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三界篇】展敘:“四大部洲”綜述
引據文獻:
❖《大唐西域記》·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立世阿毗曇論》·陳西印度三藏真諦譯
❖《法苑珠林》·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增壹阿含經》·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樓炭經》·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大寶積經》·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唐西域記》卷第一(三十四國)
……
今一日月所照臨四天下者,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世尊皆此垂化,現生現滅,導聖導凡。
蘇迷盧山(唐言妙高山。舊曰須彌,又曰須彌,婁皆訛略也),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照回,諸天之所遊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山間海水,具八功德。
七金山外,乃鹹海也。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東毘提訶洲(舊曰弗婆提,又曰弗於逮,訛也),南贍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剡浮洲,訛也),西瞿陀尼洲(舊曰瞿耶尼,又曰的伽尼,訛也),北拘盧洲(舊曰欝單越,又曰鳩樓。訛也)。
金輪王乃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拘盧,銅輪王除北拘盧及西瞿陀尼,鐵輪王則唯贍部洲。
夫輪王者,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感有金、銀、銅、鐵之異,境乃四、三、二、一之差,因其先瑞,即以為號。
則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池,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瑠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八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給贍部洲。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jìng〕伽河(舊曰恆河,又曰恆伽,訛也),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舊曰辛頭河,訛也),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馬口流出縛芻河(舊曰博叉河,訛也),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舊曰私陀河,訛也),繞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雲。
時無輪王應運,贍部洲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則暑溼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故象主之國躁烈篤學,特閒異術,服則橫巾右袒,首則中髻四垂,族類邑居,室宇重閣。寶主之鄉,無禮義,重財賄,短制左衽,斷髮長髭,有城郭之居,務殖貨之利。馬主之俗,天資獷暴,情忍殺戮,毳〔cuì,鳥獸的細毛〕帳穹廬,鳥居逐牧。人主之地,風俗機惠,仁義照明,冠帶右衽,車服有序,安土重遷,務資有類。三主之俗,東方為上,其居室則東闢其戶,旦日則東向以拜。人主之地,南面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至於君臣上下之禮,憲章文軌之儀,人主之地,無以加也。清心釋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教,象主之國,其理優矣。斯皆著之經誥,問諸土俗,博關今古,詳考見聞。然則佛興西方,法流東國,通譯音訛,方言語謬,音訛則義失,語謬則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貴無乖謬矣。
……
◎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
○【四天下品第六】
爾時佛說:「天下有四:一剡浮提、二者西瞿耶尼、三東弗於逮、四北欝〔鬱〕單越。」
爾時比丘白佛言:「世尊!此剡浮提其地若大?」
佛告比丘:「剡浮提大,東邊地際二千由旬,西、北二邊亦各二千由旬,南邊地際但三由旬,週迴六千三由旬,其面如車。一切眾生生此地上,面似地形。是剡浮提具有江山,江山中間諸國間廁。」
爾時比丘白佛言:「世尊!西瞿耶尼其形若大?」
佛告比丘:「西瞿耶尼大,廣二千三百三十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週迴七千由旬。地形團圓無山有江,其江中間立諸國土,人民富樂、無有賊盜,悉多賢善填滿其中。」
是時比丘復白佛言:「世尊!東弗毘提地形若大?」
佛告比丘:「東弗毘提大,廣二千三百三十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週迴七千由旬。地形團圓,猶如滿月,多有諸山,唯有一江。是山中間安置諸國,人民富樂、無有賊盜,悉多賢善充滿其國。一切諸山並是金寶,耕梨鋘〔huá ,《康熙字典》:《說文》本作㭉。兩刃臿也。說文解字:(㭉)㒳刃臿也。兩刃臿者、謂臿之兩邊有刃者也。臿者、刺土之器。
〕斧及諸器物,並是真金。其一江者名曰薩闍,其江浦岸並皆可愛,淨命賓頭盧於彼岸側起僧伽藍。云何得知如是等事?昔時波羅㮈國,有一比丘及一沙彌,皆具神通,從波羅㮈往東毘提下。時此沙彌取一石子,欲以磨針,即持此石還波羅㮈,安置寺中,即於是夜大放光明。是時比丘問沙彌言:『汝取彼物將還此不?』『大德!我將彼石子還來此中,欲以磨礪剃刀針等。』比丘即便語沙彌言:『汝取此石送還彼國。』是時沙彌從比丘言,即提此石投波羅㮈深江水中。是時此江大放光明,一切龜魚諸水類等,並皆顯現,其國人民爭往觀看,衢巷填滿無復門戶,皆謂是龍現大神力。是時比丘與此沙彌,於晨朝時入城乞食,見是人眾無量無數聚集河邊,城門阨塞還往難通,問沙彌言:『汝前此石擲置何處?』沙彌答言:『大德!我以此石擲河深處。』比丘復語沙彌:『汝取此石還送本處。』是時沙彌即從其語,於看眾前,入河深水而取此石,身衣不溼,踴出空中飛騰而去,送還本處。時諸比丘往還彼國其數無量,並說如是。」時佛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因緣,是故得知。爾時比丘白佛言:「世尊!北欝〔鬱〕單越國土若大?」
佛告比丘:「北欝〔鬱〕單越大,東際長二千由旬,西際二千由旬,南北亦爾,四周八千由旬。以金山城之所圍遶,黃金為地,晝夜常明。是欝單越地有四種德:一者平等、二者寂靜、三者淨潔、四者無刺。謂平等者,彼國土中無有坑穽〔jǐng
〕,亦無穴居,又不敧仄〔qī 、zè,傾斜、歪斜〕,無有高下,亦不泥滑,故名平等。其寂靜者,彼國土中,無有師子、虎豹、熊羆、毒蛇、蜂蠆能害人者,故名寂靜。其淨潔者,於彼國中,無有死屍、死蛇、死狗諸不淨物;若彼民人大小便利,地坼〔chè,裂開〕受之,受已還合,故名淨潔。其無刺者,彼國土中無利刺樹、無臭氣樹,故名無刺。彼中有草名曰車毘〔pí〕,其色紺青,形甚可愛如孔雀項,觸時柔軟如迦真隣衣。迦真隣衣者,不可染汙,夏冷冬溫。又如阿時那衣,燒之不然,草觸柔軟,亦復如是。是車毘草遍覆其地,四時不凋,長唯四寸。其國諸江八功德水〔“注一”〕,岸渚及底並布金沙,其水恆流無有增減,金堤堅固,永無崩落。」佛說如是。爾時佛告比丘:「伽婁羅鳥〔迦樓羅鳥,見“注二”〕所住四洲:其東弗毘提、南剡浮提二洲中間有伽婁羅洲,南剡浮提、西瞿耶尼二洲中間有伽婁羅洲,西瞿耶尼、北欝單越二洲中間有伽婁羅洲,北欝單越、東弗毘提二洲中間有伽婁羅洲。是〔“此”〕鳥洲者,圍一千由旬,洲形團圓,一切皆是深浮留〔樹名
〕林。伽婁羅鳥住在林中,洲外水下並龍住處。龍居此地,猶如彼鳥聚蓄飲食,飢則便取。迦婁羅鳥凡有四種:一者化生、二者溼生、三者卵生、四者胎生。一切諸龍皆亦四生。化生迦婁羅,能食四種龍;溼生迦婁羅,除化生龍,能食三種;卵生迦婁羅,食後二種;胎生迦婁羅,食後一種。其鳥食時,兩翅扇水,水開五十由旬,因捉取龍還上樹食。鳥所食殘,猶如象骨,在地狼藉,是故四洲恆有臭氣。東弗毘提、南剡浮提兩洲中間,迦婁羅鳥所住之洲,有樹名曲深浮留,根莖枝幹並皆具足,形相可愛。其葉繁密,久住不凋,風雨不入,如世精巧裝飾花鬘(mán)〔香草花串〕,及眾寶耳璫(dāng)〔耳飾〕,亦如傘蓋高下相覆,其樹形相亦復如是。高百由旬,下本〔本,根〕洪〔大,非常粗大〕直,五十由旬方有枝葉,枝葉四布逕百由旬。其樹下本徑五由旬,周圍十五由旬。迦婁羅王名鞞那低耶,居是樹上。其大龍王名摩那斯,欲共鳥王戲時,出浮顯現。是時鳥王捉取此龍,安樹枝上。而是龍王自性本大,更復變化能令身長。如是鳥王捉龍還樹,龍身隨長遍滿樹上,如是次第龍身滿樹,是龍重故,樹為摧曲。是時鳥王覺是事已,仍放此龍,作是思惟:『是摩那斯龍壞我住處。』時鞞那低耶鳥王起悔恨心,退一處住,默唸憂惱:『是摩那斯龍遂能張我。』爾時,龍王又變作天童子,以天金寶莊嚴臂手,天冠、耳璫、眾寶瓔珞以飾其身,往鳥王所而作是言:『善友!汝有何事憂惱困苦,默然獨住,起不安心?』鳥王答曰:『我今被張,為摩那斯龍壞我住處。』童子答言:『善友!汝更取龍作飲食不?損汝住處尚復憂惱,龍失眷屬其苦云何?汝若更復取龍,住處決當不立。』於是龍鳥二王共立誓願,不相損害,永為朋友。為是因緣,故名此樹為曲深浮留。是四天下及四鳥洲,其地最大,是故今說。其一一洲,八洲圍繞:牛洲、羊洲、[(草字頭)+耶]〔xié 〕子洲、寶洲、神洲、猴洲、象洲、女洲。其餘七洲亦復如是。」此義佛世尊說,如是我聞。注※
〔注一〕、【八功德水】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出稱讚淨土經﹞
八功德水,謂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池中之水,有八種功德也。
[一、澄淨],謂其水澄渟潔淨,是為澄淨功德。
[二、清冷],謂其水清瀅涼冷,是為清冷功德。
[三、甘美],謂其水甘甜嘉美,是為甘美功德。
[四、輕軟],謂其水輕浮柔軟,是為輕軟功德。
[五、潤澤],謂其水滋潤澤物,是為潤澤功德。
[六、安和],謂其水人若飲時,身心即得安隱調和,是為安和功德。
[七、除患],謂其水人若飲時,能除飢渴等患,是為除患功德。
[八、增益],謂其水人若飲時,即能長養善根,增益四大,是為增益功德。(四大者,即人身中地、水、火、風也。)
〔注二〕、【伽婁羅鳥】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梵語迦樓羅,華言金翅、即金翅鳥神,其翮金色故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迦樓羅
(動物)Garuḍa,又云迦留羅,迦婁羅,揭路荼。迦嘍荼,伽樓羅,誐嚕拏,檗嚕拏等。鳥名。舊譯曰金翅鳥。新譯曰妙翅鳥。頂癭鳥,食吐悲苦聲等。居四天下之大樹,取龍為食。八部眾之一。法華文句二下曰:“迦樓羅,此雲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探玄記二曰:“迦留羅,新名揭路荼,此雲妙翅鳥。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非但金。依海龍王經:其鳥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閻浮提止容一足。依涅槃經,此鳥能食消龍魚七寶等。又依增一經:日別食一大龍王五百小龍,達四天下,週而復始,次第食之。命欲終時,諸龍吐毒,不能復食。飢火所燒,聳翅直下。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覆上來。往還七返,無處停足,遂至金剛輪山頂上命終。以食諸龍,身肉毒氣,發火自焚。難陀龍王,恐燒寶山,降雨滅火,渧如車軸,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䏶,純青琉璃色。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為髻中珠。”慧苑音義上曰:“迦樓羅,或曰揭路荼,此雲食吐悲苦聲也。謂此鳥凡取得龍,先內嗉中,得吐食之,其龍猶活,此時楚痛出悲苦聲也。或曰:此雲大嗉頂鳥,謂此鳥常貯龍嗉內,益其頂粗也。舊雲金翅妙翅者,且就狀而名,非敵對翻也。然其翅有種種質色,非唯金耳。”慧琳音義一曰:“揭路荼,正音檗嚕拏,古云迦婁羅。”同十一曰:“迦留羅,梵音不正也,正音誐嚕拏。”俱舍光記八曰:“揭路荼,此雲頂癭,或名蘇缽剌尼Suparṇi,此雲妙翅。翅殊妙也,舊雲翅金鳥,非正所目。”
◎
○【數量品第七】
爾時佛告富婁那比丘:「是世界地,形相團圓,如銅燭盤,如陶家輪,是世界地亦復如是。猶如燭盤邊緣隆起,其鐵圍山亦復如是。譬如燭盤中央聳起,其世界中有須彌山王亦復如是。此須彌山七寶所成,色形可愛,四角端直。譬如工匠善用繩、墨,斫〔zhuó,砍削
〕成板柱,其形方正,是須彌山亦復如是。半形入水八萬由旬,半形出水八萬由旬,其山四邊各八萬由旬,週迴三十二萬由旬。最裡大海名須彌海,深八萬由旬,廣四萬由旬,一邊長十六萬由旬,週迴六十四萬由旬。海外有山名由乾陀,此山入水四萬由旬,出水亦爾,廣亦如是四萬由旬。是山一邊長二十四萬由旬,週迴九十六萬由旬。此山外海,亦名由乾陀,深四萬由旬,廣亦如是,一邊長三十二萬由旬,週迴百二十八萬由旬。海外有山名伊沙陀,入水二萬由旬,出水亦然,廣亦如是,一邊長三十六萬由旬,週迴一百四十四萬由旬。山外有海,亦名伊沙陀,深二萬由旬,廣亦如是,一邊長四十萬由旬,週迴一百六十萬由旬。海外有山名訶羅置,入水一萬由旬,出水亦爾,其廣亦然,一邊四十四萬由旬,週迴一百七十六萬由旬。山外有海,亦名訶羅置,深一萬由旬,廣亦如是,一邊長四十六萬由旬,週迴一百八十四萬由旬。海外有山名脩騰娑,入水五千由旬,出上亦爾,其廣亦然,一邊長四十七萬由旬,週迴一百八十八萬由旬。山外有海,亦名脩騰娑,深五千由旬,廣亦如是,一邊長四十八萬由旬,週迴一百九十二萬由旬。海外有山名阿沙千那,入水二千五百由旬,出水亦然,廣亦如是,一邊長四十八萬五千由旬,週迴一百九十四萬由旬。山外有海,亦名阿沙千那,深二千五百由旬,廣亦如是,一邊長四十九萬由旬,週迴一百九十六萬由旬。海外有山名毘那多,入水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出水亦然,廣亦如是,一邊長四十九萬二千五百由旬,週迴一百九十七萬由旬。山外有海,亦名毘那多,深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廣亦如是,一邊長四十九萬五千由旬,週迴一百九十八萬由旬。海外有山名尼民陀,入水六百二十五由旬,出水亦然,廣亦如是,一邊長四十九萬六千二百五十由旬,週迴一百九十八萬五千由旬。山外有海,亦名尼民陀,深六百二十五由旬,廣亦復然,一邊長四十九萬七千五百由旬,週迴一百九十九萬由旬。醎海外有山名曰鐵圍,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半,出水亦然,廣亦如是,週迴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由旬。從尼民陀山際取鐵圍山際,三億六萬三千二百八十八由旬。從尼民陀海際取鐵圍山際,三億六萬二千六百六十三由旬。從剡浮提南際取鐵圍山,三億六萬六百六十三由旬。從剡浮提中央取西瞿耶尼中央,三億六萬六千由旬。從南剡浮提北際取北欝單越北際,四億七萬七千五百由旬。從鐵圍山水際極西,鐵圍山水際逕〔同“徑” 〕度十二億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鐵圍山水際週迴四十六億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從此須彌山頂邊至彼須彌山頂邊,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從此須彌山中央至彼須彌山中央,十二億八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從此須彌山根至彼須彌山根,十二億三千十五由旬。」如是義者,佛世尊說。如是我聞。◎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三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九
屍波羅蜜品第七之二
……
“複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又復善能成就正智,由正智故不依屬他,而能悉知一切諸法。諸佛如來又能成就不思議智,由成就此不思議智故,而能了知諸風雨相。
舍利子!如來善知世有大風名烏盧博迦,乃至眾生諸有覺受皆由此風所搖動故。此風輪量高三拘盧舍〔此雲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雲一鼓聲。俱舍雲二里,雜寶藏雲五里。自:【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 著)】〕,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云風,此風輪量高五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瞻薄迦,此風輪量高十逾繕那〔由旬
〕。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吠索縛迦,此風輪量高三十逾繕那。又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去來,此風輪量高四十逾繕那。如是舍利子!次第轉上六萬八千拘胝〔俱胝。梵語俱胝,華言百億。自:【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風輪之相,如來、應、正等覺依止大慧悉能了知。
舍利子!最上風輪名為周遍,上界水輪之所依止,其水高量六十八百千逾繕那,為彼大地之所依止。其地量高六十八千逾繕那。
舍利子!是地量表有一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佛,號曰弘蘊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住世施化。其佛壽量三十拘胝歲,聲聞弟子有三十拘胝那庾多,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證得諸心自在最上波羅蜜。爾時彼佛與如是等大聲聞眾同共集會。復有百拘胝等菩薩摩訶薩,皆悉證得菩薩藏法,於諸義理妙善決定,為多聞海為大法師,住空無相及以無願。
舍利子!我涅槃後具滿千歲,彼佛方乃入般涅槃,正法住世滿於千歲,流佈舍利遍益世間;亦如我今般涅槃後,舍利流佈遍益之相。
舍利子!如來無障礙智又能了知過於彼佛世界之上無量無邊風輪圓相,並諸佛土具足圓相。
舍利子!又過此上有別世界,現無如來,而有百千獨覺所住。其中眾生,皆於獨覺而種善根。
舍利子!如來依彼智故,復能了知此世界上,有殑伽沙等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今現在彼度諸眾生。如是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出興於世,今現在彼度諸眾生,如來妙智悉能了知。
舍利子,如來又能了知如上所說諸佛世界,現燒然等成壞之相無量無邊,如來妙智皆悉明瞭。”
……
◎
◎《大樓炭經》卷第六
天地成品第十三
佛語比丘:
“天地破壞,更始成之後,人皆在第十五阿衛貨羅天上,其天上人,以好喜〔“好喜”名“同心歡樂”【十住毗婆沙論】〕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壽甚久長。”
佛告比丘:“時,其水滿天下地。爾時,無有日月亦無星宿,無有晝夜亦無一月半月,亦無年歲,窈窈冥冥無所見。天地成之後,彼天人福德薄祿命欲盡者,從阿衛貨羅天上,來下游此間地,亦以好喜為食,各自有光明神足飛行,在其人間,壽甚久長。時,天下人甚端正姝好,不別男女,亦不可別君長庶民人,但共眾俱往還。”
佛語比丘:
“時,地上自然生地味,譬如白酥上肥,其地味色如是也,其味譬如蜜。
時,有一異嗜味人,心念言:‘我欲試以指取地味嘗之,知何等類?’其人便以指取地味嘗之,甚喜嗜之,如是嘗至三反〔反覆三次〕,遂喜即後撮〔抓取〕滿手食之。餘人見已便效,以手撮取地味而食之。人食是地味之後,身即粗堅,面色變惡,亡失光明,神足不能復飛行上天。
天下復如故,天下窈窈冥冥。天下窈窈冥冥之後,法當有大黑風起,吹入大海水深三百三十六萬裡,取日月大城郭,上須彌山邊百六十八萬裡,著日月城郭道中。用是因緣,天下有日月也。
爾時,日大城郭,從須彌山東出,繞須彌山王西入圍繞。復從山東出,繞須彌山西入。時,人有言:‘是昨日日也。’或有人言:‘非是昨日日者。’
日城郭復從須彌山東出,如是三反,繞須彌山西入。爾時,人言:‘是昨日日也。’或有言:‘非是昨日日也。’
日城郭復從須彌山東出,如是三反,繞須彌山西入。爾時人言:‘是昨日出者也。’
是故謂言日也,有三事,一者出照現城郭;二者沒不現,其宮殿正四方,其光明照周匝,是故圓。
以天金水精淨潔作城郭,彼二分,一分者清淨金,無瑕穢無垢濁,光明照耀。一分者水精,潔淨無瑕穢無垢濁,放光明。
日大城郭,廣長各二千三十里,高下亦等。城中有金樓觀宮殿,名閻浮清淨,高六百四十里,廣亦六百四十里。
閻浮樓觀宮殿中,有日天子坐,廣長各二十里,以天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赤真珠車璩馬瑙作之。
日天子一身,皆出光明,照閻浮宮殿。閻浮宮殿之光明,照大城郭。大城郭之光明,下照四方。
日天子不念言:‘我為行不行也,常以五樂自娛樂快樂。’天子有無央〔無窮無盡〕數天在前導,快樂無極,前後導從御行,是故謂為御。
日天子其城郭,以七寶作七重壁、七重欄楯、七重交露,樹木園觀,浴池有青黃赤白蓮華,中有種種飛鳥,相和而鳴。
日天子壽,天上五百歲,子孫子孫相襲代,極竟畢一劫。
日天子城郭,下出五百光明,周匝復有五百光明,是為千光明,善因緣所致。
何從得千光明善因緣,以何致之,用照天下,令人民見其光明?以能成為諸事。何以故?
人民見其光明,以能成其諸事耶!
若有佈施與沙門道人及貧窮乞丐者,衣被飲食車馬六畜香薰華床臥房室舍宅燈火,所求索即疾與,不逆人意,常不斷截,無厭極施。
一心施後不悔也,令道人清淨奉真法歡喜,用是使安隱意定,得無央數善行,譬如轉輪王初立為尊,其意歡喜無央數。”
佛言:
“如是也,若有人佈施沙門道人及貧窮乞匈者,衣被飲食車馬六畜香薰華床臥房室舍宅燈火,所索不逆人意,不斷一心,施後不悔。令清淨道人奉尊法,用是歡喜,使安隱意,得無央數善行。其人命盡死,往至安隱家,即生日天子所。便疾得持日城郭,其光明照下四方矣。是謂為千光明以善因緣所致。
復何從得千光明?
善有十因緣:一者不殺生、二者不盜、三者不犯他人婦女、四者不妄言、五者不飲酒、六者不惡口罵詈〔lì,斥罵〕、七者不兩舌綺語〔綺語者,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綺即文飾也。謂綺飾言語,取悅於人,故名綺語。自:【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八者不嫉妒、九者意不瞋恚〔瞋恚:忿怒怨恨。瞋 : 瞋 chēn 睜大眼睛瞪人:瞋目叱之。同“嗔”;恚 : 恚 huì(四聲) 恨,怒。〕、十者正見。
以無央數心念善慈仁,身死即生日天子所,自然得持日城郭,是為千光明善因緣所致。
復何從得千光明善因緣?
一者不殺生、二者不盜、三者不犯他人婦女、四者不妄言、五者不飲酒。意行無央數善慈仁,譬如好地四徼道中有浴池,清涼水濡且美,周匝種種樹。若有人從暑熱中來,飢渴極人入浴池中,洗浴飲其水,彼人意念無央數歡喜。”
佛言:
“如是也,其有不殺盜淫妄言飲酒,意念無央數善,身死得生日天子所,則疾得持日城郭,是謂以善因緣所致千光明之耀也。
何以故?
日大城郭,令天下為秋冬寒,用十二因緣故。
何等為十二?
一者須彌山,中間長三百三十六萬裡,生青蓮華紅蓮華黃蓮華白蓮華,甚眾多大香好,日大城郭,光明照中,為奪其光,用是因緣故,令日大城郭寒為秋冬,是為一事;
二者阿羅陀山,中間長百六十八萬裡,其中生青紅黃白蓮華,甚眾多大香好,揈 〔hōng,驅趕〕日大城郭之光明,用是故令日城郭寒,是為二事;
複次,俞安山,中間長八十四萬裡,其中生青紅黃白蓮華,甚眾多大香好,復揈日大城郭之光明,是故天下寒,是為三事;
複次,善見山中間,長四十八萬裡,中生青紅黃白蓮華,甚眾多大香好,揈日之光明,是故令天下寒,是為四事;
善見山外次有阿抄波山,中間長二十四萬裡,五阿抄波山後有尼彌陀山,中間長十二萬裡,六尼彌陀後次有比那山,中間長四萬八千裡,七比那山後次有鐵圍山,長二萬四千裡,揈其日大城郭之光明,用是故令天下寒為秋冬,是為八事;
複次,天下流河,揈其日大城郭之光明,是故日大城郭寒為秋冬,是為九事;
複次,其河水東流,向閻浮利者少,流行向俱耶尼天下者多,便揈日大城郭之光明,用是故天下日寒,是為十事;
複次河流向俱耶尼者少,流向弗於逮者復多,復揈日大城郭之光明,故天下寒,是為十一事;
複次,河流向弗於逮者少,流向鬱單曰者復多,彼復揈日大城郭之光明,大海水揈日大城郭之光明,是故天下日寒有秋冬。是為十二事。
“何因緣日大城郭熱為春夏?
有十事。
何等為十?
一者須彌山王,其邊有山名阿多,高百六十八萬裡,廣亦百六十八萬裡,其邊無限,甚姝好,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赤真珠車璩馬瑙作之,彼揈其日大城郭之光明,用是故天下熱,是為一事;
複次,阿多山外有山名伊沙多,高八十四萬裡,廣亦八十四萬裡,其邊無限,甚姝好,皆以七寶作之,揈其日大城郭之光明,用是故天下熱,是為二事;
複次,伊沙多山外,有山名喻安陀,高四十八萬裡,廣亦四十八萬裡,其邊無限,甚姝好,皆七寶作之,彼復揈日大城郭之光明,天下熱,是為三事;
複次,喻安陀山外有山名善見,高二十四萬裡,廣亦二十四萬裡,其邊無限,是為四事;複次,有山名阿抄尼,高十二萬裡,廣亦十二萬裡,其邊無限,五事;
複次,有山名泥彌陀,高四萬八千裡,廣亦四萬八千裡,其邊無限,六事;尼彌陀山後次有山,名比那頭,高二萬四千裡,廣亦二萬四千裡,其邊無限,七事;
次外復有山名鐵圍,高二萬二千里,廣亦二萬二千里,其邊無限,皆以七寶作之,日大城郭之光明,皆照其上也,用是故天下熱有春夏,是為八事;
複次,從此高四十萬裡,有天神舍,以水精作之,在虛空中,大風制持行之,譬如浮雲矣,天下人皆共名之為星宿,其大者圍七百二十里,中者圍四百八十里,小者圍二百四十里,日大城郭之光明皆少彼,用是因緣故天下熱,是為九事;
複次,天下地,揈日大城郭之光明,用是故天下熱為春夏,是為十事。
“日大城郭,有常持風五品,一者持風、二者住風、三者助風、四者轉風、五者行風,是為五。共轉行日大城郭,未曾休息時也。”
佛言:
“爾時,月大城郭,出繞須彌山,東行西入,光明威神稍減,是故名為月。月有二事,光明周匝照四方,其大城郭,四方正圓,光明周匝正圓,月城郭以天銀天琉璃造作之也。
月大城郭,廣長各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等,城中有月天子天琉璃宮殿,高六百里,廣亦六百里。中有天子坐,廣長各二十里,以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赤真珠車璩馬瑙作之。
月天子身,一切皆出光明照宮殿,光明出照大城郭。城郭之光明,下遍照四方,月天子不自念言:‘我行不行。’常以天五樂娛樂快樂。月天子前後導從諸天無央數,百御行常快樂歡喜,故名為御也。
月天子壽,以天上五百歲,子孫子孫相襲代。其城郭壁以七寶作,七重欄楯、七重交露、七重行樹,樹木周匝圍繞,皆以七寶造之。有園觀浴池,中生青黃白紅蓮花,種種飛鳥,相和而鳴。
月天子下有五百光明,周匝復有五百光明,月為千光明,善因緣所致。
千光明善因緣何從得?
若有佈施沙門道人及貧窮乞匈者,衣被飲食車馬六畜香薰華房室舍宅燈火,所索不逆人意,一心佈施後不悔,令清淨道人奉真法,使安隱,得無央數善行,譬如轉輪王初立為王時,意歡喜無央數。”
佛言:
“如是,若有佈施沙門道人及貧窮乞匈者,衣被飲食及眾用者,令德無央數安隱歡喜,其人命盡,死即生月天子所,則疾得持月大城郭。是故謂其千光明以善因緣所致。
復何從得千光明善因緣?
若有於是不殺、盜、淫,不妄言、綺語、惡口、罵詈、兩舌,不嫉妒意,不瞋恚、愚痴,行十善事,意常歡喜無央數。譬如好地四徼道中有浴池水,清淨濡且美,周匝有樹,若有人飢渴,從暑熱中來,入中洗浴,飲食之意歡喜無央數。”
佛言:
“如是,若有行十善事者,身死即生月天子所,則疾得持月大城郭也。是謂為其千光明以善因緣所致矣。
復何從得千光明善因緣?
若有不殺生、不盜竊、不犯他人婦女、不妄言、不飲酒,其人歡喜,身死便生月天子所,則疾得持月城郭。是謂以善因緣所致千光明。
“六十彈指頃,為切七尺縷,切二十一尺為一時,百彈指為切十尺。
日大城郭,日稍稍南著,行六十里,盡百八十日,乃復北還竟,百八十日也。
日行百八十日著,月行十五日,即復到矣。
閻浮利日中時,東方弗於逮便冥,西方俱耶尼則初出,北方鬱單曰則夜半也。
俱耶尼日中時,閻浮利即冥,鬱單曰日初出,弗於逮夜半也。
鬱單曰日中時,俱耶尼則冥,弗於逮日初出,閻浮利即夜半也。
弗於逮日中時,鬱單曰則冥,閻浮利日初出,俱耶尼則夜半也。
如是閻浮利人日中,東方弗於逮天下人冥,西方俱耶尼天下人日出,鬱單曰天下人夜半。
俱耶尼人日中,便閻浮利人冥,鬱單曰天下日出,弗於逮天下人則夜半也。”
佛言:
“月何因緣稍稍現缺減?
有三事故缺。
何等為三?
一者角行故,稍稍現缺減,是為一事;
二者月大城郭邊有天其色青衣被,瓔珞亦青,所可侍面止頓,其面則現缺減,是為二事;
三者日大城郭,以六十光明,照月大城郭之明所照面,其面則現缺減,是為三事。
日奪月光明故,月何因復現滿?
具足有三事。
何等為三?
一者月稍行三方,用是故月稍現滿,是為一事;
二者月十五日,則諸青色青衣天人,入月城中,共相娛樂。彼時月皆以光明照諸天人,譬如眾燈中央然大火,其火皆曜眾燈。”
佛言:
“如是,月大城郭邊諸天,其色青及衣青者,月十五日時,入與月天子俱相娛樂,其光明照諸天人,用是故十五日月現滿,是為二事;
三者月十五日時,日以六十光明,照月大城郭,月不受,用是故月現滿,是為三事。
“月大城郭,有常持風五品。
何等為五?
一者持風、二者住風、三者助風、四者轉風、五者行風,是為五風。常共行月城郭,未曾有休息也。
月中何因復現乳色也?
有樹名閻浮利,是故名此天下為閻浮利。其樹下有山,皆以七寶作之,高八百里,周匝亦八百里。其樹高四千裡,周匝二千里,圍五百六十里,根深八百四十里。其影照現月中,故使月大城郭現乳色不明。”
佛告比丘言:
“族姓子〔(雜名)又云族姓男。梵名矩羅補囉Kula-putra,印度有四姓,生於如來家,於諸姓中為最勝,故云。大日經疏五曰:“梵雲矩羅,是族義、部義。補怛羅,是男子義。若世諦釋於四姓中生,皆名大族,今得生如來家。於諸族中為最勝,故名族姓子。”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作行當如月照天下,棄捐貢高之心,遠離種姓,常懷慚愧之意。閻浮利大樹上其實,譬如大瓶,其味甜如蜜,其色白如酥肥。閻浮利大樹北,有七重山七重樹,有七波羅門仙人精舍。”
佛言:
“爾時,諸人民食其地上味,以自生活,如是食是地味,甚久長壽命無極。其有食地味多者面色變惡,食少者面色善好,其好顏色者,便自貢高,形笑惡色者;以色自貢高相形笑故,其地味便滅不復生。更自然生薄餅,其味甚香美,不如前地味。人共會議,愁憂自搏,呼嗟啼哭,思念前地味甚美,而亡失之。”
佛言:
“譬如此間人,有甘美味,與人嘗之。便言:‘其味一何美耶!’貪其味無已。爾時,人如是共會議,愁憂自搏,呼嗟啼哭,思念前地味。時,人則復取薄餅食之,以自生活,如是甚久長。其有食地薄餅復多,有顏色遂變惡,其食少者顏色善好,其好顏色者,形笑惡色者;以色自大貢高相形笑故,其地薄餅則覆沒不復生。
更生波羅,其味亦香美,不如前薄餅味,譬如枯加藍華,其味如蜜。爾時,人共會議愁憂自搏,呼嗟啼哭,念前地薄餅味。人便取波羅味食之,以自生活,其壽命甚久長。其食波羅味多者,顏色遂變惡,食之少者,顏色善好,其好色者以色自貢高,相形笑所致,地波羅便沒不生。
更自然生粳米,其味亦香美姝好,種種清淨出一切味,不如波羅味。人共會議,憂愁呼嗟啼哭,念前波羅味自搏,譬如此間人,更毒痛法,呼嗟啼哭。彼時人如是也。爾時,人取食自然粳米,食自然粳米之後,天下變為男子女人,各各相觀,便起淫慾之意,行屏處共作不淨行,為穢濁之法矣。
餘者見之便言:‘汝何作非法事乎?人人寧當相向作是事耶?’遠其人去,不與談語。
至二三月然後方呼來相見,言:‘昔者人無所著,今者人稍有所著。’後便持童女嫁與夫,歌舞戲笑,稱願夫婦常使安隱也。爾時,人非法著淫慾,行非法淫慾之後,便造舍宅。用是非法故,初起舍宅。”
佛於是說偈言:
“初時造瞻波國, 次起波羅奈城,
用是日出光明, 然後乃作羅閱。
“爾時,人民遂非法著淫慾,彼從第十五阿衛貨羅天上人,其福德薄祿命盡,身死來下人間,入母腹中成胞胎,用是故女人始懷妊生男女。時,人民共食是清淨粳米,以晡時往取粳米,更至明旦續如故,明旦往取之,至暮其粳米生亦如故。”
佛言:
“如是,人朝暮獲取粳米,隨生隨如故,不覺所獲取處。爾時,有一人心念言:‘我朝暮往取清淨粳米疲勞,不如頓取二日粳米。’便往取之。餘者見之,呼共往取粳米。報言:‘我已持二日粳米來,卿自隨取之。’爾時其人,便善之,言:‘彼人甚快,乃往取二日粳米。我當復往取二三日粳米也。’餘人復見言:‘共去取清淨粳米。’其人報言:‘我已取二三日粳米,卿自隨意取。’彼人聞之則善之,自念:‘當往取四五日粳米。’卿即往取四五日清淨粳米來。用人相效,往取清淨粳米多故,然後更生莖穬粳米,所取即有處不復生。
爾時,人民皆聚會共議,愁憂不樂,自椎搏啼哭呼嗟言:‘我昔者以好喜為食,身有光明,飛行神足,立安隱。時地自然生地味,甚香美,其色譬如白酥肥,其味如蜜。其愚者取而食之,即相效取地味食之,皆亡失光明神足。其食多者顏色變惡,其食少者顏色善好,顏色好者便自貢高,形笑惡色者;以相形笑故,地味即沒不復生。更生薄餅,薄餅沒後復生波羅,波羅沒盡更生粳米。以貢高相形笑故,至使令清淨粳米所取,即有處不生;當共分地作畔界〔疆界〕。’用是故天下人,更行未曾有法,便共分地作畔界,各各耕種。
爾時,愚人自有粳米,便行盜他家粳米。其主見之便言:‘卿所為非所為非法!自有粳米不取,反行盜他人粳米乎!卿後莫復作是事也。’其人如是三反,自置粳米,盜他家粳米。其主復見之,即復言:‘卿所取大非,自置粳米,反盜他家。’如是至再三,便以手椎擊,牽將去至聚落,坐眾人評議言:‘此人自置粳米,反行盜他人。’其盜者對眾人言:‘此人以手椎擊我。’眾人便共會議,愁憂不樂,自椎搏啼哭呼嗟言:‘今世間遂生惡不善之法,怨結日成惡苦。’一人燒已燒已命,以有老病死。
惡道之事,人便現受取之事,遂相撾捶〔鞭打
〕,見已即自訟事。眾人便共議:‘當於何所得賢者,共立為君長,典主所為?我等所作,從其取決。若有作非法者,當誅罰之。我等所種粳米,各各當共輸衣食。’爾時,彼眾會中,有人最大尊,端正姝好,威神巍巍,眾人便白其人:‘當為我等典主作君長所為,從其受言教,若為非法者,即當誅罰之也。我曹〔我們〕種所收粳米,各各供給君衣食。’是人即言:‘諾。’便共立為君長典主,一切所為,從其受教。若為非者,即誅罰之。人所種粳米,各各共輸入典主。一切教令,人民號曰大王,以法取租故名為剎利。用是故天下始起剎利種,天下所有國,皆屬大王。時,是閻浮利地,地平正無山陵[山*(奚-大+ㄆ)]谷,無有荊棘,亦無蚊虻蚤蝨,亦無礫石,地棄捐〔拋棄;廢置〕明月珠玉琉璃金銀。
“大王治閻浮利天下時,天下富樂,熾盛安隱,五穀豐熟,人民眾多,地佳好水亦饒多,譬如蘇麻油塗地,不起揚塵,生青草眾多。周匝正圓,其色譬如孔雀尾,其香如香香也。柔濡如綩綖,足蹈上陷入地四寸,舉足即還復如故。地無四寸空缺處,有香樹、瓔珞樹、衣被樹、不息樹、寶樹、器樹、音樂樹,樹生華實,劈之各各出種種所有。中有高七聲,下至六五四三二一聲者,最卑者高半聲。
“大王治天下時,閻浮利有八萬郡國,人民聚落居,雞鳴者展轉相聞。天下無病,亦不大熱,亦不大寒,復無飢渴人。大王以法治行,奉十善事,遍教天下人民,使行如父愛子。天下人民,敬王如子敬父。
大王有子,名曰真。真王有子,名曰齊。齊王有子,名曰頂生。頂生王有子,名曰遮留。遮留王有子,名和行。和行王有子,名留至。留至王有子,名日。日王有子,名波那。波那王有子,名大波那。大波那王有子,名沙竭。沙竭王有子,名大善見。大善見王有子,名提炎。提炎王有子,名染。染王有子,名迷留。迷留王有子,名摩留。摩留王有子,名精進力。精進力王有子,名堅賤。堅賤王有子,名十車。十車王有子,名舍羅。舍羅王有子名十丈。十丈王有子,名百丈。百丈王有子,名那和檀。那和檀王有子,名真闍。真闍王有子,名波延。後諸王甚眾多。
“諸轉輪王,有十種姓,一者姓迦奴車、二者姓多盧提、三者阿波、四者揵陀利、五者迦陵、六者遮波、七者拘獵、八者般闍、九者彌尸利、十者一摩彌,是為十種姓。迦奴車有五,多留亦有五,阿波有七,揵陀利亦有七,迦陵有九,遮波有十四,拘獵有三十一,般闍有三十二,彌尸利有八萬四千,摩彌有百一。然後有王,名大善生,人呼為伊摩。伊摩王有子,字烏獵。烏獵王有子,字不尼。不尼王有子,名師子。師子王有子,名悅頭檀。悅頭檀王有子,名悉達菩薩。悉達菩薩有子,名羅雲。”
佛言:
“以是因緣,從昔至今,起剎利種。
爾時,人民念言:‘我為著疾病著腫著瘡,我欲棄一切著,往入空閒處室中坐。’即棄捐著疾病腫瘡,往入空閒處,坐思念道。今日早起,明旦日早起,行入丘聚分衛,人民見之,皆歡喜與之,人民便言:‘善哉!乃棄捨疾病腫瘡,捐一切著,往入空閒處,坐思念道。’”
佛言:
“此輩但行惡不善之法,是故謂言婆羅門也。爾時,彼人不能坐禪念道,亦不能得禪,用不能坐禪得禪故。從坐起,入聚落中分衛,咒愿說言:‘不能坐禪,亦不能得禪。’共邪行入丘聚分衛,故名為聚也。
行邪法故,名為和沙羅。是故世間,初造起婆羅門種也。
時,人民各各奉行種種法,用是故世間有工師種。
彼時人各各犯殺生,用是故謂言殺生種也。
是以因緣,世間初造有殺生也。用世間已造起是四種故,然後世間乃起第五沙門種也。
若剎利種,身行惡口言噁心念惡,行是惡已後,身死墮勤苦中;
婆羅門種、工師種、殺生種,亦如是、若身行惡口言噁心念惡,身死墮苦中;
剎利種,若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身死復墮樂處;
婆羅門種、工師種、殺生種,其有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身死復墮樂處;
剎利種、婆羅門種、工師種、殺生種,若身行二事,口意行二事,身死墮苦樂中;
剎利種,若有除鬚髮被袈裟,信道棄家,行作沙門,奉行三十七品經。行是已,善男子善女人,用信道故,棄家行作沙門,行無上清淨事,現在不久,自以功德作證念道,行盡生死,具足梵行,所作已辦〔謂阿羅漢本求出離三界,修諸梵行,生死既盡,梵行既立,故云所作已辦。自:【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不復更餘事;
婆羅門種、工師種、殺生種,若有除鬚髮被袈裟,行作沙門,奉行三十七品經,用善男子信故,舍家作沙門,修無上清淨事,現在不久,自以功德作證念道,行盡生死,具足梵行,所作已辦,不復更餘事也。
是四種人,有起成惠之行者,得尊無所著阿羅漢也。”
梵三缽天,爾時說偈言:
“剎利種為人尊, 諸人民行種姓,
從起信成惠行, 彼天上人中尊。”
“彼梵三缽天,受是偈不受惡,說善事不說惡言,勸助是。”
佛言:“我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說是義偈:
“諸人民行種姓, 剎利種為人尊,
從起得成惠行, 彼天上人中尊。”
佛說是經時,八萬四千天人,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無央數比丘起無餘,不受生死,意得解脫;佛說如是,比丘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地深二十億萬裡,從是已下;復有地味,二十億萬裡;下復有粟金,二十億萬裡;下復有剛鐵,二十億萬裡;下復有水,八十億萬裡;下復有風,五百二十億萬裡;乃復有下方異天地,從是人間,上至梵天,亦五百二十億萬裡。
問曰:“何以正名為劫劫。”報曰:“劫名為災壞時,有四時因緣,一者久在地盡便火起、二者久火盡便水起、三者久水盡便風起稍生,後天地成,從成覆敗,如環無端緒,故名為劫。久極天地運盡時,一切人罪盡者,皆上生梵天上,其天近。是時,有罪者未竟者,復生他方佛國天下惡道中。劫所以有起盡者,現非常、敗故,其事亦自應爾。若死是起,盡不知苦,已不知苦,亦不知求道。何以故?盡火起故。何以故?盡水起故。何以故?盡風起故。何以故?盡地起故。”
◎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善惡品第四十七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地獄眾生受其罪報,極至一劫,或有其中間夭〔短命,早死〕者;受畜生罪報,極至一劫,其間有中夭者;受餓鬼報,極至一劫,其間有中夭者。比丘當知,欝單曰人壽千歲,無有中夭者。所以然者,彼土人民無所繫屬,設於彼命終,生善處天上,無有墮落者。弗於逮人民壽五百歲,亦有中夭者;瞿耶尼人民壽二百五十歲,亦有中夭者;閻浮提人民極壽百歲,亦有中夭者多。
「正使人壽命極至十十,人民之兆以壽十十,其行不同,性分各異。初十幼小,無所識知;第二十少多有知,猶不貫了;第三十欲意熾盛,貪著於色;第四十多諸伎術,所行無端;第五十解義明瞭,所習不忘;第六十慳著財物,意不決了;第七十懈怠憙眠,體性遲緩;第八十無有少壯之心,亦無榮飾;第九十多諸病痛,皮緩面皺;第十十諸根衰秏,骨節相連,多忘意錯。比丘知之,設人壽百歲,當經歷爾許之難。設人壽百歲,當經三百冬、夏春、秋,計其壽命,蓋不足言。若人壽百歲,當食三萬六千食,其間或有不食時:瞋不食,不與不食,病不食。計彼食與不食,及飲母乳,取要言之,三萬六千食。比丘!若人壽百歲其限歲數,飲食之法其狀如是。
「比丘當知,閻浮地人民,或壽極長與無量壽等。過去久遠不可計世,有王名療眾病,壽命極長,顏色端正,受樂無量。爾時,無疾病、老、死之患。時,有夫婦二人生一子,子便命終。是時,父母抱舉令坐,又持食與,然彼子不飲、不食,亦不起坐。何以故爾?以命終故。是時,彼父母便生此念:『我子今日何為瞋恚,不肯食飲,亦不言語?』所以然者,由彼人民不聞死亡音響之所致也。
「爾時,彼父母便復唸曰:『我子今已經七日不飲、不食,亦復不知何由默然?我今可以此因緣,往白療病大王使知。』是時,父母往至王所,以此因緣,具白大王。是時,大王便作是念:『今日已聞死亡音響。』王告之曰:『汝等可持此小兒到吾所。』爾時,父母即抱小兒至國王所。王見已,告父母曰:『此兒已命終。』時,父母白王言:『云何名為命終?』王告曰:『此兒更不行起、言對、談說、飲食、戲樂,身體正直,無所復為,故名為命終。』是時,夫婦復白王言:『如此之變,當經幾時?』王告之曰:『此兒不久身體爛壞,膖脹臭處,無所復任。』爾時,父母不信王語,復抱死兒,還至家中,未經幾時,身體盡壞,極為臭穢。是時,父母方信王語云:『此兒不久身體膖脹,盡當壞敗。』
「是時,夫婦復抱此膖脹小兒至國王所,而白王言:『唯然,大王!今持此兒奉貢大王。』時,父母亦不啼哭。所以然者,由不聞死亡之音故。是時,大王剝取其皮,而作大鼓,復勅作七重樓閣,持此鼓安處其上,即勅一人:『汝當知之,令守護此鼓,百歲一擊,無令失時。』受王教誡,百歲一擊。時,諸人民聞此鼓音,怪未曾有,語諸人曰:『何者音響,為是誰聲,乃徹於斯?』王告之曰:『此是死人皮之響。』眾生聞已,各興唸曰:『奇哉!乃聞此聲。』
「汝等比丘,爾時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王者,即我身是也。以此知之,昔日閻浮地壽命極長,如今閻浮地人民極為短命,滅者難限。所以然者,由殺害多故,致命極短,華色失乎!由此因緣,故致變怪。
「比丘當知,閻浮地五十歲,四天王中一日一夜。計彼日夜之數,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四天王壽命五百歲,或復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十八億歲,還活地獄一日一夜。計彼一日一夜之數,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還活地獄極壽千歲,復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三十六億歲,計人中百歲,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計彼日月年歲之數,三十三天壽千歲,其間或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三十六億歲,阿鼻地獄中一日一夜,復計彼日月之數,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計彼日夜之數壽二萬歲,計人中之壽,壽一拘利〔百萬〕。如是,比丘!計此之壽轉轉增倍,除無想天。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除淨居天不來此世。是故,比丘!勿懷放逸,於現身上得盡有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言“百歲當經三百冬夏秋”,謂冬夏秋各一百,故言三百;而不言春者,此順西域三時也。言三時者,寒熱雨三也。言冬即彼寒時,夏即彼熱時,秋即彼雨時。然彼三時各四月,計一年有十二月。今以冬夏秋擬彼三時,而月數少,蓋譯者不善方言也。)
◎
※《西方發願文》·雲棲 蓮池大師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
無量壽佛贊
無量壽佛,甘露王,威德願力難量,洪名虔稱消災障,化火宅,為清涼,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長,一向專念莫彷惶,勤燻戒定香,信願行三是資糧,苦海得慈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千聲或萬聲)
惟願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並願以諸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親,現世業債,鹹憑法力,悉得解脫,現在者增福延壽,已故者往生淨土,同出苦輪,共登覺岸。
取自:【《淨修捷要》(一名五念簡課)·夏蓮居居士】
◎
阿彌陀佛贊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阿彌陀佛。總舉法報化三身也。身金色。單指報身也。相大而好小。無等倫者。無可為比也)。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此於無可比中。強作比譬也。兩眉中間白毫。八稜中空。宛轉右旋。其大如五座須彌山也。紺。青也。四大海。言其大也。皆指報身也。)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化佛有大小。大者千尺小者丈六。每一化佛。有二化菩薩為侍者。左觀音右勢至也。病中人往生時。所見接引之佛。即此化身也。)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鹹令登彼岸
(九品。指蓮花品數也。於上中下之內。各各開出上中下。故成九品。彼岸。成道之地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
(無著為大。拔苦為悲。與樂為慈。)
○唱一聲。
阿彌陀佛。
(此四字佛名。每一課。以千聲為率。要念得無首無尾。句句皆如一句。自然光明玲瓏矣。)
○當字字聲聲。光明相接續。不用唱。
南無觀世音菩薩。
(凡稱南無者。歸命之義也。此菩薩。心眼照世。能觀其音。世人誦此菩薩名者。心中發光。自觀其音。當觀音之時。便與此菩薩非一非二。故能獲靈感。得願求。畢竟生於西方也。)
○三種菩薩名。各唱三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
(大心大力。身所至處。世界動搖。頭有寶瓶。光明不斷。亦化小身。入此娑婆世界。專取唸佛人。而使之歸於淨土。此菩薩。以唸佛心。得無生忍。其言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其數多。如大海之水。心業成就。久在極樂。故清淨也。一佛二菩薩。因緣光明。不為少矣。又兼此海眾菩薩。各以願力因緣。而來救其眷屬。一聲呼唱。風動蓮心。一人之身。一切光明來照也。)
取自:【《修西定課》·清·鄭澄德、鄭澄源 編撰】
※ 註釋(自:《修西定課》·清·鄭澄德、鄭澄源 編撰):
四恩者。在家。則天地也君也親也師也。出家。則父母師僧國王檀越也。
三有者。三界也。法界眾生者。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也。心能運載一切法。故名乘。以佛為極。不落二三。故曰一乘也。
○染心易熾者。識火炎炎。時常發起也。淨德難成者。心水不清。佛月難現也。
○翹勤五體。表外儀恭也。披瀝一心。明內心敬也。五體者。兩肘兩膝及額也。披瀝者。開發洗盪也。投誠者。以我之心。歸投於佛也。懺悔者。斷相續心也。言我及眾生者。求生淨土。須廣大心。一體同觀。方偕佛願故。一人懺。即是一切眾生懺也。
○一切諸業。不名決定。懺之則無。任之則有。信以為能消滅。一懺便滅。何以故。心力最強也。
○冤有三。有殺冤。有盜冤。有淫冤。殺盜名怒冤。淫名喜冤。一切眾生。以冤為親。若唸佛功深。看得一切冤親如光如影。則往生無累矣。
○禪觀與持名。本是兩法。若體會經文。想我之念佛音聲。直入西方靈禽風樹之中。與水流光明寶羅天樂。融成一片。便是觀想持名無二也。此名西方禪定。亦名音聲禪定。
○病苦。四大不調也。厄難。水火刀兵毒藥之類也。貪戀。許願求醫食肉懷恩也。迷惑。疑罪多功少佛不來迎也。報。報身也。舍報。謂正斷氣時。舍此報身。精神獨往也。
○無生忍者。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不滅。既為眾生。故顛倒妄見。今以智慧而了達之。故曰獲也。得此忍已。大用方成。
○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也。四智。八識之妄。還源證真。轉識成智。其數有四也。八識者。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意為第六識。細意不外緣者名第七識。心之本量含藏種子者名第八識。修道之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六通。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也。
○不退地者三義。一位不退。終不退為凡夫二乘也。二行不退。終不退失所修行業也。三念不退。不暫退轉菩提心念也。又曰。雖品居下下。地局疑城。然永斷三塗之因。亦名不退也。
○界生業惱四者不盡。我之大願終亦不盡。運此不盡之願力。度此不盡之眾生。方顯無量心光。能與彌陀同調矣。
○種智。佛智也謂能通達一相無量相也。
○或問曰。此經單言持名。願文忽說禪觀。何也。
答曰。若神明不入觀中。所持之名。非昏即散。以持名為觀境。非於觀外持名也。
或問曰。觀境無聲。觀心不動。今乃經行持誦。何謂觀乎。
答曰。死法活用。名曰善巧。活法死執。是謂痴人。華嚴經雲。風中入定。聲中入定。古德雲。行亦禪。坐亦禪。即此經行持名便是神明在定也。
或問曰。觀西方者見佛。持名者於持名時能見佛乎。
答曰。觀佛用心眼。是心中色。持名用心聽。是心中聲。然心觀佛色。佛現而說法。則有妙聲矣。心聽佛聲。神凝而現瑞。則有妙色矣。六塵萬法。迴轉唯心。子但神聽自己唸佛之聲。久之又久之。到一時鼓寂鍾沈。便與如來相見也。
◎
❖【迴向文】
卍 謹以諸功德迴向 卍
◎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微塵法界。一切眾靈。
聞經覺悟。皆悉唸佛。求生淨土。圓成佛道
(三遍)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災害。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戰爭、自然災害罹難眾生亡靈等眾。
弟子眾等宿世現前一切有緣眾生。
聞經覺悟。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見佛聞法。惑盡慧開。
真實安樂。頓脫生死。
速成正覺。如佛度生。
卍 願以此功德迴向 卍
全球眾國主 眾國皆昌隆
消除眾災厄 世界永和平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願將以此勝功德,迴向法界諸有情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閱讀更多 沙門的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