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會打仗?那是因為更擅長“貿易戰”

一千多年前的“貿易戰”

1/6、宋遼貿易戰

以宋遼關係為時代大背景的《天龍八部》,很容易給讀者一種兩國邊境上戰事不斷、千里無人煙的印象。事實上,自澶淵之盟後,遼國信守承諾,兩國保持了一百多年基本和平的狀態,直到雙雙被金國滅亡(所以必要的仗還是要打的),而邊境貿易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當然,宋遼貿易對兩國的意義大不相同。對於遼國而言,貿易事關國計民生,經濟利益是頭等大事,但政治上的意義一般,因為實在維持不了貿易,大不了再用打仗的方式去搶。

可對於大宋而言,宋遼貿易金額太小,經濟利益有限,以貿易關係維持和平才是關鍵。北方邊境貿易自古就有,但官方主導的以政治為目的的貿易,這是頭一回。

大家對宋朝的印象是“積貧積弱”,其實以大宋的國力,真想打,耗也把對方耗死了。可戰爭實在太燒錢了,漢武帝幾場戰爭就花掉了“文景之治”幾十年積累下的社會財富,疆域擴大的同時也使漢朝盛極而衰。宋代官員吸取教訓,又特別喜歡算賬,普遍覺得真刀真槍地幹還不如打“貿易戰”。

所以,宋遼貿易就出現了典型的“貿易戰”的特徵——宋既想以貿易來維持和平,又想通過貿易弱化遼國的實力,最好能使雙方的產業經濟一體化,永久地解決北方的威脅。

宋朝不會打仗?那是因為更擅長“貿易戰”

在敵對兩國之間發展貿易,再以“貿易戰”的方式去牽制同化對方,這完全是現代人的思路啊。所以宋遼的貿易戰又分為出口戰、資源戰、貨幣戰和文化戰,這四大戰場。

2/6、出口戰

貿易戰最核心的目標是追求貿易順差,特別是在金屬貨幣的年代,順差就是貨幣流入,而貨幣就是財富,所以,雙方都力求把自己的最有優勢產品賣給對方。

北宋出口到遼國的最大宗的商品就是茶葉,茶葉不是什麼重要的戰略物資,利潤豐厚,大宋更是主動加大輸出力度。

事實上,胡人並非天生喝茶,而是南方漢人有意培養的結果。因為遊牧民族吃肉為主,茶葉可解腥去膩幫助消化,久而久之,這種北方根本無法種植的東西,竟然成了北方人生活必需品,當然也就成了大宋最好的貿易戰武器。

北宋加大傾銷茶葉力度的結果是,對遼貿易出現了每年八十萬兩的驚人順差,最大的榷場一年的利潤就足以支付對遼的歲幣,所以西方漢學界對“澶淵之盟”的評價非常高,認為這是通過貿易代替兩國戰爭的經典案例。

遼國也在拼命想辦法尋找可以賣到大宋的東西。最主要的有兩樣,先說羊肉。

北宋人的肉類消費以牛羊肉為主,跟今天的內蒙羊肉受歡迎一樣,遼羊肉質鮮美,深得大宋人民的喜愛。

但北宋自己也是產羊肉的,宋朝還是擔心衝擊本國的“畜牧業”,不斷地限制羊肉進口,再加上遼羊的進口生意一半掌握在官方手中,這也使得宋遼貿易始終衝突不斷。

宋朝不會打仗?那是因為更擅長“貿易戰”


兩國貿易本身拼的是雙方的生產能力,遼國毫無疑問是佔不了上鋒的,但遼人也不笨,知道佔不了大宋的便宜,那我就來個“乾坤大挪移”,做起了“中間商賺差價”的轉口貿易。

遼對宋是小國,但對西邊的高昌、龜茲、于闐、甘、沙、涼等卻是大國,再加上地理位置好,壟斷了它們對宋的貿易,遼從宋進口的大量商品,加價賣給了這些國家,所以最後對宋的貿易逆差,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大。

你看,貿易真是個神奇的東西,硬是把馬背上的勇士,變成了精於算計的“中奸商”。這個轉變,好處是國力大盛,生產力進步神速,但壞處是遊牧民族老是不打仗,等於自廢武功。

可謂成也貿易,敗也貿易。

3/6、資源戰

宋史上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包拯(就是那個包青天)曾上書說服仁宗取消河北地區的食鹽專賣。

大家都知道,食鹽專賣是歷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宋朝政府又是個特別喜歡做生意的政府,為什麼包公會出這麼個斷自己財路的主意呢?

這就跟宋遼貿易戰有關了。

前面說了,遼平衡對宋貿易的商品有兩樣,一個是羊肉,另一個就是食鹽。

為什麼遼生產的鹽這麼有競爭力呢?其實本來是沒有他們什麼機會的,問題就出在大宋的食鹽專賣上。官辦生意由於腐敗橫行、效率低下等原因,價格都是沒有競爭力的,只能靠政府強行專營,這才讓遼鹽顯得“價廉物美”,成為北方地區最主要的私鹽。

雖然宋打擊私鹽的力度非常之大,販運二十斤以上就要殺頭。但鹽是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對官鹽民怨極大,而且很多人只買得起私鹽,掉腦袋的事也有人做,遼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大力傾銷遼鹽。

包公站在宋遼貿易戰的立場上,建議朝廷放棄河北的食鹽專賣。河北本來就是遼國勢力滲透的前線,你官鹽貴,逼老百姓用遼鹽,對遼國就親近了一份,你又禁遼鹽,直接就是把百姓推到遼國一邊。一旦把老百姓逼反了,你的食鹽專賣收入還不及軍費的一根小手指頭。

最終宋仁宗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特許河北不實行食鹽專賣,以提高宋鹽在河北的競爭力,打擊遼鹽的市場,這也算是“抗遼前線”老百姓的好處之一吧。

既要通過貿易關係維持兩國基本的和平,又要防止對方利用貿易坐大,戰略物資就成了自由貿易的例外品,這就是貿易戰的第二部分——資源戰。

宋朝不會打仗?那是因為更擅長“貿易戰”


北宋嚴禁出口的有硫磺、焰硝、盧甘石、竹牛角、箭桿、水銀、丹漆等軍需物資;遼國主要禁止馬匹、糧食等輸出。

但在馬匹貿易上,卻再次體現了貿易戰的複雜性。

宋的國土雖然都是農耕區,但宋太祖認為自己打不過遼國,是因為馬不行,所以就在河北圈了一百多萬畝耕地養馬,算是戰略物資吧。

可到了後來,人多田少,宋仁宗覺得把農田變成牧場,實在是太浪費了,而且馬養得也不好,打不了仗。剛好宋遼和談了,就變成每年向遼國買好馬,土地復耕,可謂一舉兩得。

可沒買幾年,遼帝清醒了,宋嚴禁軍需物資出口,我幹嘛要把馬賣給他們啊?於是一聲令下,禁止馬匹出口。

這個“貿易禁令”也讓北宋清醒了,這麼重要的戰略物資,怎麼能依賴“敵對勢力”呢?就算不能“國產化”,也要來源多樣化吧。

這就促使宋對西夏和談,加大西夏良馬的進口力度,還大力發展與吐蕃後裔唃廝囉的馬匹貿易,

遼一看傻眼了,出口禁令不但沒起到效果,反而“自損八百”,漸漸也就管得不那麼嚴了。這樣,北宋通過“多邊貿易談判”,解決了戰馬的問題,交易所得的戰馬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原先養馬的數量。

4/6、貨幣戰

按理說,遼宋之間是不可能有貨幣戰的,有也是對宋朝有好處,因為遼是貿易逆差方,出口的東西不足以買回遼國想要的東西,差額只能用貨幣來進行,應該是貨幣流向宋才對。

可問題是遼國境內沒有銅礦,遼幣沒有什麼信用,交易只能用大宋的銅錢,現在宋遼兩國貿易失衡,想要繼續下去,遼國就得想盡一切辦法得到大宋的銅錢,包括大力發展轉口貿易,甚至私鑄大宋的鐵錢,這就使得宋錢大量流入遼境,遼國成了“宋元區”。

如果發生在現代,這對於大宋是件好事,等於大宋平白無故在所有使用宋錢的交易上按比例收了一筆“鑄幣稅”——今天的美國人就是這麼幹的。

可問題在於,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不能開印刷機印鈔,造幣是要實實在在地用銅的。這就導致了一個比貿易戰更嚴重的問題,宋朝的銅錢不夠用了。

要知道,宋朝是我國曆史上商品經濟最發達的朝代,沒有之一,而貨幣是商品流通的血脈,對貨幣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可鑄幣是官營生意,效率非常低下,整個北宋南宋都受到了銅錢不足的困擾。現在還要供應遼國,自然就更短缺了。

可宋遼貿易是大宋外交的核心,又不能讓遼國沒有現金。這一逼,最終逼出了宋朝為世界金融史做出的最大貢獻,即最早的紙幣——交子,但同時,也創造了自我毀滅的“金融惡魔”。

宋朝不會打仗?那是因為更擅長“貿易戰”

紙幣的出現,短暫地解決了商品流通中貨幣不足的問題,可嚐到甜頭的宋朝統治者,突然發現了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從今天起,皇帝我想買什麼,只要印上一批“交子”,就萬事大吉了。

現代人都知道濫發貨幣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可古人沒有領教過它的厲害,北宋前期的皇帝還很剋制,可到了宋徽宗這個浪漫的皇帝手裡,紙幣發行量猛增20倍,貶值最高達90%,在金滅宋之前,宋財政實際已經崩潰了。

說貿易戰引發了貨幣戰,是有點誇張了,但貿易戰總是會暴露一國經濟的軟肋。

5/6、文化戰

貿易戰中最好的出口對象是奢侈品,因為它能消耗對方大量的金錢,又能消磨對方的意志,這其實是一種文化戰,雙方在出口奢侈品上,可謂不遺餘力。

北宋先是通過平時贈送禮物的方式,培養了遼國貴族對中華奇珍異寶的偏好,然後鼓勵絹帛漆器等奢侈品的出口,這個目標差不多是實現了,貴族的奢侈生活,正是遼末朝政腐敗的原因之一。

當然,遼國也不甘示弱,“遼珠”是遼國特產,宋徽宗特別喜歡,下面的官吏就紛紛到遼國買,相互抬價,損了自家的國庫,肥了敵商的口袋。

文化戰的另一個戰場是書籍。

宋在與遼貿易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這群馬背上的摳腳大漢居然對我大宋的書籍最感興趣,這是要幹什麼?難道是要刺探我大宋軍情嗎?

一開始,宋是禁止書籍貿易的,可遼人實在是求知若渴,基本都是十倍高價求書,根本禁不住。到後來,宋統治者也發現,人家沒別的意思,就是仰慕我中華文化,你看,蘇東坡的文集,大宋才剛剛出版,那邊得到消息就高價求書了。

書籍貿易的結果是遼國一邊倒的漢化,遼國的貴族子弟以精通漢學為榮,選拔人才也要“習讀經史”,甚至連皇帝也說出“願後世生中國”這樣的話。

遼人在被漢文化同化的同時,也失去了馬背上的傳統,再加上兩國通過奢侈品貿易互喂“毒藥”,最後雙雙被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滅了國,可謂“求仁得仁”。

6/6、是非功過

宋仁宗年間,西夏元昊稱帝,與大宋關係急劇惡化。宋一方面陳兵邊境,另一方面斷絕與夏的貿易。最終,軍事上的成果並不大,但“貿易制裁”的效果卻很驚人,西夏物資短缺,物價暴漲,財政瀕臨崩潰。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完全融入另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時,軍事封鎖加經濟制裁的作用,明顯強於單純的軍事行動。最終,西夏不得不坐回到談判桌邊。

歷史上,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想了各種辦法。漢代先是和親,用女人解決問題,顯然只是個拖延時間的辦法;漢武帝用武力打了幾場勝仗,耗盡國力也只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唐代的策略是“以胡治胡”,結果引發安史之亂。

宋朝的“貿易戰”,其效果應該如何評價呢?

相比之前漢唐和之後的明清,宋的生存環境可以說非常惡劣,先是被唐丟掉了長城和燕雲十六州,失去了戰略縱深,又恰逢北方遊牧民族的全盛期,遼、金、西夏,沒有一個省油的燈,更別說那個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了。

所以,不是大宋太軟弱,而是周邊敵人太多太強大。而且單純的軍事行動充滿了偶然性,貿易戰其實是全面國力的競爭,包括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的全面比拼,正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使兩宋在強敵環伺之下,苦苦支撐三百年。

事實上,北宋之亡,正是因為背信棄議、放棄貿易戰,企圖畢其功於一役,偷偷與金合謀滅遼,以至引狼入室,在主力軍隊尚在的情況下,突然死亡。

所以,貿易戰已經是宋能拿出的成本最小,結果最好的辦法了。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劉欣、呂亞軍《宋遼貿易戰論析》一文)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歷史類文章

“王安石變法”為什麼能影響一千年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利國利民的“民心工程”,為什麼引發了元朝的大崩潰?

危機到了最嚴重的時候,才是解決的最佳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