熙、宣德两朝,开始实施稳定务实的守成政策,结束和扭转了超负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重新步入迅速的积累和发展期,从而真正完成了明朝由前期向中期的过渡和转折。《明史·食货志》描述宣德末年的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府仓库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33年短暂的“永宣时期”——永乐、洪熙、宣德三朝(1403~1435年)是明朝真正进入鼎盛的时期,即后世所称“仁宣之治”。

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明 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细节: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暗款 原清宫旧藏

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明 永乐青釉三系盖罐 原清宫旧藏

在此间众多门类的艺术创作也取得了非凡成就,并对中国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皆出自政治集权中枢或其直接控制下的官监作坊,准确说来它们是中国明初宫廷艺术的集中表现。

这些艺术作品皆为满足宫廷唯一领导者的审美与需求,是百万人为同一目的巨细靡遗的精工细作。从这个角度讲,明代宫庭艺术的非凡与极致,或可算是一种永恒的经典——虽有清代宫庭艺术的接续,但之后将永不复见。

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明 宣德款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原清宫旧藏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专门烧宫廷用瓷。御窑厂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新发展,促进了中国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明 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原清宫旧藏

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明 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碗心“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原清宫旧藏

明永乐御窑瓷器,彻底摆脱了元代瓷器体大厚重、工艺粗糙之弊,开创了以器物大小适中、胎体厚薄适度、装饰纹样疏朗、文人气息浓郁等为特点的新风,对后来景德镇制瓷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少数器物上署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年款的做法,首次将明代官窑瓷器打上了类似皇家商标性质的“烙印”,开创了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上署帝王年号款之先河。

33年的“仁宣之治”虽然短暂,但国强民富,瓷器也有进步

永宣御瓷帝王年款集锦(款识皆来自展出的永宣瓷器)

宣德御窑瓷器的最突出成就是开始在器物上大量署年款,将以往人们不太关注的瓷器外底变成了展示具有皇家商标性质的落款和款字书法美的重要部位。明代官窑瓷器由此步入了造型、胎釉、纹饰、款识无一不精的“完美”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