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獎勵抹殺了孩子"內驅力"?獎勵失效的原因,是父母不懂拿捏

你願意誇獎孩子嗎?

晉升家長後,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阻礙,比如孩子不聽話,孩子不願好好學習,這些常見的小麻煩會時不時的出現。在應對孩子的"劣性"情緒方式是,中國家長似乎更喜歡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來化解孩子的不情願、不樂意。

給他們些許希望,讓他們朝著自己規劃的方向成長,這是很多中國媽媽都善用的一招,比如:

"只要你乖乖聽話,我就給你買XXX"

"只要你考試取得進步,我就帶你XXX"

在最初階段使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時,孩子往往會很好駕馭,會乖乖聽話,會努力學習,家長們也會倍感欣慰。

物質獎勵抹殺了孩子

但很多媽媽反饋,這招似乎也有"失靈"的時候,當同樣的方式用得太多時,孩子似乎會生出自己的小心思,開始和父母嘗試討價還價,開始明確自己的"願望期許",開始不滿足於"日常獎勵",對於物質獎勵的虛榮心也日益膨脹。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兩種聲音"物質獎勵害娃"VS"物質獎勵利娃",雙方家長各執一詞僵持不下,似乎他們的理由都有道理,可究竟誰的才對呢?

物質獎勵下,孩子的虛榮心日益膨脹,從喜歡到踐踏僅耗時一年

小玲的媽媽是做生意的,日常工作很是忙碌,幾乎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小玲也是一直隨著爺爺奶奶成長,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欠缺,媽媽開始嘗試用"物質獎勵"的方式滿足女兒的需求,督促女兒學習。

"只要考試成績好,媽媽就給你買最喜歡的洋娃娃……"

這句帶有誘惑性的話一出口,就換來了孩子滿臉笑容,沒幾天好消息就傳來了,孩子做的成績直線上升,老師都說孩子最近的學習態度很積極。

媽媽也沒有忘記和孩子約定的禮物和獎勵,給小玲買了一個大大的洋娃娃。之後的幾次也是如此,每當孩子表現好或是成績進步,媽媽就會給小玲買各種各樣的洋娃娃。

可好景不長,沒一年的時間,似乎洋娃娃的物質獎勵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小需求了,孩子開始和媽媽換要求,要更貴,更好,更洋氣的玩具。

當媽媽拒絕孩子的要求時,小玲卻做出了一反常態的表現,原本最初喜愛的洋娃娃成了小玲發洩的對象,開始對Ta們撕扯,丟棄。

看著眼前女兒的反常行為,媽媽不禁反思:"難道我的獎勵方式用錯了?"

物質獎勵抹殺了孩子

為什麼物質獎勵會失效?為什麼很多孩子都有類似表現?

獎勵分為很多種,有形的無形的,它可以是一張獎狀、一個玩具、一些零花錢,也可以是父母的一句誇獎、一聲稱讚。

不管是物質獎勵或是口頭誇讚,都有一個嚴重的弊端,那就是一味的獎勵會讓孩子失去興趣感,期望度降低,難以得到滿足。

"太容易得到的不會珍惜",這句老話就明確講出了"獎勵"的弊端,假如家長的獎勵太過頻繁,孩子得到的很容易,那麼孩子就會失去原本的"興趣"對其敏感度降低。

物質獎勵抹殺了孩子

獎勵失效和孩子的"內驅力降低"有關係,要因人而異

獎勵之所以在初期階段有效,是因為孩子的渴望心,這種渴望無形中提高了孩子提高"內驅力",內驅力最好的提現方式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上。

奧蘇貝爾指出: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個體由於自己的學業成績優異從而有獲得更高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學業成績的提高只是為了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榮譽和獎勵,從而提升自己的地位,滿足自尊的需求,並不是單純地為了學到知識,完成學業任務。

家長用獎勵來誘導孩子學學習,讓孩子為了獎勵學習不是為了成績學習,這樣的目的本來就不單純。

如果把獎勵給了這樣的孩子,只會適得其反,助長他們的功利心和虛榮心。這便與老師和家長們設置獎勵的初心相違背。

所以,獎勵的給予是要因人而異的。有些孩子適合物質的鼓勵,有些孩子應該給予精神上的獎勵。

物質獎勵抹殺了孩子

如何利用獎勵提高內驅力的同時讓孩子不忘本心,是家長要拿捏的關鍵

一:如何獎勵孩子

獎勵不一定非要和物質掛鉤,家長也沒必要讓孩子覺得獎勵獲取很輕鬆,給孩子一定期許值,讓孩子付出努力,當努力了確實沒達到,可以用口頭獎勵或其他方式表揚,總之別讓孩子太有"功利性",畢竟,學習和成長都是純粹的,一旦和功利沾邊往往結局不會太理想。

二:什麼情況下不需要獎勵

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和Ryan提出過一個自我決定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只有當人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才會將外在動機轉化成內在動機。

通俗一點的解釋就是當一個孩子的三種心理情緒無法滿足時,父母所謂的獎勵機制是不會起效的,只有都滿足了這三種心理,即便父母不採取獎勵方式,孩子也會很上進。

舉個例子:朋友家的孩子本來很喜歡投籃遊戲,但後來他更喜歡爸爸媽媽在他做遊戲時對他的稱讚,投籃本身倒變得沒什麼意思了。

外部的誇讚就削弱了她原本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投進籃的成就感這一內在動機。小朋友的外在動機因此就變成了獲得誇獎的滿足感。

但是要獲得誇獎,就必須有人在旁邊看著他,因此當爸爸媽媽不在場的時候,他也就對這項遊戲提不起興趣了。

這就解釋了有的孩子喜歡在家長陪伴時學習、玩玩具、寫作業,他們的目的是獲得表揚,而不是學習本身;然而自己一個人時,則要求看手機、看電視。因為他們原本可以自己學習和玩耍的內在動機被成人不恰當的獎勵所削弱了。

物質獎勵抹殺了孩子

決定外部動機能否完全轉化為內在動機,人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關鍵因素。分別是:

勝任力需要,就是認為自己能力足夠勝任完成一件事;

自主需要,就是認為自己能夠自主選擇和控制一些事;

關聯需要,就是感覺自己被所屬的集體所關愛、需要和尊重。

簡單歸納為兩種情況不需要獎勵,可能會抹殺內驅力

當孩子認為自己能夠勝任並且有自主選擇權控制權,還能感受到集體的愛、尊重和接納,這時的孩子面對感興趣的事即使沒有獎勵也會主動去做。

當孩子即使得到更多的獎勵也不能滿足他的內心需要,反而會削弱他們的內在動機,這樣的孩子也是不需要獎勵的。

三:什麼情況下需要獎勵孩子?

我們已經知道獎勵會促使孩子自我提高內驅力的產生,為了鼓勵一些學習態度不積極不端正,總需要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監督才能夠學習的孩子,家長適當地給予外部的物質獎勵是必要的。

但是家長應該明白:獎勵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產生學習的動力,家長也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能獲得獎勵。

物質獎勵抹殺了孩子

舉個例子:當孩子成績進步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該如何慶祝這個好消息,而不是直接對下次成績和幾步貿然許下承諾。同樣是給孩子獎勵,目的不一樣,效果自然不同。

前者是為了讓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即由於成績進步而收穫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對自己有了信心,也有了學習的動力,還能感受家庭帶來的溫暖幸福。

後者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我只有表現好,才能獲得獎勵,爸爸媽媽才會喜歡我,將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寄託在"冷冰冰"的獎品上,這樣的獎勵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另外,家長在給孩子選禮品時,最好和學習相關,如書籍、文具、學習機等,這些獎品給孩子的認知是"我通過努力學習得來的",也能更好激發其內在動機的轉化。

儘量減少送孩子與學習無關的遊戲機、玩具等,會讓他們感覺家長在鼓勵他們遊戲,而且會削弱獎勵和學習的相關性,獎勵的目的就會變質。

總而言之,是否要獎勵孩子,怎麼獎勵孩子,這些問題可沒有標準的答案,還需要家長對症下藥,仔細分析一下您家的寶貝是哪一類,按小編的方法來,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寶媽們,你們有物質獎勵的困擾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