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花都開好了


故宮,花都開好了

春天來了。熬過漫長又灰禿禿的冬天,北京的春天來得迅疾又突然,呼啦一下滿樹的花都開了,熱烈得扎眼,有一句北京老話叫,「春脖子短」,冰心給友人寫信時都說,「我要儘量地吞嚥北平的春天」。

在北京找春天,故宮幾乎是必選項,一進宮門往東走,沒一會兒就能見到一片花海,海棠成林,一團團,一簇簇,風吹過來,天上地下都是粉的。

劉順兒妞是一位獨立攝影師,愛好拍攝風景和人像,她可能是最會逛故宮的女孩了,一年能用掉3張故宮年卡,每張年卡可「進宮」10次,和她一起過故宮安檢時,顯示屏上會出現一行紅色小字——「內含一位高頻人員」。她用相機記錄故宮的四時——春花、夏雨、秋葉、冬雪,還有故宮的貓。

去年春天,我曾和劉順兒妞逛過一次故宮,她很瞭解故宮的一花一木,這裡的植物都好像她的老朋友一樣,遇見了隨口就能介紹幾句,御花園初春的一處枯藤,等到五六月份就會開滿橙色的凌霄花;壽康宮的梨樹,葉子到了秋天會變紅,變橙,不比金黃的銀杏葉差;慈寧花園那幾棵丁香,花瓣總是很固執,花期過了,花瓣就算變得很黃,很乾癟,但是還是牢牢抱在樹上。

她也熟悉宮裡的貓,是最早系統拍攝宮貓主題的攝影師,純白的那隻貓名叫「嘚嘚」,喜歡鑽小路的那隻叫做「饅頭」,景仁宮的貓叫「鰲拜」,還有最親人的「小崽兒」,甚至那隻名叫「七喜」的貓什麼時候懷孕了她都知道——逛過那次故宮,我感覺自己之前逛的是一個假故宮。

這個春天,因為特殊的原因,故宮已經閉館70多天了,4月5日,600歲的故宮還聯合一些媒體開啟了「雲賞春」的直播活動,但真正屬於故宮的春色,只在直播中一閃而過——沒辦法親自進宮「吞嚥」紫禁城的春天,讓我們跟著劉順兒妞去逛逛故宮,收藏好這份記憶,等下一個春天。

文|羅芊

圖|劉順兒妞

花開花落

我第一次去故宮是2008年夏天,走在中軸線上,也看不到什麼樹,關於「故宮中軸線上不種樹」有個說法是怕有人刺殺皇上,後來看到了一些樹,都是綠色的,也看不出什麼特點,總之,那一次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故宮並不好看。

後來,再次關注故宮是2016年春天。我在故宮的官博上看到了一張圖,是御花園翠玉亭前的一棵杏樹,開了一樹的花,特別美,頭一天晚上我看到了這張圖,第二天就去故宮了,但花已經謝了。那時我已經做了攝影師,每隔兩年會制定一個拍攝計劃,雖然沒見到那樹杏花,但它讓我有了開始拍故宮的想法。

故宮,花都開好了

2016年春天的故宮圖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從2017年開始,拍好故宮成了我的拍攝計劃,很多人拍故宮,都是拍它的大氣磅礴,但我希望可以用女性的視角來拍攝故宮,更多地去關注一些細節之美。

我還惦記著御花園的那樹杏花,那年春天又去拍了,結果遇到裝修,沒拍成,直到2018年的春天,我才第一次拍到了那樹杏花。在故宮的公共開放區域內,一共有四棵杏樹,御花園的這一棵長得最好看,是故宮的網紅樹,因為它的背後就是一面紅牆,旁邊還有一個亭子,花期到了的時候,真的非常美。

故宮,花都開好了

劉順兒妞拍的杏花

這也是故宮很神奇的一點,這兒有很多開花的樹,平時沒有什麼特點,也沒人停留,但一到花期,一夜之間花就全都盛開了,你才知道,原來夏天那麼不起眼的一棵樹,春天時原來是這個樣子。

杏花很美,但非常脆弱,花期很短,我拍到它的那一年,它只開了4天,而且開的狀態也不如我最初看到的那張照片,我們來的時候它還在輸液,是真的輸液,就是樹幹上掛了個吊瓶在輸營養液。圍著它拍照的人很多,但能認得這是杏花的人並不多,我蹲在那裡拍照的時候還在跟旁邊的人解釋,這不是櫻花,不是桃花,不是梅花,這是杏花。

除了這棵網紅樹,靜憩齋的那棵杏樹也很美,花期時滿樹繁花,只是關注到它的人並不多,主要是因為這棵樹沒有紅牆映襯,但這棵樹的花開得非常高,如果趕上晴天,抬起頭,你會看到一朵朵杏花完全盛開在藍天上,還有一旁的金黃色琉璃瓦——白花藍天金黃色的瓦片,非常大氣,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故宮,花都開好了

靜憩齋的杏樹

還有一顆杏樹很隱蔽,是在快到壽康宮小角落,花期時在那兒停留的人大多都是路過時無意中發現它,它比較妙的地方是有一扇門,拍人像的話,可以製造出一種畫框的感覺,很有意思。

壽康宮在故宮的西邊,除了這一樹杏花,還有全故宮最美的梨花,有兩樹,我第一次拍到它們也是在2018年的春天,在深宮中看到一樹一樹碎玉般的花開,非常驚豔,真的感受到了什麼是「梨花勝雪」。之所以說壽康宮的梨花全故宮最美,是因為它的樹形很規整,非常秀氣,開花時整棵樹看上去非常大,盤根錯節,樹的全景再搭配著背後的建築,非常壯闊。

故宮,花都開好了

壽康宮梨花

春天的花大多都很脆弱,梨花也一樣。去年春天,我又去了壽康宮拍這兩樹梨花,三天前去拍的時候還是滿樹白花,三天後就有點禿了——故宮的春天就是這樣,很美很驚豔,但也很短暫,很多花一夜之間全開了,很多花一夜之間又全謝了。

這兩棵梨樹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只是春天的花,也是它們讓我知道了秋天時梨樹的葉子會變成橙色、紅色,我也因此有了一個想法,想去拍一棵樹的春夏秋冬——每個季節,我都會來看望它們,把它們每個季節的樣子拍下來,就跟看老朋友似的。

除了壽康宮的梨樹,我想記錄下四季的還有御花園的那棵杏樹。去年春天,我也去看了它,但它可能真的得病了,沒開幾朵花,枝變少了,葉子也變少了,我拍了張照發上微博,感嘆它「一年不如一年」,有人在下面評論,「它讓我想起了我額前的頭髮。」

但這棵杏樹依然是故宮中我最喜歡的一棵樹,畢竟是它讓我改變了對故宮的看法,發現故宮原來還有這麼漂亮的花和樹,產生了繼續探索的想法——這是我拍攝故宮的初心。

故宮,花都開好了

御花園杏樹的春夏秋冬

折枝與倒影

故宮的春天短暫,去賞花的人也多,如果想要避開人流,最重要的就是——遠離中軸線。

我自己的一個常規路線是,從東華門進,這樣可以避開從天安門城樓進來時漫長的排隊,進門後往東,第一站到文華殿,如果天氣暖的早,4月初時,你會在這裡看到故宮中最美的海棠。

對我來說,文華殿是故宮最少女心的一個角落,那裡的兩排海棠樹,形成了一條甬道,海棠是粉色調的,開花的時候,文華殿前全是粉的,你可以看到一整條繁花盛開的甬道,有風的時候,花瓣飄落,還能拍粉色的花瓣雨。

故宮,花都開好了

故宮,花都開好了

文華殿的春與冬

除了文華殿,頤和軒也能見到海棠。比起文華殿,它小一些,但有一些迴廊,和海棠呼應起來甚至有一點點江南的感覺,景色非常精緻。

蹲了一些花期,我發現故宮的花有些是分大小年的。比如說最靠近文華殿的那兩棵海棠,前年開得特別好的那一棵,去年花苞只有少得可憐的兩三個,通體綠葉。相反,前年綠乎乎幾乎沒花苞的那棵,去年倒是出乎意料地開得特別好。很奇妙吧,原來花朵小小的身體也需要積累能量,等到能量條滿格才迎來一次盛放。

離開文華殿向北,過了珍寶館就到了御花園——這也是故宮花事最持久的地方,3月看杏花,4月看紫玉蘭,5月是芍藥和牡丹,還有一種紫紅色的楸樹花,呈紫紅色,有「紫氣東來」的寓意,到了6月,石頭上不起眼的枯藤會開滿紅橙色的凌霄花,浮碧亭前的紫藤也開了……夏去秋來,八月,花事漸少,好在還有紫薇,它花期久,可以一直開到十月。

無論什麼時候去故宮賞花,御花園永遠都是人最多的地方,如何在一堆遊客中拍到一張好看的花,我可以分享一個小技巧——把花與建築結合起來,只拍局部,局部是更精緻的。

故宮,花都開好了

頤和軒的海棠

建築是規整的,特別是古建築,還有點莊嚴肅穆,而花是非常靈動的,花的靈動也可以讓原本規整的建築更有生命力。因此,在故宮拍花,最好以建築做為背景,讓花一側伸出來——這其實也是從國畫當中借鑑了一點手法,你看到國畫中蘭花梅花的畫法,花枝都是從一側伸出來的,這是「折枝」,同樣的方法運用到拍攝照片當中也是非常好看的,特別有畫意。

御花園不僅有花,還有一汪池水。每年到了暮春時節,杏花謝了,便會綴滿一池落花。紅色的錦鯉在落花間穿遊,尾巴擺動會勾起漣漪,花瓣也會隨著水波一圈圈漾開,看上去非常美。盛夏時,蓄滿水的水池還會開滿睡蓮——這就是故宮的精緻所在,看似尋常,但越瞭解,越會發現,美真的都在一些細節之處。

故宮,花都開好了

御花園裡的錦鯉

水也是構成故宮畫意的重要元素,除了建築內部自帶的水系,雨水也是點睛之筆——很多人會覺得雨天去故宮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實際上,雨天的故宮往往會給你帶來驚喜。

花期時趕上下雨,杏花梨花海棠這些脆弱的花都會凋謝,但也有人專門趕下雨天去拍梨花落雨,去拍文華殿前落滿一地海棠的畫面。夏天去逛故宮時趕上雷雨,看似很麻煩,但雨後的故宮真的很漂亮。

有一次,一個外地朋友過來,只待一天,沒辦法,儘管下雨,我還是決定帶他去故宮。那天下的是陣雨,非常大,地上有很多積水,我們找了個地方躲雨,腳底下正好是大理石的路面,迅速積了水之後,我發現路面上竟然是有倒影的。

反正躲雨也很無聊,我就開始拍,結果拍出來效果非常好,然後我就索性按照自己的常規路線又走了一遍——從御花園往東到東六宮,然後穿過中軸線,走太和門,到達中軸線的西邊,去壽康宮和慈寧花園,閉館前半個小時,遊人漸漸散去,再回到故宮中軸線。一路上,雨大的時候,我們就在一旁躲著,等雨小的時候馬上衝出去拍,雨變大了再回來繼續躲。

往常,快閉館時回到中軸線,夕陽會像糖霜一樣灑在內金水河上,很適合悠閒地散步。但那天,我火速地沿著中軸線跑了一圈,拍出了一些雨中倒影的空空的大場景。

後來我把這組照片發到了微博上,閱讀量有1400萬,當時很多留言讓我印象挺深的,有一位故宮的導遊留言說,他其實去過故宮很多次,下雨的時候也去過,但他說他從來沒有發現,雨中的故宮有這種倒影。

故宮,花都開好了

故宮,花都開好了

雨中的故宮

吸貓聖地

很多人去故宮會錯過珍寶館,因為它要單獨收門票,但我個人是很喜歡珍寶館的,那裡是一個比較悠閒的後花園的狀態,每次來這裡,會感覺進入了一個特別安靜的世界。

春天時去珍寶館,你也會看到海棠,但我最喜歡珍寶館的一點是,可以在那裡看到小貓。我第一次在故宮拍到貓就是在珍寶館,那是一隻名叫「饅頭」的小貓,當時是在一條特別小的小路里,我隨手一拍,後來整理照片時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創作元素,感覺很特別,就把貓單獨作為關於故宮的一個拍攝主題來拍。

故宮,花都開好了

饅頭

從2017年8月開始,我每個月都會去故宮2-3次,走的都是貓可能會出現的路線,運氣好的時候,最多一次遇到過五隻貓,運氣不好的時候,去了六七次一隻貓都沒有遇到。

因為我自己也養貓,就根據貓的生活習性總結了一些小技巧,比如早起容易遇到貓,我家貓就是早上八九點的時候特別活泛,中午和下午都在睡覺,想要遇到貓的話,在一個暖和的日子,上午去故宮,假如陽光剛剛好,貓會出來曬太陽。

還有一個尋貓的好辦法是,只要你在宮裡遇到了木質提示牌,上面寫著「請勿逗弄、投餵宮貓,宮貓非家貓,接觸需謹慎」,這往往就意味著——附近有貓。

去的次數多了,我對這裡的貓也熟悉了起來。

我最喜歡的一隻貓叫「小崽兒」,是故宮裡最親人的一隻貓。據保安小哥哥介紹,因為小崽兒是幼時被工作人員抱進宮的,所以一點也不怕人。它幾乎可以被稱作珍寶館的網紅了,也是去故宮的時候最容易遇到的一隻貓。2017年冬天的時候,小崽兒死了,因為年紀大了。

故宮,花都開好了

「小崽兒」

小崽兒還在的時候,我總能拍到一隻琉璃瓦上窩著的貓,它叫「二毛」,它不敢下來,因為害怕小崽兒欺負它,小崽兒去世後,我就再也沒有在琉璃瓦上見過二毛,後來,我在網友分享的照片裡看到它了,它下來了,因為小崽兒不在了,沒人欺負它了。

故宮,花都開好了

「二毛」

「鰲拜」是一隻景仁宮的貓,像鰲中堂,坐在景仁宮的正殿門口的石臺上,看似威武,實際上非常喜歡撒嬌求食物。有一次跟景仁宮的工作人員聊天,才知道「鰲拜」的真名原來叫「三隨子」,「三隨子」的名字源於它的爸爸「二隨子」,傳說中,那是一隻橫行故宮,所向披靡的貓,而「二隨子」之所以叫「二隨子」,是因為它的主人是一位故宮退休工作人員,名叫「大隨子」。

故宮,花都開好了

「鰲拜」

去年我去故宮時,還遇到了「饅頭」,時隔兩年,看到它依然在宮中自在愜意,我也很欣慰了。

這兩年,在故宮遇到貓的難度越來越大,2018年,我一共去了30多次故宮,真正看到貓的只有11次,我想,可能是因為故宮這兩年宣傳得比較好,遊客越來越多,人多了貓就會害怕。

記得有一年,我特意留到故宮最後快閉館的時候,突然在廣場上到處都聽到喵喵喵的叫聲,好多小貓從角角落落裡鑽出來,那時候能感覺到,故宮是這些貓一直生活的地方,白天遊客多的時候,貓不願意現身,快閉館了,遊客走了,他們就開始出現了。

故宮是很適合給貓拍照的地方,你把貓和宮牆、建築、琉璃瓦、紅牆、雕樑畫棟、飛簷斗拱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會有一種反差萌。我記得第一次在微博上分享了故宮貓的照片時,有上萬人轉發,他們管宮貓叫做「御前一品帶爪侍衛」,很多人都說,以前覺得故宮是一個嚴肅的地方,一個皇家聖地,現在忽然成了一個吸貓聖地。

故宮,花都開好了

在屋頂上的「二毛」

單霽翔院長曾經說過,故宮有很多動物,鳥的話烏鴉最多,貓的話野貓最多。據故宮的工作人員介紹,故宮一共有181只貓,且每隻都登記在冊,有自己的名字,其中很多甚至可能是御貓的後代。故宮貓最大的特點是每一隻都特別肥,因為工作人員老餵它們,畢竟木結構建築最害怕的就是鼠患,自從有了這些宮貓加持,故宮的老鼠也無影無蹤了。

在故宮,你能感覺到工作人員確實很疼愛這些貓。我見過一次他們給貓喂水,因為是冬天,他們怕喂貓的水會結冰,特意帶著暖瓶去倒熱水給它們,倒完之後還會吹一吹讓水涼一點,再招呼小貓來喝。之前看一個人評論,說他去故宮玩,回來的時候看到一隻橘貓正俯身要去撲一隻小鳥,結果保安小哥趕過來一把按住它,一邊按一邊說:「不是剛剛才餵你吃飽的嗎?咱不殺生啊不殺生。」

有一次跟安保小哥聊天,他們也說貓咪的貓糧、妙鮮包還有吃的魚什麼的,都是他們從自己的工資裡自發性的拿出一部分,來買給這些小貓。還有一次,很多遊客過來,小哥可能怕貓受到傷害,趕緊把貓抱到自己的屋裡,就一把抱起來抱走了,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我覺得這些都是故宮很可愛的地方,有可愛的風景,可愛的小動物,還有可愛的人。

故宮,花都開好了

雪與光影

和其他季節相比,冬天的故宮會顯得沒那麼好玩,花也謝了,樹也枯了,走在故宮裡,感覺四面的風都湧過來,真的特別冷,但只要下一場雪,故宮就會立刻熱鬧起來。

我覺得大家喜歡下雪之後的故宮,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影視劇的影響。影視劇當中出現的畫面,給大家印象特別深,包括「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這種話,可能現在已經被說爛了,但是也說明大家對故宮的雪有很多特殊情結。

計劃開始拍故宮之後,我也一直在等故宮的雪,但總是錯過,直到2017年的一場大雪,我正好在北京,那天中午開始下雪,我立刻買票下午就去了故宮,然後第二天早上一開門我又衝進去了,前一天的雪很大,但那時已經雪霽天晴了,天空有一點點淡淡的藍色,琉璃瓦是白的,地面也是白的,再加上一大早的故宮空無一人,我拍了很多大場景的雪景,特別好看。

故宮,花都開好了

故宮,花都開好了

空無一人的故宮

這幾年,再也沒有那種獨享故宮的「待遇」了,故宮越來越火,只要北京一下雪,8萬多張門票基本都要賣光,很多平時根本不去故宮的人,也會選擇在那一天跑過去看,因為真的特別美。

最近幾次下雪的時候去故宮,我主要還是去看細節,拍細節。一些雕樑畫棟、飛簷斗拱、小的雕花,小的窗欞,和雪搭配起來都會特別美,故宮暗色的紅牆、迴廊,和白色的雪花是絕配,就像那首詩寫的,「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

故宮,花都開好了

雪中的故宮

我非常喜歡電影《末代皇帝》,印象最深的就是慈禧快歸天時的那場戲,溥儀進宮見她,溥儀那時候很小,第一次見到慈禧,那個畫面給我一個很大的震撼,那個時候應該是黃昏,光線非常的混亂,感覺有霧氣在流動,只是看那個畫面,你就會有一種日落紫禁城、帝國末日的感覺,這也讓故宮的光影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後來拍故宮時,有時我也會邊拍邊聽歌,聽《末代皇帝》的電影插曲,趕上黃昏的時候,感覺非常特別。

故宮在冬天的光影是最美的。

北京的冬天日出晚,故宮8點半開門,如果那個時候去故宮,你可以看到太陽還在那種金色的光線當中,然後太陽一點點升起來,那種特漂亮的金色的光也一點點地升起來。下午日落也比較早,你也可以在故宮看到那種夕陽金色的光影,這都是在其他季節看不到的。

冬天太陽照射的角度也低,光從側面射過來,一些窗戶、屋簷的光影會映在牆上——在冬天的故宮,你經常可以看到那種陽光透過窗戶把一格一格窗格的光打在紅牆上。珍寶館裡建築密集,冬天時,一棟建築的影子會投射在另一棟建築上,光影的效果特別的好。

故宮,花都開好了

故宮建築的光影

拍攝故宮的同時,我也會去看一些關於故宮建築理論方面的資料,這也讓我進一步瞭解了故宮的精緻之美——故宮的光影之所以特別好看,也是因為當初設計時有考慮到光照的角度。故宮研究所的周乾老師說,北京地區的太陽高度角,夏季約需是76度,冬季約是27度,故宮修建的時候,就通過挑簷的做法,屋簷往外挑出一定的尺寸,使得建築外部的陽光照射達到某種特定的效果。在夏天早上溫度較低的時候,陽光可以直接照到建築的內部,而到了正午時分,陽光則只能照射到建築外面,保證屋內的涼爽。在冬天,隨著太陽的升起,建築內部逐漸接受到光照,正午時的陽光幾乎恰好攝入室內最側牆的位置,使得屋內暖意洋洋,而這也讓我們可以在冬天看到特別好看的光影。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因為忙於別的拍攝計劃,我去故宮的次數並不多,等到春天花期到來,又趕上故宮閉關,但這也給了我時間去整理之前拍過的照片。過去兩年,我已經拍完了「一棵樹的春夏秋冬」,我將拍好的四季照片排列在一起,御花園的杏樹、壽康宮的梨樹,看著時光一樹樹地流淌,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故宮的生命力。

這也讓我想起了拍故宮的第一個冬天,一個下雪天,我來故宮拍照,在神武門東邊東大房的牆角看到一棵樹的枯枝上落著雪很漂亮,我停下來拍那些「枯枝」,一位故宮的環衛阿姨過來跟我說,現在時間不對,等到春天,4月份,這棵樹會開很多花。第二年春天,我找到那棵樹,真的見到了滿樹的碧桃——原來冬天的雪落在樹上,真的變成了春天的花。

故宮,花都開好了

東大房的碧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