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下去的,就是你的命運。
凌晨,很多人都已經在做著美夢。
小夏卻還一直在不停地跑廁所,彷彿跟家裡的馬桶耗上了。
鏡子裡的小夏臉色越來越慘白,經過了持續的上吐下瀉,她已經快虛脫了。
“我拉肚子,身上沒勁,等你有空來我家送我去醫院吧。”小夏跟親戚打完了求助電話後,就癱在了臥室床上,儘管肚子一直隱隱作痛,她卻還在為麻煩別人而不好意思。
而等她的親戚第二天趕過來時,渾身發燙的小夏已經站不起來了。
進了急診室後,她的病情又加重了,相繼出現血壓降低、心率緩慢、意識模糊、反應遲鈍的症狀,最後直接昏迷了過去,不得不轉移到ICU(重症監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進行治療。
之後,小夏就再也沒有出來。
從開始拉肚子,到在ICU病房中去世,小夏僅僅熬過了12個小時。她怎麼會死得這麼突然?
難道……是有人下毒嗎?
大家好,又到了法醫秘史專欄的時間,感謝大家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閱讀本期文章。我們剛剛看到了小夏的死亡事件,毫無疑問,這件事的蹊蹺之處,在小夏的親屬和同事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很多人覺得,怎麼好好的一個人,突然因為拉肚子這麼常見的毛病,就這麼迅速地死了呢?一定是謀殺,肯定是有人投了毒!為了不讓小夏死得不明不白,小夏的家人報了警。
然而,警方經過走訪和勘查,並沒有發現謀殺的證據,這時,法醫屍檢的報告也出來了,小夏同學的死因,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繼發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什麼?細菌性食物中毒?這個死因能說明什麼呢?
在解開小夏的死亡之謎前,我想請大家和我一起,通過本篇文章瞭解一下什麼是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就是由於吃了細菌或者細菌毒素所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它主要分為胃腸型和神經型食物中毒。神經型食物中毒,一般和變質的肉類中含有的肉毒梭菌有關,由於今天篇幅所限,我們不對它展開介紹,而是主要介紹更為常見的胃腸型細菌性食物中毒。
通過前面的概念,我們已經知道,致病的罪魁禍首就是細菌,那麼都有哪些致病菌可以導致胃腸型細菌性食物中毒呢?
這一點就是這種疾病有別於其他細菌性疾病的地方了,其他細菌感染性疾病通常都是有特定的病原菌,並且只引起相應的疾病,比如:霍亂弧菌引起霍亂,鼠疫耶爾森菌引起鼠疫。
但是,可以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卻有很多種,比如:
革蘭陰性菌:
1.沙門菌屬:代表: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
2.副溶血性弧菌
3.大腸埃希菌
革蘭陽性菌:
1.葡萄球菌
2.蠟樣芽孢桿菌
而以上的這些細菌,可以說無處不在,它們廣泛地存在於人類的生活環境中,比如土壤、汙水,還有一些會存在於肉類,以及帶魚、梭子蟹等海產品中。
這也就讓細菌性食物中毒成為了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
但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險,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夏同學。
既然有這麼多種病原菌能感染人體,那它們引起食物中毒的過程是不是相當複雜?會不會很難理解?
其實不然,這些病原菌導致的食物中毒,機理是大體相似的,總結起來主要通過下面的幾種途徑:
一、分泌毒素擾亂腸道內平衡
上面我們提到的這些細菌,大多數是可以分泌毒素的,這些毒素進入腸道後,會刺激腸壁的上皮細胞,並激活腺苷酸環化酶,而這種酶能使三磷酸腺苷(ATP)環化成為環磷酸腺苷(cAMP),最後環磷酸腺苷會引起一系列的腸道反應,從而出現腸道症狀。
看完這段描述是不是覺得啥都沒明白?
沒關係,我們用白話總結一下:細菌分泌腸毒素,作用於腸壁細胞,然後引起細胞內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擾亂細胞信號的轉導,最終抑制了腸道細胞對水和鈉的重吸收,腸腔內的液體會因此增加,刺激腸蠕動,引發腹瀉。
所以,大家經常見到,腹瀉的排出物一般很稀,跟水一樣,這就是腸腔內液體增加後排洩的結果。
二、侵襲並損害腸道細胞
這些有害細菌除了會造成腸道內的水分聚集,還會造成腸道上皮細胞的損傷,有損傷就有死亡,而細胞死亡後就會脫落,在腸壁上形成了潰瘍,通過這些潰瘍,細菌分泌的毒素就可以進入血液了!
三、細菌內毒素進入人體內產生進一步損害
內毒素,基本都是菌體分解之後釋放的物質,很多革蘭陰性桿菌都是可以分泌內毒素的。
前面我們提到,這些細菌在侵襲腸壁的過程中,會形成潰瘍,導致細菌毒素入血,而內毒素就是其中的一種。
內毒素入血後,會造成血管內皮的損傷,引起機體高燒,刺激機體一些炎症因子的釋放等,而這一切就成了我們後文要提到的感染性休克發生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說了這麼多中毒機理,你可能還是不能直觀感受胃腸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病過程,下面我們再來通過臨床上的發病機制,總結一下胃腸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表現。
有過腹瀉、胃腸炎經歷的同學,一定對下面的知識點感到眼熟,來,一起總結下:
1.上吐下瀉
因為胃部被刺激,會造成噁心、嘔吐,腸道液體增多,會造成腹瀉,而有的腹瀉類型,可以成為某種細菌感染的特徵性表現,比如:鼠傷寒沙門菌引起的腹瀉,為水樣便,有特殊的腥臭味等。
2.腹痛
由於腸粘膜發生損傷,粘膜下的神經受到刺激,就會造成腹痛。
3.發熱
前面我們說了,內毒素入血會造成體溫的升高。
4.休克
這是胃腸型細菌性食物中毒最嚴重的併發症,也是患者最主要的死因,具體是如何引起的,我們下文會介紹。
瞭解到這兒,相信大家已經對胃腸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病機制和原理有了一定了解,下面我們還是回到開頭的故事,通過對小夏同學最後時光的回顧,加深一下印象吧!
通常貪吃的人,總是喜歡自己研究廚藝,雖然他們的廚藝可能並不見佳。小夏同學便是如此。
這天她購買了很多食材,魚、肉、家禽、蔬菜應有盡有。
經過一個下午的忙活,她終於做出了一桌豐盛的晚餐,然而,口味卻難以形容,吃下去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了。於是,小夏把菜放在了桌子上,決定再去研究一下食譜。
不知不覺,小夏同學已經忘記了自己之前做出的那頓大餐,當她再次注意到那桌飯菜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中午了。
此時,這桌食物雖然對小夏同學沒有了吸引力,但是潛藏在食物中的細菌卻一直在大快朵頤。它們因為小夏對食材的粗糙清理過程,以及不到位的加熱過程,沒有被徹底消滅掉。
但因為小夏僅憑肉眼看不到這些細菌,此時的她本著“自己做的再難吃也要含淚吃下去”的思想,開始勉強消滅這桌菜餚,她並不知道,這將是自己在世上的最後一餐。
飯後4個小時,飯菜中的細菌到達了小夏同學的腸道,它們開始分泌毒素損傷腸道的上皮細胞,並開始抑制腸道對水和鈉離子的吸收,漸漸地,小夏腸道內的水分越積越多。腸腔壓力增高,刺激到腸壁,造成腸道的蠕動增加,小夏開始產生腹痛、腹瀉,頻繁出入廁所。
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菌分泌的毒素進一步損傷了小夏的腸壁,造成了腸壁潰瘍,而這些潰瘍被腸道內容物刺激後,又開始疼痛並出血。
已經在廁所度過了幾個小時的小夏,剛打算在床上休息片刻,又感到了一陣陣的腹痛,再次跑進廁所,這次,小夏同學的糞便中出現了鮮血………
然而,心大的她秉承著拉肚子死不了人的想法,認為可能只是痔瘡發作了,沒有理會,上完廁所若無其事地回到了屋子,打算喝點熱水緩一緩。
這時她沒有想到,腸道的連鎖反應,除了會造成腹瀉、腹痛,也讓她的胃開始有了不適的症狀,小夏的一口水還沒有完全嚥下去,陣陣的噁心就湧了上來,於是她又衝向廁所,大口大口地嘔吐起來,等她再次回到房間,用手擦了一下額頭的冷汗,發現自己開始發燒了。
由於腹瀉和嘔吐造成的脫水,她的面色變得慘白,眼窩深陷,口唇乾燥。當她看到鏡子中的自己,終於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她給一位親屬撥打了電話,但只簡單地請求幫忙送自己就醫。
由於她沒有強調自己的病情嚴重,她的親屬也沒有足夠重視,當小夏被送入急診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早晨了。
此時,小夏體內細菌分泌的內毒素已經通過腸道缺損大量進入血液,毒素損傷了她體內的血管壁,血管內的液體開始向血管外、組織間滲出,周圍血管也開始擴張,迴心血量大大減少。而持續的腹瀉與嘔吐,造成她體內大量的體液丟失。
這一切使得小夏機體內的循環血量急劇下降,重要的器官缺乏血液灌注,於是繼發了休克。此外,小夏的嘔吐、腹瀉也造成了大量的電解質丟失,使得她體內同時還發生了嚴重的酸鹼平衡紊亂。
當小夏同學由於脫水、腦細胞損傷、昏迷而被送進ICU的時候,細菌的毒素還在進一步破壞著她的身體,它們引發了她機體內大量的炎症因子釋放,而這些物質的釋放,導致了小夏全身多個器官損傷,並且這些器官被損傷後,又阻礙了休克被糾正。
經過這一系列病情的惡性循環,小夏同學終於因為休克造成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離開了人世……
看完小夏同學的遭遇,是不是感覺出了一身冷汗?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種常見病,一般潛伏期從1小時到24小時不等,其發病程度和時間取決於食用被汙染食物的量以及中毒者自身的的體質等原因。很多時候,由於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狀比較輕微,往往被人們忽視。
希望通過今天的文章,能夠引起大家對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足夠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儘量避免食用隔夜的食物,並養成每次只製作當餐量飲食的習慣,不僅可以減少中招的機會,還能避免浪費食物。
此外,我們也應當更加註意飲食衛生,尤其不要食用變質的肉類等,未經完全加工的海鮮和河鮮也請不要隨意入口。而如果你在食用隔夜食物後,出現了腹瀉,一定重視起來,及時前往醫院就醫。
另外,如果大家在食用無法判斷是否為變質的肉類後,出現了呼吸困難以及吞嚥困難,眼瞼下垂等症狀,請儘快前往當地醫院的急診,查明是否為由肉毒梭菌引起的神經型食物中毒,以便及早治療。因為涉及神經系統的病變,往往比較危險,特別是出現呼吸肌麻痺造成呼吸困難的患者會因此窒息,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
最後,“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句話可不要再當玩笑說了,考慮到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還是要重視起自己的飲食健康啊!
今日互動:你曾有過吃完東西就拉肚子的經歷嗎?你最嚴重的一次拉肚子經歷是什麼樣的?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主稿:我在你左右;編輯:包包、魯魯修;質檢:笑言;排版:CC;題圖:魯魯修
參考文獻:
[1]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上)[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Michael T.Madigan.John M.Martinko.David P.Clarj.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M].Benjamin Cummings.2012
[4]周庭銀.趙虎.臨床微生物學 診斷與圖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閱讀更多 法醫秦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