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萬大軍不敵八萬人的淝水之戰,原因出在哪裡?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那麼,為什麼兵力多對手十倍的前秦會潰敗呢?

八十萬大軍不敵八萬人的淝水之戰,原因出在哪裡?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益二州,北併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八十萬大軍不敵八萬人的淝水之戰,原因出在哪裡?

公元383年,苻堅力排眾議,御駕親征,親率步兵8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以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戰前苻堅還想避免兵戈,所以派朱序前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軍。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八十萬大軍不敵八萬人的淝水之戰,原因出在哪裡?

謝玄和謝石的大軍推進到了淝水,懼於前秦軍隊的強勢,不再前進。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讓苻堅使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於是,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形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苻堅也中箭負傷。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