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滲著血汗的現實枝椏,才能開出理想的花!

父母說: "為人正直,不悔於心。

"現實說: "左右逢源,方能苟活。"

老師說: "富春江邊,漁人扁舟。

"現實說: "燈紅酒綠,光籌交錯。

現實給我們的教育,比起父母和老師給的教育,總感覺是背道而馳。

只有滲著血汗的現實枝椏,才能開出理想的花!

古人告誡我們: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速成雞每天吃18種抗生素這種事已屢見不鮮。老師告訴我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小悅悅倒在血泊中卻無人去救,老人摔倒在路上也無人敢扶。人們經不住心中的疑惑,不禁問道: "這個社會到底怎麼啦?”

其實,這個社會沒怎麼。古往今來,社會一直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對矛盾糾結的依存所在,說白了,就是形形色色的現實,都是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的。因為沒有矛盾與衝突,哪來的進步?哪能能跟上歷史的洪流?只不過換了種形式表現罷了。

只有滲著血汗的現實枝椏,才能開出理想的花!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學術動盪,亂世中卻迸發出思想的輝煌;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針鋒相對,彼特拉克、但丁等人卻更願意活在當下,肩負歷史責任,將人文與理性延展於今;近代中國飽受蹂躪,但《阿Q正傳》等新文學作品,讓人振耳發聵,喚醒了國人麻木的靈魂與渙散的意志。事實證明,當醜陋和劣根與美好的願望在理想與現實的陡崖峭壁間碰撞、撕扯、融合時,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之後,現實會裹挾著灰塵和沙礫,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自顧自地向前流去。沒錯,現實就是這樣,不會給你留一絲情面。

但總有那麼一群人,在不留一絲情面的現實面前,會顧不上自身的生死,會為了理想中的桃花源,振臂高呼。他們擁有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赤子之心,哪怕現實骨感,甚至把他逼到角落,無處可逃,但只要理想豐滿,他便可以堅定不移地一直勇往向前,無畏無懼,亦無後顧之憂。這樣的人生,令人羨煞,就像我們永遠也吟不出"此生尚存,此心不死″的豪言壯語一樣。

只有滲著血汗的現實枝椏,才能開出理想的花!

猶記得國父孫中山先生不忍孰視國家蒙難,毅然投身革命的滾滾洪流之中。此間,他遍嘗挫折,屢遭苦難,但為還中國一個朗朗天地,他堅持不棄,至死不渝。辛亥革命的成功亦算是對他老人家的無限鼓勵和肯定。中山先生所受的教育來自西方,與當時的腐朽混亂下的中國現狀大相徑庭,但美好信仰的力量本就強大,早已紮根在他的心中,靜待花開,就算命運捉弄,現實嘲諷,他也無畏無懼。

美好的理想,書中所授,與骨感的現實相差太遠。但正是現實愈發殘忍,才更需要美好的理想來撫慰創傷,讓我們在彷徨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正是現實愈發黑暗,才需要美好的理想作為標杆,讓我們更加強大。所以矛盾的現實也不是一無是處,最起碼它讓我們批判地重新審視了整個世界。

周國平曾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朝聖路,每個人孤獨的路便組成了人類這一時代的精神家園。"

只有滲著血汗的現實枝椏,才能開出理想的花!

到底是社會造就了理想,還是理想造就了社會,我們不得而知。即使我們因自己的喜好向往而生於斯,卻因活在當下而一味牢騷滿腹,這終將使社會的光芒黯淡。

人們雖″趣舍萬珠,靜躁不同。″但若將嚮往化為創造輝煌現實的動力,便定會有一番美麗的天地。

養活葦草的,是那冷水。只有滲著血汗的現實枝椏上,才能開出更為理想的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