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寶典:居家隔離為何讓人如此抗拒?

孫莉,女,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普陀區精神衛生中心防治科科長,社區管理科科長,普陀區衛生計生系統後備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人才。


抗疫寶典:居家隔離為何讓人如此抗拒?


現為上海市女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榮獲2016年普陀區優秀黨員、2018年“十佳公共衛生醫師”(榮譽),目前承擔一項普陀區科委自主創新科研項目《抗精神病藥物主觀耐受性和提高依從性策略》和一項上海市殘聯科研項目《“陽光心園”早期干預和持續治療優化精神分裂症患者結局探討》,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篇、綜述1篇),參編日語著作《精神醫學和精神醫療-從臨床到社區》的翻譯出版。

專業特長:難治性精神疾病、器質性精神障礙、焦慮症、抑鬱症

門診時間:週二上午、週三上午

專家門診時間:週二上午(8:00-11:30)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持續。隨著疫情時間延長,無論醫護人員、患者、家屬,還是居家的市民,都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疫情影響範圍的擴大和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帶來了恐慌情緒。有效切斷傳播途徑是控制疫情發展的重要手段。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實施了外地回來居家隔離14天的政策,但是拒絕或者逃避居家隔離的情況屢屢發生,怕給家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害怕家人也會受影響被隔離,雖然不上班,反而在思想上無法放鬆休息。


抗疫寶典:居家隔離為何讓人如此抗拒?

突然到來的人身自由限制和身份變換,可能會造成暫時的慌張、不知所措;對自身不明朗和不確定的處境會出現憂慮和“患得患失”的念頭,這些想法會困擾自己;對關於“疫情”的各種消息時刻關注,不斷刷新消息,一點好消息歡欣雀躍,一點壞消息又輕易暴戾沮喪,情緒容易起起伏伏,容易出現焦慮和恐懼的情緒。自身伴有軀體疾病需要持續性醫療服務的居民,更容易對疫情本身因醫療資源暫時性的重新分配產生附加的心理負擔。

(1)面對關乎生命的大事,感到焦慮和恐慌,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急性危機的無法掌控和無法預知產生無助與不安,這是極自然的。我們需要認識和接納情緒出現的合理性。


抗疫寶典:居家隔離為何讓人如此抗拒?


(2)因為擔心“疫情”對自身原有疾病會產生的影響,最好通過官方醫療平臺提供的線上醫療服務進行諮詢和了解,甚至是一對一的醫療諮詢,得到確定的科學答覆。

(3)主動通過電話找家人朋友適當傾訴和探討,這對改善情緒是很有用的方法。

(4)適宜的身體鍛鍊,飲食均衡,給自己的日常時間安排列個清單,真正做一段時間的自我照料和療養,保持充足的休息,才能為下階段新的治療方案做好積極的準備。


抗疫寶典:居家隔離為何讓人如此抗拒?

面對無法更改的疫情面前,我們需要做的是:

(1)接受自己的不良情緒,穩定和調整情緒很重要。可以調動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關注周圍還存在的資源,孩子、丈夫、父母總有一個需要自己給與幫助的理由,保持跟家人的聯繫和溝通很重要,要讓被隔離者知道家裡人關心他,也要讓家裡人知道被隔離者的情況。

(2)和朋友、同事之間可以多聊一些積極的話題,例如大家來分享一下疫情救治中有哪些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情緒也可以適當宣洩。

(3)還可以做一些放鬆運動,例如深呼吸,放空自己,自己一個人待一會兒;或是挑選一些自己喜歡的喜劇作品和書籍進行欣賞,找出可以轉移注意力或者讓自己愉悅的事來做,可以每天定時查看手機新聞,而不是每分每秒都在刷屏。

抗疫寶典:居家隔離為何讓人如此抗拒?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讓我們悶死病毒,靜待穿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