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李玫瑾: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

前幾牛爸與朋友相約去吃飯,在餐廳的時候無意看到了令人深思的一幕:

一位母親帶著兒子去吃飯,途中孩子想要玩手機而遭到母親阻止,結果小孩一氣之下與母親搶奪手機並抓傷他的母親,且絲毫無悔過之意,無奈的母親只能默默對其孩子進行說教,可是孩子依然毫無動容之意,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

不知道這一幕情景對於身為父母的你們是否對深有體會,曾幾何時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你與孩子的生活中,使你開始質疑是現在的孩子太頑劣難教,還是所教育的方式不對?其中是出現了什麼問題呢?如何教導孩子不應該一生氣就"亂髮洩"成為了父母的一門必經課程。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小孩往往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容易暴怒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如破口大罵、作弄他人、打架、甚至跟父母頂嘴、忤逆家長等等,不僅僅影響孩子健康的成長,更危及自己,及他人,嚴重的更變成社會的危害

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意識到其一生氣就發洩的危害呢?如何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情感呢?是否只能對孩子進行一系列說教,"循循善誘"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對於教育孩子並非一味說教是一個好辦法。其中面對孩子一生氣就"亂髮洩"的"壞毛病",應該讓其認識到"踢貓效應"更為有用,而非說教進行"循循善誘"。一般來講,說教對於孩子容易造成"左耳進右耳出"的消極效果,並不能達到其積極作用。那什麼是"踢貓效應"呢?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什麼是"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壞情緒的傳播的惡性循環。它像多米諾骨牌般波及開來,直至最終停下的一塊骨牌為"最終受害者"。

對於"踢貓效應"其實隱含的是有個小故事,一位父親在公司無緣無故受到了老闆的批評,這位父親回到家,看見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把孩子臭罵了一頓。無辜的孩子心裡窩火、憋屈,就向身邊正在打滾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貓咪逃到了街上,剛好有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為了避讓,卻把站在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一生氣就"亂髮洩",需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這比說教更有用,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它不僅僅對於孩子也是對於自身的要求。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踢貓效應"的危害

在"踢貓效應"下不僅會讓人產生言語上的攻擊更容易讓人產生行為上的攻擊。家庭暴力也是如此,在憤怒情緒下,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甚至行為攻擊,致使造成傷害,而這些傷害對自己及他人都是不可磨滅的。

"踢貓效應"通常發生在我們最熟悉的人身上,如父母,伴侶,朋友,同事等,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有些時候我們根本就毫無意識下將自己的情緒牽連到了身邊的人,致使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更甚的是會影響我們的前途。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如何通過"踢貓效應"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情感

1. 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是損人害己的情緒鏈,將危害可視化。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新聞事件,時事熱點做例子,為孩子闡述"踢貓效應",讓孩子明白清楚知道"踢貓效應"的危害,將危害可視化,以示警戒,促使孩子明白不能因自己的情緒對人進行言語上的攻擊甚至對人進行行為上的攻擊,使他人受到傷害,甚至到達無法挽回的地步,不能一生氣就"亂髮洩",要"克己"。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2.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切勿有"踢貓效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樣",無論好壞,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裡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推己及人",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切勿"踢貓效應",使孩子"有樣學樣",這樣可以多少避免孩子在自己身上養成壞毛病一生氣就"亂髮洩"。只要父母帶好頭,孩子也不會過分走偏。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3. 通過"踢貓效應"教育孩子換位思考,促使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踢貓效應"的產生是人本身無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而導致的,那麼要怎麼有效的管理情緒呢?換位思考是關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通過"踢貓效應"教育孩子換位思考,促使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能一生氣就"亂髮洩。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通過了解"踢貓效應",使孩子認識到一生氣就"亂髮洩"的危害及錯誤性,這遠不遠比說教更有用。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牛牛小時候就看了不少的繪本,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是《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不妨嘗試“踢貓效應”,比你管教更有效

3-6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若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壞習慣一但定型可就很難再改。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

所以做家長的點擊下方圖片,從現在開始改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