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学者中出现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明代的心学从吴与弼发展到陈献章的“江门之学”

与胡居仁的“余干之学”的时候,崇尚心学的一派学者虽然在学术上的影响愈来愈大,但是他们都并不具备显赫的政治身份,因此他们的学术思想在当时也就缺乏社会权威性。这与明初宋濂、刘基、方孝孺以至薛煊的情况颇有所不同。

明代心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学者中出现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刘基画像

那些人都是当时政治地位显赫的人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学术地位与政治地位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也就是说,明代的心学若要得到较大的突破性的发展,需要在心学学者当中出现一些具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面对着这种学术发展的历史需求,明中期两个学术与政治的代表人物应运而生。他们便是“江门学派”的传人湛若水与“王学”的创始人王守仁。

明代心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学者中出现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湛若水画像

湛若水与“江门学派”的发展

湛若水,初名露,字民泽,因避祖讳,改名雨,再改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年)举于乡,次年会试落第,此后便师从陈献章,成为“江门之学”的传人。他本无意于仕进,因从母命而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而此前陈献章已于十三年年)去世,若水成为了献章“江门之学”的代表人物。

明代心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学者中出现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广东增城

此时若水已年逾四十,又有其师传之名,追随的士子自然是不少的。乃至其因母丧归乡守制,尚多有士子前往求学,于是“卜西樵为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兴起者甚众”《明儒学案》卷三七《甘泉学案一》)。

嘉靖初再入朝,屡上经筵讲学疏,主张以“穷理讲学”隆天下之治。次年进官翰林侍读,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以教士子。又升礼部侍郎,仿邱浚《大学衍义补》《格物通》,上于朝。历官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嘉靖十九年(1540年)七十五岁时,以年老致仕。晚年致力于着述讲学,直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逝世,年九十五岁。湛若水生时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会建立书院以此来祭奠陈献章。他对其在学术上与陈献章的师承十分看重。

明代心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学者中出现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嘉靖画像

湛若水心学的主旨被他的弟子总结为三点,即: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而他自己则更为强调“体认天理”,对于他所领悟的“随处体认天理”,其师陈献章是颇为赞扬的,并曾经在给他的书信中说道:“发来书甚好, 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

《白沙子全集》卷二《与湛民泽书》

湛若水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心学的定义,他说:“何谓心学? 万事万物莫非心也。”《甘泉先生文集》卷二O《泗州西学讲章》)所谓万事万物莫非心,也就是说心便是一切,所以他强调说:“心也, 性也、天也,一体而无二者也。”《甘泉先生文集》卷二O《天泉书堂讲章》)既然万事万物莫非心,关键也就在于如何为学或者修养自身了。因此就要有立志,有煎销习心,有体认天理。

明代心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学者中出现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陈献章像

湛若水认为“体认天理”这四个字就是自己生平学术的主旨,“随处体认天理”这是他后来又进一步强调的。有的学者认为:“湛若水的思想, 在陈献章、王守仁之间,而无陈献章、王守仁偏于心的本能的极端的见解。他注重于事,注重于用,注重于学,而思想在调和朱、陆一派。”《甘泉先生文集》)如果追寻到对于宋儒的继承,他的思想实际上还是更多接近于陆九渊的心学,尽管他自己并未承认这一点。

对于朱、陆二家,他都有过非议之辞,然而对于周、程则表示了极度的尊崇。他自认为“随处体认天理”与周、程的“无欲主一”,即以伦礼道德约束作为自己行为的唯一规范是一致的。

明代心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学者中出现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物

王守仁画像

这就是湛若水在“随处体认天理”方法中的“敬”。而他在“随处体认天理”方法中的“勿忘勿助”也正是二程的“明觉自然”。当然,事实上湛若水与周、程在自身修养的主张上也并非完全一致的,只是他自己更承认这种一致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