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一把小米,幾根豆角,亂煮一鍋

它是一種既有小米又有面條的飯,勉強算是一種麵食吧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米粸”,又叫“和子飯”,起源於山西省垣曲縣

在垣曲縣,人們把麵條叫做“qi(二聲)”

所以,這種既有米又有面的飯,就叫做“米粸”

有的地方也叫“雜飯”

這就有點意思了

怎麼個雜法呢?為什麼會被叫做“雜飯”?

是因為它要把各種豆類、菜、米、麵條雜合在一起煮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什麼都有,從它的用料就能隱約感覺到

“米粸”,倒更像是農產品展銷大會呢

“米粸”只是老百姓的雜糧飯

跟大餐絲毫都沾不上邊,更上不得席面

並且,這樣的一餐飯熱量極低,不耐餓

對幹體力活的老百姓來說,只能安排在晚飯吃

晉東南地區,盛產五穀雜糧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南瓜、豆角、玉米、大豆,全乎著呢,啥都不缺

“米粸”,又少不了這些瓜瓜豆豆的雜糧

金黃的小米,細而筋道的麵條

再調上酸香酸香的酸菜

雖然食材並不起眼,卻是多少晉東南遊子日思夜想的家鄉味

“米粸”,做法極其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主要就是要有豆角和小米

其它那些個瓜瓜豆豆,多誰少誰都無所謂

只需一鍋水燒開,抓上一把小米煮進去

再把瓜瓜豆豆放進去一起煮

快熟的時候,把又細又薄的麵條煮進去一把

放上鹽,就好了

可以再用蔥蒜熗一下,不熗也別有一番風味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這樣一說,“米粸”的做法

其實特隨意的,有一種隨心所欲的感覺

所以,它是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產物

常常蝸居在農村老百姓的鍋頭灶尾

是人們湊合著不讓肚子捱餓的一種飯

每每我吃這種飯,或者想到這種飯

腦子裡首先出現的都是媽媽和米粸的那些事

媽媽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人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正是中國戰後重建,物質極度匱乏的時候

媽媽家裡有兄弟姐妹五個

她排行老二,上面還有個哥哥

身為家中長女,不僅家務活是媽媽的

照顧家中幼小,自然也落在媽媽肩上

所以,從媽媽6歲起

就承擔起一個大家庭的重擔,每天都是抱完弟弟抱妹妹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還要圍著大鍋灶,一邊燒火,一邊熬“米粸”

所以對她最小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小舅舅

有一種超越姐弟情誼的親情

媽媽說,她們小的時候,一個大雜院裡住著好多戶人家

到飯點了,大家都習慣端著碗坐在院子裡,邊吃邊聊

那是所有農家人一天最輕鬆,最自在的時候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誰出來的早了,就先坐在一邊

端著碗,邊吃邊吆喝大家,快點出來

他們打招呼的方式極具中國味道,先出來的人問後出來的:

“今天吃的什麼好飯?”

“水鹽米豆!”這是掛在嘴邊,即使不說都能漏出來的一句話

可見他們的飯,食材有多麼精簡


瓜瓜豆豆,過去是不起眼的“水鹽米豆”,如今卻是回不去的家鄉味

他們口中的“水鹽米豆”就是指“米粸”

這是特定年代賦予人們的美食

“米粸”最大的特點就是軟爛易消化

尤其適合老人小孩,以及體弱多病的人

“米粸”,是一代人的回憶,也是多少晉東南遊子回不去的家鄉的味道

我是“葉子最生活”,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分享我的生活,豐富您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