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專題(第三到五章)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專題(第三到五章)

【意譯】

我們這裡談論的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的模式,就是為無為之為,行不言之教。那麼放在我們社會生活中,怎樣才算無為之為和不言之教呢?我這裡拿統治者打比方,如果你想治理好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不是訂立條條框框讓老百姓去遵守。那不是無為之為,而是有為之為,是建立在相對概念上採取的行動。所謂無為之為,應該是不要有意去舉薦和崇尚賢能的人才,因為薦賢這個行為的結果,就會使一些名利之徒,互相勾心鬥角,而去爭奪被舉薦的機會;不要有意去推崇和重視那些難得的金銀財寶和名利地位,因為崇富炫富就會刺激一些內心貪婪之人,為了得到這些東西,而去巧取豪奪和偷盜攔劫及賄賂陷害;不要宣傳和顯耀那些能觸發和引誘民眾慾望,諸如酒色財氣之類的東西,因為那樣做會擾亂一些民眾純樸平靜的良心,破壞民眾安穩的生活秩序,而使社會發生動亂。因此,聖人按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其做法就是:帶領大家修心以淨化民眾的心靈,讓大家都能豐衣足食但不產生腐化墮落的想法,教大家鍛鍊身體強健筋骨,但要減弱和消除民眾的爭鬥念頭,和增強民眾的自制能力。要經常使民眾沒有分別心和貪慾心,要使民眾開悟智慧而不用它胡作妄為。只有清靜無為,運用道的這種無為大智慧去教化民眾,那麼天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這種無為,也就是前文所講的,不要從對立的概念出發,而是要整體地、辨證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四章

【原文】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意譯】

作為修煉者,應該如何遵循道,怎樣把無為之為用於修煉中的呢?這個無為之為就體現在“靜”字上。此時道的作用,應該是在靜謐中逐漸發揮的,如果不能靜下來,無論你修什麼功法,道的作用發揮就十分有限。若能守靜,道就會象萬丈深淵一樣深不可測,這深不可測中蘊藏著宇宙萬物不得不遵循的規律。所以,修煉者,先須入靜,然後方可得道。守靜之中得到的道,無形跡、不顯露稜角鋒芒,但它可化解一切有形之物,掃蕩一切障礙。無論思緒多麼紛雜,千頭萬緒,此起彼伏,守靜之中得到的道都可以安撫平息之,所以能在靜中得定。且修煉者只有在深定之中,才有可能與神光相遇,並於之融和,使自己恢復到聖土中的一塵。你的法身才有可能躍然而出於肉身之外,進入道境,看不見摸不著,好像沒有它的存在,但處處它都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子民,但是,它來自於先帝之前更早的時候,宇宙萬物大自然和一切生命物質產生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譯】

修煉中的入靜,是一種無為之為,這個是遵循了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的。天地運行規律所依照的,不是人們頭腦中相對於不仁義的仁義概念。它不會把萬物分別對待,無論你是如何崇高的地位,在天地的運行中,你與草紮成的狗並沒有什麼兩樣,無論你怎麼了不起,都要遵循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聖人效法於天地自然,所以他們不會讓人們活在相對的概念中,而是要讓人們向自然辯證法學習。所以聖人也不會把人群按高低階層分類,不以為地位高的階層就有什麼了不起,生或滅,都看你是否合乎生存的辯證法,而不是看你地位高下、仁義與否。這些都是無為之為的表現。天地之間的至真妙道,本來就像風箱中的虛空一樣,虛空中的空氣本來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倘若你是在用風箱來提取空氣,你把風箱拉動,空氣就從風箱裡全跑出去了。這個比喻,是在說一動不如一靜,有為之為不如無為之為。在生活中,口頭上講聖賢之道講得多的人,往往言過其實,會說未必會做。所以不要去說那些過激的言語,做那些並沒有真正成效的事。重要的是要向天地那樣,保持一種不偏不倚的姿態。也就是向自然辯證法學習,抱一守中才是修煉的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