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当下,中小学老师做课题成为一个热门行为。有的老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的老师为了评职称、应对绩效考核,纷纷开展课题研究。

中小学老师教学任务繁重,课题研究费时费力。针对这一热门行为,不少人提出质疑:中小学老师做课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所有老师都适合开展课题研究?怎么做课题?

本文将从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目的,哪些老师适合做课题,以及做课题的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中小学老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一、中小学教师为什么做课题?

从长远看,中小学教师做课题,能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教育、教学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由于管理不当,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功利性目的的导向下,中小学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出现了种种乱象:

  • 乱象1:做课题为了职称和绩效,背离探究问题的初衷

引导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可是,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的重要砝码。有的学校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学校则是硬性规定老师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这就使得课题研究背离探究问题的初衷,成了考核的标尺。

  • 乱象2:10年毕业班教学工作,不如课题1个

课题研究费时费力,并非所有的老师都适合搞科研,都会写论文。结果是在各类评比中好好教学的老师反而比不上会写论文的老师。难道这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忙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做课题的老师就不优秀吗?

  • 乱象3:科研能力低、功利性太强,做课题沦为形式

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足,被赶鸭子上架,只能东拼西凑,实在不行就出钱买。有的老师沽名钓誉,课题立项后只想拿到最后的结题证书。以至于他们轻视过程,重视结果,甚至是眼里只剩下做课题,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学成绩什么的都无所谓了。

上述种种乱象,与课题研究的目的背道而驰。老师很难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也不能取得有效的研成果,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教学。

校园里需要的是安静的书桌,而不是各种考核、指标、沽名钓誉带来的浮躁之风。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所以,开始做课题之前,老师们不妨问问自己的“初心”:

我对课题研究是否真的有兴趣?

我为什么做课题?

是为了职称评审?

还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荣誉?

是为了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还是为了提升自我?

其实,课题和职称评审挂钩也是以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们不断提升教学素养。

我并不反对把课题列为职称评审的指标之一,恰恰相反,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我自己为例,2015年我申报市级课题,就是因为当时我的教龄达到职称晋级的条件,心想有课题可以在职称评审中获得加分。

然而,并没有。学校还参考教学成绩、工作成效等各项指标,我的职称申报失败了。

不过,在申报课题的过程中,我却收获了很多

选题的过程找到了教学研究的兴趣点;

不断修改申请书,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积累不少知识。

最终,申请的市级课题获准立项。

在后续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为搜集案例而更加专注于教学,

为了促进课题研究顺利完成,

自己也在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科研、写作、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做课题是除了讲授公开课之外,促进自己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我做课题的初衷的确是为了评职称,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因为抱着那么一点让自己学习进步的初心。所以,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达到了成长进步的目标。

可见,课题研究抱着一点功利性的目的无伤大雅。老师们如果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把促进自己发展作为后盾,体会课题研究的乐趣,怀抱这样的目的来做课题,那么,课题研究的艰辛也会变得别有滋味。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二、哪些老师适合做课题?

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做课题呢?并非如此。

中小学老师是否具备做课题的条件,主要参考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指标。

从这三个指标来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老师:


  • 第一类: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这类老师至少工作10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成绩优秀,教学能力很强,教学工作游刃有余。家中子女长大成人,无需花费太多时间照顾家庭,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之外开展课题研究。

这类老教师建议做课题。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另一种是,把自己几十年探索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让更多的老师学习和借鉴。

第二种课题研究特别适合老教师,做课题的过程就是提炼、升华已有教学经验的过程,是对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系统化的过程。

我们学校有一个老教师,做事雷厉风行,讲课独具风格,深受学生喜欢。她主持编写的教辅书摞起来比自己还高,带出来的年轻教师个个青出于蓝,教学成绩突出,频频斩获课赛一、二等奖。

不少老师很喜欢她的教学方法,劝她:申请名师工作室,多带几个徒弟,传授教学经验。或者,写论文、做课题,把自己的经验方法介绍给更多的老师。

但是被她以工作太忙拒绝了。

结果,去年的副高职称评审,学校把名额给了另一个教学成绩没那么突出却完成8个课题的老师。

这位老师才猛然惊醒:自己可以早一点做课题把多年的教学成果系统化,于己、于人都有益。

事实上,许多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就是通过做课题把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不断推广,成为名师的。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教学素养,推广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成为远近闻名的教师。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 第二类: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

这类教师工作5、6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的上升期,想要提高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加上职称晋级的压力,他们特别的上进好学,主动性很强。而且,因为年轻,他们有着充足的精力和较多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当然,另一类中青年教师因为经验的积累足以应付教学、考试等日常工作,但缺乏目标,他们往往容易陷入职业倦怠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多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所以,中青年教师不管是出于积极进取的阶段,还是职业倦怠期,都建议他们做课题。

近几年,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也趋向年轻化,以青海西宁为例,课题研究主持人平均年龄在不断减小,青年教师比重在增加。如下表: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西宁地区2015年——2017年市级教科研课题主持人趋向年轻化

中青年教师关注学科热点,注重学科关联和外延,教育视角和观点较为先进,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他们的成长为教科研队伍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的问题时是,引导中青年年教师做课题,要给与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避免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走弯路。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 第三类:刚入职的年轻教师

这类老师工作时间低于5年,有的没有完整带过一届学生,教学能力和水平处于积累经验的阶段。同时,也几乎没有课题研究的经验。

年轻教师一般不建议做课题。

课题研究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年轻在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把本该用来提升教学能力的时间用以开展课题研究,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年轻教师如果对课题研究有兴趣,加入其他老师主持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先跟着老教师学习,积累经验。

当然,这里只是针对课题研究这一问题,把中小学老师做个粗略分类,并非严格的划分标准。

老师们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开展课题研究,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突出?课题研究的能力是否够格?时间和精力是否有充足?

做好这三个方面的自我评估,再决定是否要申报课题。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三、给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3点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造就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如可促使中小学老师顺利开展课题研究?

  • 从教育行政部门看,教科研机构要加强指导。

有关部门构建合理的教科研体系,增加财政投入,组织有效的培训,完善课题评审和检查制度,加强对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指导。

  • 从学校看,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

一方面,不能仅以论文、课题数量来考核评价教师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喜欢搞科研、写论文的老师,要通过讲座、培训等加强引导,鼓励、引导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 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完成,老师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课题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高校不同。高校课题研究注重理论创新,研究目的是形成学术成果,建立学术流派。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注重实践运用,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使其理论化、系统化,并将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可见,老师们边教学,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这是中小学老师做课题较好的方法。

建议中小学老师从日常教学中选题,留心那些小而实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取一个小切口,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说的:“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

比如,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批改作业效率低,于是申报课题研究如何高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老师常年带毕业班,做课题探究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切口小、周期短、好操作、有实效”的课题进行研究,能有效促使老师们在各自领域取得总结性或开创新的成就,又能保证课题顺利完成,还能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2)提升科研能力

老师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书籍、论文,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等方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体来说,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增强问题意识,提高选题的洞察力。

学会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比如: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已有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支撑点,从棘手的问题中寻找突破点。然后,明确哪些问题值得研究,以此提高选题的洞察力。

2.撰写申请书,提高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填写课题申请书的过程,就是理清研究思路的过程。填写申请书是为了让评审老师明白你做这个课题的价值,以及你准备怎么完成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是什么,以便评审老师决定是否通过立项申请。

这就需要老师们对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达成目标的过程、方法有着清晰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能够用学科语言准确地进行表述。写出一份好的课题申请书,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此外,课题研究不是材料搜集整理,老师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要关注成果化的东西,比如结题报告、论文、获奖课例等。

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们了解课题研究的流程和规范,不断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做课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目的、自我评估、路径三方面解析,助力完成

(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因为中小学老师做课题难成立课题组,几乎没有研究经费的支持,甚至会因为教学工作的调整使得研究对象无法固定。

大多数老师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完成课题研究。

所以,老师们在做课题时,要处理好课题研究和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克服课题研究过程中带来的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在不断提升对时间、精力、情绪等各方面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保障课题研究的完成。

总之,建议中小学老师们抱着探究问题、提升自我的目的申报课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条件下,从教学实际出发,提高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开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岑礼霞:《我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与对策》

娄小明:《中小学教育科研谨防九种错误的价值观》

吴维煊:《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误区与对策》

作者简介:我是青隅老师,省重点中学工作10年,6届毕业班教学。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主持市级、区级课题。如果你有关于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疑问,敬请关注并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