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一身战功,为何终未封侯?

真正胸怀天下的豪杰,他的人生格局很大。从为人处事、品性气质中就可窥得一个人的格局高尚与否,自身的条件再好,但是品行和格局不高也难以获得成功,一个胸怀狭隘、恣意放纵的人,虽一时不查,但随着时间流逝,终会落得“李广难封”的下场。

古人常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形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腔热血却无以为报,王勃亦是如此,一首《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表达了王勃的遭遇,更表达了战功赫赫的李广,却终未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一身战功,为何终未封侯?

​李广在历史上威名赫赫,他是汉朝著名的武将,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就是李广,从这句诗也可以看出李广骁勇善战,勇猛威武。

李广一生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战功卓绝,但是李广究其一生都没有高官加爵,身居高位。文帝曾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在西汉时期,李广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将,非常擅长骑马作战,冲锋陷阵,而他作战方针灵活性高,所以敌方很难揣测李广的行踪,也正是如此李广被称为“飞将军”李广出生于陇西的一个将军世家,祖宗李信就是秦朝的名将,但到传到李广时,家境一般。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一身战功,为何终未封侯?

​在汉文帝统治时期,李广就因为与匈奴多次交战,大败匈奴军队从而官拜中郎将,此时的李广还是相当威风的,因为李广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骁勇的作战风格,一度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甚至提起“李广”,就让匈奴人不敢轻易进犯。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出任七郡太守,到了汉武帝时期,被封为未央宫卫尉。李广一生三次易主,匡扶汉室兴盛,直到晚年还活跃在战场前线,此时的匈奴军队听到李广的名字,依旧谈之色变。


公元前144年,李广担任上郡太守。当时汉景帝派出了几个宦官巡查,却不料,突然遇到匈奴的骑兵,好在只有三个匈奴骑兵,这几个宦官当即扭头逃回李广营地,李广得知后,带着人马营救,匈奴兵远远看到飞将军李广的旗帜,吓得落荒而逃,李广趁机射杀了两个匈奴,士兵活捉一个人,正准备返程的时候,却遇到了匈奴的大部队,当时的匈奴大部队只逼李广,李广却相当冷静镇定,他迅速做出对策,先带领着100多人马,在距离匈奴骑兵不远处下马甲,在草原上席地而坐,气定神闲,有说有笑,匈奴军队立马停下了进攻步伐,以为他们诱敌人深入,不敢有所动作。

《史记》载,“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一身战功,为何终未封侯?

​公元前129年,李广担任未央宫卫尉,当时匈奴集结了大量兵力攻打雁门。汉武帝立马派出了卫青、李广等率领着大军援救,李广当时率领着一小支部队,却不小心中了匈奴军队的计谋,匈奴假装溃败,在途径之地设下陷阱,

李广追赶时掉进陷阱,被挂在网兜之中,李广当即没有挣扎,而是佯装昏死过去,任凭匈奴骑兵拖着他在地上走了数十里地,直到匈奴骑兵有所松懈,立马夺过弓箭,一连射死了几十个匈奴,然后起身夺马,一路策马狂奔,凭借一己之力成功逃出生天。

中国古代讲究藏锋二字,李广其人,锋芒毕露。

李广在年轻的时候与匈奴人交战,常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冲锋陷阵抵御敌寇,但是从藏锋角度来说,李广太过锐利,极其容易折断。老子云“揣而锐之,不可长葆”,就是这个意思。李广年纪轻轻就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他一直自视功高,认为自己天下无敌,这些匈奴人不过是蛮夷之辈,自己饱读兵书,排兵布阵样样领先,这个想法导致李广在一生的征战生涯中,还是误事不少。如上文提到,李广在雁门迎击匈奴时,就大意中了匈奴的诡计,这一次成功逃出,的确有运气之说。


除了李广有勇无谋以外,这个人还心胸狭隘,李广兵败,被贬为庶人以后,因为回霸林亭太晚,城门关了。

所以被酒醉的霸林亭尉消遣了一番,霸林亭尉打趣李广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这句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广便将这事一直怀恨在心,等到李广成为了北平太守的时候,于是就借着职位之便将霸林亭尉叫到了自己的军中,然后随便套了个名目,便将霸林亭尉给斩杀了。仅仅是因为这么一句话就破坏了一条人命,足以证明李广此人心胸狭隘,冷血无情。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一身战功,为何终未封侯?

​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的心胸显然不足以成大事。气量狭小之人,他的格局也一定很小,这样的一个人怎么配封侯加爵?

相比其他的将领来说,李广这个做法的确令人不齿。当时李广因仕途坎坷去找占卜的王朔,为自己解答,《史记》载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在古代杀降俘是非常不仁义的一种行为,所以注定了李广难以封侯。

漠北之战中,更是将李广的缺陷展现的淋漓尽致,当时卫青是主将,所有的作战方针都由卫青制定。当时李广年事已高,可是他依旧请命当先锋。卫青深知李广年时就自以为是,不听指挥,也没有全局意识,虽然擅长冲锋陷阵,但是从整体战局上,这个人做事考虑不周全,再加上李广年事已高身体素质下降,他这一战是想为封侯而来,在这种急于求胜的心情下,容易弄巧成拙,所以卫青并没派遣李广担任先锋。

后李广被任命侧路进攻,可他也没能完成任务,带领着军队在沙漠中迷路,贻误战机,还让匈奴单于给跑了,当时卫青只不过是责怪了他几句,李广就感到义愤难平,又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被封侯,连自己的下属都已身居高位,一番感时伤怀后拔刀自刎,当时李广死的还是相当悲壮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一身战功,为何终未封侯?

​笔者对李广的个人评价:

不得不承认李广是一员猛将,也是不折不扣的龙城飞将,但这个人居功自恃,恣意放纵,最终未能封侯。一个人的品行和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若像李广这样锱铢必较、残暴不仁,最后也难成大事。历史的选择向来是残酷的,能笑到最后的必是智勇双全、文韬武略、兼济天下、格局高远的大英雄大豪杰,好高骛远之辈终难成大事。

【参考文献】

《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