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學得到突破性發展,是因為學者中出現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明代的心學從吳與弼發展到陳獻章的“江門之學”

與胡居仁的“餘干之學”的時候,崇尚心學的一派學者雖然在學術上的影響愈來愈大,但是他們都並不具備顯赫的政治身份,因此他們的學術思想在當時也就缺乏社會權威性。這與明初宋濂、劉基、方孝孺以至薛煊的情況頗有所不同。

明代心學得到突破性發展,是因為學者中出現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劉基畫像

那些人都是當時政治地位顯赫的人物。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學術地位與政治地位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也就是說,明代的心學若要得到較大的突破性的發展,需要在心學學者當中出現一些具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面對著這種學術發展的歷史需求,明中期兩個學術與政治的代表人物應運而生。他們便是“江門學派”的傳人湛若水與“王學”的創始人王守仁。

明代心學得到突破性發展,是因為學者中出現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湛若水畫像

湛若水與“江門學派”的發展

湛若水,初名露,字民澤,因避祖諱,改名雨,再改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年)舉於鄉,次年會試落第,此後便師從陳獻章,成為“江門之學”的傳人。他本無意於仕進,因從母命而入南京國子監讀書。十八年(1505年)考中進士。而此前陳獻章已於十三年年)去世,若水成為了獻章“江門之學”的代表人物。

明代心學得到突破性發展,是因為學者中出現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廣東增城

此時若水已年逾四十,又有其師傳之名,追隨的士子自然是不少的。乃至其因母喪歸鄉守制,尚多有士子前往求學,於是“卜西樵為講舍,士子來學者,先令習禮,然後聽講,興起者甚眾”《明儒學案》卷三七《甘泉學案一》)。

嘉靖初再入朝,屢上經筵講學疏,主張以“窮理講學”隆天下之治。次年進官翰林侍讀,遷南京國子監祭酒,作《心性圖說》以教士子。又升禮部侍郎,仿邱浚《大學衍義補》《格物通》,上於朝。歷官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嘉靖十九年(1540年)七十五歲時,以年老致仕。晚年致力於著述講學,直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逝世,年九十五歲。湛若水生時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會建立書院以此來祭奠陳獻章。他對其在學術上與陳獻章的師承十分看重。

明代心學得到突破性發展,是因為學者中出現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嘉靖畫像

湛若水心學的主旨被他的弟子總結為三點,即:立志、煎銷習心、體認天理。而他自己則更為強調“體認天理”,對於他所領悟的“隨處體認天理”,其師陳獻章是頗為讚揚的,並曾經在給他的書信中說道:“發來書甚好, 日用間隨處體認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處也。”

《白沙子全集》卷二《與湛民澤書》

湛若水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心學的定義,他說:“何謂心學? 萬事萬物莫非心也。”《甘泉先生文集》卷二O《泗州西學講章》)所謂萬事萬物莫非心,也就是說心便是一切,所以他強調說:“心也, 性也、天也,一體而無二者也。”《甘泉先生文集》卷二O《天泉書堂講章》)既然萬事萬物莫非心,關鍵也就在於如何為學或者修養自身了。因此就要有立志,有煎銷習心,有體認天理。

明代心學得到突破性發展,是因為學者中出現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陳獻章像

湛若水認為“體認天理”這四個字就是自己生平學術的主旨,“隨處體認天理”這是他後來又進一步強調的。有的學者認為:“湛若水的思想, 在陳獻章、王守仁之間,而無陳獻章、王守仁偏於心的本能的極端的見解。他注重於事,注重於用,注重於學,而思想在調和朱、陸一派。”《甘泉先生文集》)如果追尋到對於宋儒的繼承,他的思想實際上還是更多接近於陸九淵的心學,儘管他自己並未承認這一點。

對於朱、陸二家,他都有過非議之辭,然而對於周、程則表示了極度的尊崇。他自認為“隨處體認天理”與周、程的“無慾主一”,即以倫禮道德約束作為自己行為的唯一規範是一致的。

明代心學得到突破性發展,是因為學者中出現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王守仁畫像

這就是湛若水在“隨處體認天理”方法中的“敬”。而他在“隨處體認天理”方法中的“勿忘勿助”也正是二程的“明覺自然”。當然,事實上湛若水與周、程在自身修養的主張上也並非完全一致的,只是他自己更承認這種一致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