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祖師爺

如果你喜歡歷史,細心地找歷史的細節來讀,會發現諸子百家中,管子空前絕後。管子一直被認為是法家先驅,在我看來,先秦百家都得認管子為祖師爺,而不僅僅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色情業的祖師爺以及財神爺。管仲的才華,在政治、軍事、經濟、哲學、法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以及道德倫理等各方面都有非常棒的表現。他的成就,有照進現實的治國平天下的實踐經驗,也有相關的理論總結。管仲能寫的內容很多,作者水平有限,不能全部寫出,今天拋磚引玉,從經濟這個現在全國人民最關心的角度,講幾個管仲的故事。

如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發展,但終究免不了競爭。在這樣的主旋律下,如何採用“和平”手段,達到削弱甚至拖垮敵手的目的,貿易戰就是這些“和平”手段中的上佳選擇。中美直接的貿易戰,牽動著多少我們這種吃瓜群眾。你在吃瓜座談會上,引出這麼幾個故事,不知道會是被人刮目相看呢,還是刮目相看呢?

齊桓公想吞併衡山國,但衡山利劍天下聞名,如果以武力直接攻打,肯定損失慘重。管仲又有主意了,他先出高價收購衡山國的兵器。十個月之後,燕國、秦國也來收購兵器。一時之間,衡山的兵器成為天下國家搶購的戰略物資。衡山兵器價格大漲,衡山百姓紛紛放棄農業轉行打鐵。 衡山為此賺了大錢,贏了聲譽。一年之後,齊國又派人到趙國購運糧食,趙國糧價本來每石十五錢,齊國就炒到五十錢收購,最後包括衡山在內的國家都運糧賣給齊國。就在各國歡呼賺大錢時,齊國突然封閉關卡,停止收購糧食和衡山的兵器。夏收之前,齊國終於漏出爪牙,開始攻打衡山。其時衡山的兵器幾乎賣光,糧食又運到齊國,根本無氣力、無兵器跟齊國對抗,最終只有投降。這就是著名的“衡山之謀”。

魯國是第一個在管仲的經濟戰下敗下陣來的大國。魯國生產一種細白的絹布,叫“魯縞”,“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說的就是這種絹布,管仲打起這種絹布的主意。他先是建議齊桓公和眾大臣帶頭穿用魯縞做的衣服,有國君做代言,很快風靡全國。接著他又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所有布料必須全部從魯國進口。如此一來,魯縞開始供不應求,價格上漲。魯國百姓見有利可圖,紛紛放棄農桑,加入織縞大軍。敵國已經上鉤,管仲再下猛藥。他頒佈命令,對販賣魯縞的魯國商人施以重獎:販縞一千匹,獎金三百金;一萬匹,三千金。頓時,魯國上下,掀起了織縞的狂潮,肥沃的田地幾乎全被撂荒。眼看時機成熟,管仲突然下令,停止進口魯縞。魯縞大量積壓,糧食極度短缺,價格飛漲,魯國人只能盯著堆積如山的魯縞餓肚皮。魯國恨得牙癢癢,也沒有辦法,只好向齊國購糧,管仲馬上哄抬糧價,魯國經濟雪上加霜。

沒過多久,管仲又把矛頭對準了楚國。楚國強大,是齊國稱霸的勁敵,也是中原諸國最大的威脅。對於要“尊王攘夷”的管仲,楚國也算半個蠻夷。管仲首先建議齊桓公養鹿,營建百里鹿苑,並從楚國大量高價收購,同時以低價出售糧食。這可把楚王樂壞了,前有衛國國君喜歡鶴而亡國,這小白(齊桓公)是要亡國的節奏呀,寡人一定得幫幫他!楚國的山林中有很多鹿,在齊國的炒作之下,鹿價飆升,楚人紛紛進山獵鹿,良田大量荒蕪也不擔心,反正有齊國的低價市場糧供應。等到楚國土地荒的差不多了,管仲忽然禁止糧食出口,同時禁止養鹿,楚國立刻糧食告急,糧價飆升,楚人無錢買糧。管仲又將糧食遇到南部楚國邊境低價販賣,楚人紛紛逃奔齊國。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帥齊、宋、陳、衛等八國聯軍陳兵楚境,楚國士兵無心戀戰,楚王只好在召陵與齊國媾和。這便是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齊國霸業達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管仲是貿易戰的鼻祖。

齊國使用類似的方法,吞併好幾個國家,屢試不爽。為什麼敵國不能吸取經驗教訓呢?齊國瞄準戰略物資,打仗跟玩似的春秋,令敵國放鬆警惕,利令智昏。

我國嚴厲保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堅持武器自主,是不是從中能找到答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