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门的王羲之,为何写下悲喜交加的《兰亭集序》?

又是一年暮春之时。我内心中一直向往着的春天的模样,藏在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集序》里。他不仅展现了一幅温暖愉悦的春日友人相聚图,更深藏引发后人思考的哲理。

经典名篇的创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正值暮春之初,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一班名流贵族,集会同游于会稽山阴的兰亭。

出身名门的王羲之,为何写下悲喜交加的《兰亭集序》?

兰亭,在如今浙江省绍兴市,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住所

东晋王朝时期,政权掌握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君弱臣强,绝大多数士人被明亮清秀的山水风光消磨了斗志、苍老了灵魂,怀揣着小富即安的心态苟且偷活。

东晋世族根深叶茂,族人众多,不仅拥有庞大的家族武装,而且占有国家的大部分土地,有权兼并土地,免于交租。再加上地主阶级贪得无厌地剥削百姓,所以生活优裕富足。

王羲之,不仅主要生活在东晋政治最为稳定的时期——穆帝时期,更出生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家族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成长在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加持,王羲之得以无忧无虑、游山玩水,为文学创作积累灵感,陶冶情趣。

王羲之与一众文人墨客志趣相投,恰逢上巳日,便相约齐聚自己位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园林住所,流觞曲水。

出身名门的王羲之,为何写下悲喜交加的《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墨客热衷的活动

曲水流觞本是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这项传统逐渐发展成为文人圈子里诗酒唱酬的一件风雅之事。

在每年的上巳日(三月三日),大家齐聚,分别坐在小河两侧,在河的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曲水流觞不仅是为了亲友欢庆和娱乐,而且可以为大家祈福避灾。

一众文人在兰亭聚会中共成诗37首,并汇诗成集——《兰亭集》。在大家的极力推举下,王羲之便为《兰亭集》作了序。

出身名门的王羲之,为何写下悲喜交加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文章的抑扬顿挫之美

《兰亭集序》开篇对兰亭之春的描写让人不禁联想到春天最美好的模样——好山好水,约上一帮知音,游山玩水,畅聊人生。

会稽山是个好地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小河湍急地流淌,在艳阳灿烂的照射下就像一条银光闪烁的丝带,将兰亭环绕之中。在一片天朗气清之下,和风吹拂之中,无论是年轻的,还是老一辈的贤士都欣然赴约。他们在水边游赏嬉戏,手举方樽,感性赋诗,畅叙幽情。

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众人的闲情逸致,意气勃发,悠闲的春日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宜人。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热闹,可是在文人的诗词世界里,足以纵观天地的广阔,俯视万物的繁多,更可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

这是一群才子的狂欢。他们不像现代人一般,需要通过电子设备、游戏道具才能进行娱乐消遣。给他们一座山,一潭水,一壶酒,一支笔,一个和煦温暖的春日,甚至是一场淅淅沥沥的雨,他们都能创造出极富有韵味的文学作品,作为对大自然馈赠的回报。

出身名门的王羲之,为何写下悲喜交加的《兰亭集序》?

春日,曲水流觞,志趣盎然

可是,在如此良辰美景里,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文风一转,出现“喜极而悲”的感慨。王羲之写道: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意思是,芸芸众生,人人性格各异,也有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当人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喜悦、满足,便沉醉于此,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

事过境迁,当人们对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从最初的热切变成如今的冷漠,感慨便油然而生。人的寿命长短根本不由人,正如当初所向往的事变成陈迹一样,人也将走向生命的尽头。

有人评价道,这是王羲之对关于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这么看来,这篇《兰亭集序》可不止是一篇简单描写山水的游记散文。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由喜至悲的转折?这和王羲之的个人境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出身名门的王羲之,为何写下悲喜交加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

王羲之的个人境遇

王羲之性格耿直,不拘礼法,经历了由士而仕,又由仕而退的人生道路。他为官亲民,也颇有政治眼光,入世又出世,入仕而不迷仕。

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厌倦之后,在王羲之53岁时,骠骑将军王述当了扬州刺史。王羲之素来就看不起王述的为人,更为在他的部下供职而羞耻。

因此,王羲之称病辞官,继而遁迹山林,归于自然,颐养身心。

读《兰亭集序》时,我能明显地感受到王羲之向往自然、寄情山水、渴望自由的心情。那茂林、崇山、清泉、急湍……分明就是他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

正是因为他忘情山水,寄情创作,这篇序言在他的追求下才显得那么的质朴美妙,浑然天成。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相聚,深深地触动了王羲之。他满足于这样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美好的东西难以永驻,也将转瞬成为云烟。

这也正正是令王羲之无法释怀的一点。

出身名门的王羲之,为何写下悲喜交加的《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图

死生亦大,悲从中来

归于自然的王羲之,和许许多多的魏晋文人一样,开始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眼看这美好的春光,大自然对自己的恩惠,志趣相同的知音,多想让时光停留在这一刻。王羲之沉浸在这美妙的自然中,越沉浸,就越发想将这种美好的体验一直留存。

但是,在这茫茫的宇宙中,人生是何其短暂。人若是跟这永恒的宇宙,亘古的自然相比,终将是要消亡的。

世界万物瞬息万变,况且人是会衰老的,等到自己对得到的或喜爱的东西感到厌倦时,那么先前的快乐就会跟着消失,惆怅也接踵而至;过去所喜欢的,也终将变成往事。

出身名门的王羲之,为何写下悲喜交加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作品《爱鹅图》

王羲之并不是因为个人得失而悲,而是因为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而悲。

于是,他想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纵使时代变迁,事情不同,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喜怒哀乐不会改变,人们的思想情趣也不会改变,“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希望,假如后世的读者读到篇序言的时候也会有所感慨。看似绝望的《兰亭集序》后半部分,其实暗藏了王羲之对生命、人生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他将对山水的审美升华至对生命的认知,从渺小的自己联想到无穷的宇宙,这恰恰体现了“死生亦大矣”,真正实现了他逍遥一生的终极目标。

《兰亭集序》的价值,就在于阐释了人生痛苦的必然,以及快乐的短暂。

这在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但王羲之想表达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的强烈欲求与留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