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之玉蟬特徵

玉蟬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在商代至明清大量出現。商代玉蟬用於日常佩戴,形制古樸,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紋飾簡單。西周、春秋時期玉蟬發現較少。戰國、漢代玉蟬的製作及造型有了很大發展。

漢代玉蟬有以下幾個重要特徵:一、刀法雖然簡單,但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因此有“漢八刀”之稱。蟬形比戰國時期薄而大,重視選材,玉料大量使用,玉色以白為上。二、表面琢磨得平整潔淨,線條挺秀,尖端見鋒,鋒芒銳利,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尾部的尖鋒有扎手的感覺。宋代、明代玉蟬翼端稍稍呈圓形,尖鋒沒有扎手的感覺。三、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的雖呈弧形線,但都是兩線交鋒而成。四、一般說玉蟬呈平頭形的,以西漢早中期為多;圓頭形的以西漢中晚期為多。西漢中晚期玉蟬眼珠多跳出輪廓外。五、尾部的橫線是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皮紋,一般以4——7條為多見,但是最多的有12道。六、有的玉蟬頸下呈“)”狀,光整平坦,不起波狀。七、拋光技術非常先進,兩翼打磨光整、平滑,像玻璃一樣閃閃發光。

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於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為逼真。東晉以後幾乎見不到玉蟬了。宋代仿古風氣盛行,玉蟬當然也不例外。宋代以後的蟬多作為佩飾,玉蟬形象有形無神,線條弱不見鋒,軟而呆滯,蟬形短且寬,拋光不佳。

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製作。紋飾線條雕刻又粗又深,雙翅雕得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僅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透明的一般;蟬腿部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清代玉蟬刻畫特別精緻,眼睛細長,翅有脈紋,足爪屈曲,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清朝乾隆時玉蟬製作用料特別嚴格,多用籽料製作,雕琢工藝極為講究,精雕細琢,一絲不苟,蟬身有回紋、勾雲紋裝飾。清晚期玉蟬線條常有崩斷現象,刀法軟弱無力,陰刻線細而深,常用岫巖玉燒成紅色或黑色仿古蟬。

收藏之玉蟬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