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近日,由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投资并参与制作的《美国工厂》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发人们热议。

该纪录片讲的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投资建厂,帮忙当地失业的产业工人再就业的故事。影片以此为背景,讲诉了中美方文化差异和矛盾,从摩擦到磨合,为这个人口只有6千多人的俄亥俄州代顿市提供了2千多人的就业岗位,给这座原本毫无朝气,退化的工业城市注入一丝活力和朝气。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乍一看,该纪录片好像是在为曹德旺和他的福耀集团作宣传,可实际上,曹德旺没有参与本片的制作,只是让他们拍他们想拍的电影,该纪录片的两位导演都是美国本土人士,参与讨论和交流的也只有奥巴马夫妇。

从美国当今的环境来看,先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把中国企业华为公司列为实体名单,导致华为不得不关闭美国的大部分工厂,从而导致大批工人失业,而后又对中国提出增加25%的出口关税。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奥巴马表示,希望通过《美国工厂》这样一部纪录片,能让人们走出自己的世界,去体验和理解别人的生活。

然而,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集团,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到今天,已经以7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还成功挺进国际汽车玻璃配套市场,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他已经不需要宣传,他需要做的,就是让外国意识到中国正在一个强大的国家身份,在世界国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而曹德旺与他的玻璃王国,也在一路走来不断壮大。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1

童年的艰辛

2009年5月,在摩纳哥大剧院,获得“安永全球企业大奖”的曹德旺站在台上有点紧张,在聚光灯和掌声的拥促下,他还来不及有任何思想准备。

“安永全球企业大奖”有着“企业界的奥斯卡奖”的荣耀,是由全球评委严格筛选出来,旨在奖励推动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企业家,而曹德旺,也是首位获得殊荣的华人企业家。

他定了定神,语带哽咽,用中文说道:

太出乎意料,可能我此刻的话语都难以表达我现在的心情,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代表福耀所有的成员,向来自全球的评委和企业家表示最衷心的谢意。这是全体福耀人的荣誉,也是全中国人的荣誉。

他也许还不知道,在往后的几年,他将为遥远的美国代顿市带动了多少就业机会。他也许也不知道,自己从小的经历,竟然也让他在小小的年纪里就看透世态炎凉和担当着民族使命感。从有到无,从福耀集团的壮大,到走出国门。

这一切,都跟他的经历分不开。

1946年曹德旺出生在上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欣喜。甚至在出生后都还没来得及取名字,一直被大家叫“小印度”,至于为什么要叫小印度,母亲告诉过他,在当时的上海租界,巡捕多为印度人,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小孩打扮成巡捕的模样,着巡捕装,对于这样的小孩,人们就叫他“小印度”,也就是小巡捕的意思。

直到9岁要读书时,家里的长辈才给他取名“德旺”,寓意为“聪明又有德,必然兴旺”

果然长辈取名字,都是有讲究。

曹德旺家中兄弟姐妹一共6人,在曹德旺出生后第二年,由于政权风雨飘摇,上海很多人都举家搬迁,有的去美国,有的去香港,有的去台湾,而曹德旺一家,则举家搬迁福建老家福清高山。

少年时的曹德旺由于家境贫穷,常常要忍受饥饿,经常一天只吃两餐,而两餐也只是一些汤汤水水,难顶饥饿,所以时常饿得难受。母亲看着眼里疼在心里,也只能把家里小孩叫出来集中在院中,坐着小板凳,围成一圈,吹口琴,唱歌,玩游戏。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孩子的饥饿。

可,这有何用?

生活的艰辛让母亲常常在半夜里独自流泪,父亲远在上海赚钱,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又不能保证每个月都能把钱寄回家,于是母亲常常教育他们:

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只吃两餐,让人知道了,会看不起我们。记住,出门要抬起头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志气,有骨气!穷不可怕,最怕就是没志气!

9岁才上学的曹德旺,14岁就被迫辍学,在街口卖过香丝,贩过水果,拉过班车,修过自行车,经过长年累月一日两餐食不果腹,也在歧视的白眼中艰难谋生,母亲深夜的泪水,和生活的艰辛,让他在早早就体会到人生间的冷暖炎凉,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也能体会到背着书包的同龄人不屑,他在意,但他不自卑。

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肩上有他们难以企及的重担,他坚信,勤劳的双手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如同母亲在他耳边不停地教育: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的努力跟拼搏。

为了谋生,他种过白木耳,当过水库工地炊事员,修理员,知青连农技员,还倒过果树苗。奋斗到30岁,一切可能生意都做过的曹德旺,成了谁也算计不过的“人精”。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皇天不负有心人

经过昼夜的奔忙,巨大的付出,终于在1975年的时候,为自己积累了5万元的“巨资”。

在第二年,他开始在家乡的异形玻璃厂当采购员,工作就是为这家乡镇企业推销人称“大陆货”的水表玻璃。

自此,曹德旺终于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2

福耀的发展

在高山异形玻璃厂当采购员的那几年,不仅让曹德旺走南闯北认识到了不同的人广结人脉,更是为他日后公司的发展埋下了助力的铺垫。

在几年的时间里,由于异形玻璃厂年年亏损,很快面临倒闭。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这家年年亏损的乡镇小厂,而这,就是福耀集团的前身。

承包后的乡镇小厂在曹德旺精心的经营规划和自己的努力下,出现了扭转局势,开始盈利。

水表玻璃厂在曹德旺的运作下风生水起,他的事业也在逐步发展,在当时看来,几十万身价的曹德旺已经是非常成功了。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在意的不仅仅是钱。直到一次外出出差的经历,让他迫切地感受到,公司要进行转型。

1984年,在南平出差的曹德旺被南平协作办邀请,派了辆汽车接送曹德旺上武夷山游玩。

曹德旺上了岸在景区旅游纪念品市场买了根拐杖,因为家中母亲的脚时不时浮肿,难以走路,故买了根拐杖回家。

临上车时,把拐杖当扁桃,挑着东西。在上车时,司机吴锋喊话了:“老曹,上车时小心点,车玻璃不要给我碰了,要是弄破了,你可赔不起”,曹德旺楞了一下,说“不会吧,不就是一块玻璃,我就是做玻璃的,还赔不起?”

司机接着说,真的很贵,一块要几千块钱呢。

在1984年,南方各地公路上跑着的很多车都是进口的,也有走私的。这些车,便宜的贵的都有,看是什么牌子,可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如果玻璃要是破了,换起来就很麻烦。

当时的汽车玻璃都是从日本进口,没有国产,而且换的过程也很麻烦,价格也昂贵,等玻璃从日本寄过来,通常需要很长很久。所以那个时候能看到,不管是汽车,轿车,大巴,只要玻璃破了,就用报纸或者胶纸贴起来,这样做美观方面先不说,却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看到这一点,曹德旺很气愤,这不是存心欺负人嘛,于是他跑到汽车修理店去转了转,发现的真相让他大吃一惊:马自达汽车,换一块前档玻璃,6000元,若急用,8000元。

受到刺激的曹德旺再也坐不住,于是回去公司开会,研讨,把市面上的情况以及汽车玻璃的发展前景讲给股东听,讲给镇市领导听。

于是在1985年,曹德旺把原先的水表玻璃对准了中国的汽车市场,转战为汽车维修玻璃。

转型后的汽车玻璃市场逐步打开,并在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位股东集资成立福耀玻璃公司,从芬兰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并在全国各地招聘搜罗人才。

至此,福耀公司的管理和制度,正在不断完善。

同年,福耀公司终于研制出汽车专用玻璃,成本不到200元,售价2000元,虽然看起来还是很暴利,但还是比市场上的日本货便宜很多。由于质量和价格的优势,再加上本土化生产,日本在中国市场上的玻璃正在慢慢销声匿迹。

在1989年福耀集团的盈利高达2000万元,以至于有人认为,当时的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钞票。

如果实现转型只是福耀公司发展的方向,那接下来转向国际市场的福耀,则是以一个国际化的标准,让福耀跻身国际舞台。

90年代初,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占比接近饱和下,曹德旺与他的福耀集团开始把触角往国外伸展。

转战国外的历程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期间发生了两件比较重要事,却让福耀集团这个名字,蜚声在外。

1996年,国际汽车玻璃企业法国圣戈班来福建寻投资,作为在当地一家名企业福耀首先被推荐接待,在接待会上,圣戈班并不看好福耀,于是提出了十几个财务会记相关的问题刁难曹德旺,在会上的曹德旺面不改色,因为对于这些问题,他心中早已熟透于心,于是从容专业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圣戈班很吃惊,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位这么懂玻璃的同行,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合资成立了万达汽车玻璃有限公司。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双方的经营理念不同产生分歧,最终不得不中止合作,这次合作只维持了短短3年。

对于福耀来说,这3年的合作也收获颇丰,在法国圣戈班的生产线上,从生产流程,设计思路,工艺路线,都让曹德旺和他的福耀集团领略了国际水准的管理模式和理财理念。这一切,对于福耀集团走向国际市场,是有着非常大的助力。

第二件事就是福耀集团对美国反倾销胜诉的案例。也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第一个反倾销胜诉的案例,福耀的胜利,不仅奠定了福耀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条约的尊严。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福耀集团的成长和发展,来自曹德旺的努力和对市场的精准把握。他带领的福耀集团,如今已经遍布全球各地,正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前进,改变。以中国玻璃供应商第一,全球汽车玻璃供应商第二的姿态,屹立在汽车玻璃制造业的顶峰。

3

中美文化差异

2008年,美国铁锈地带通用汽车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大量的蓝领产业工人失去,生活陷入困境,而这个本来只有6千多人的城镇,也在慢慢失去朝气。

2015年福耀集团曹德旺收购了这家废弃多年的代顿工厂,并在此开设福耀集团美国汽车浮法玻璃生产基地,承诺在当地招收两千名本地员工。

美国当地政府非常欢迎福耀玻璃的到来,因为这一企业无异于雪中送炭,更是解决了当地几千人的就业问题。

然而工厂试投产后,最大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渴望工作的美国工人完全跟不上中国制造业的真实节奏。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对于福耀集团来说,这些美国工人的劳动力不达标,有些也已经上了年纪。为了让他们开开眼界,福耀邀请美国的管理层到福建福耀总部去看看,在那里,美国人惊奇地发现,中国工人在流水线前永不停歇,听口号,服从管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想把这套模式带回去复制。

但是,有可能么?

中美文化的差异本来就不同。中国人的上一辈,都是穷苦过来的,对于教导子女,都是你要努力要拼搏,靠自己双手去摆脱贫穷,所以中国人干活勤快,有效率,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通常都是需要用自我牺牲的代价,来解决生存和安全需求。

中国人追求高效率,早已适应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然而美国呢?美国失业的蓝领曾经富足过,知道人该怎样活着,最终的诉求落在各种安全保护和尊重。

美国人不肯因工作而放弃自我,中国人因工作可后置自我。

于是难免发生冲突。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中国制造30多年来崛起的背后,是无数农民无数日夜的血汗付出,他们的需求很简单:赚钱养家,而这一份动力,他们愿意吃苦,就是为了多赚一点钱。美国蓝领则注重个人权利,个人意识也不是中国工人所能理解。

所幸的是,这场文化差异最终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双方弥合分歧,并因全球化收益。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正如曹德旺所讲的那样,我们最关键的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让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国的看法。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4

曹德旺的人生

回望曹德旺的一生,他幼小时期家境贫寒,却让他早早看透了世态炎凉和做人的志气。他改变命运的开始,不过是无数的付出和奔波。

他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心中向佛一心向善一有什么事情他都会去山上拜佛求签,只为了内心的一份清净。他遇事从来不慌,却总能在冷静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他热爱慈善事业,到如今,他已经为慈善捐了80多亿元,他帮助过无数人,心中有佛,知道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

他是睿智也有民族担当的民营企业家,他不过灯红酒绿的生活,也不喜欢活跃在镁光灯下的聚会,他这一生,没有送过一份礼,也没有收过一份礼或者金钱,他的精神财富,却是我们当代人值得学习的。

如同他在一档采访中说到,企业家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胸怀,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这就是企业家做的事。

《美国工厂》: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