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入駐長安,皇帝逃奔四川,佔盡優勢而失敗只因這4點原因

背景

唐代“安史之亂”後,朝政日益腐敗,在之後的一百年裡,雖有“元和中興”的曇花一現,但終究架不住“牛李黨爭”與“宦官亂政”的摧毀。至此以後,中央政權逐漸旁落他人。

唐朝終究沒能實現往昔的盛況,在內,有藩鎮割據、宦官作亂;在外,有吐蕃、契丹騷擾邊境。以致國家日益腐敗,加之苛捐雜稅驟起,全國百姓苦不堪言,唐朝終於顯現出下世的光景來。

一場旱災點燃了“滅唐”的導火索,公元875年,關東發生大旱。彼時,政府不但不全力救災,反而強行徵收賦稅,強制徭役,致使廣大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走投無路之下,他們揭竿而起,加入起義軍,吹響了反抗唐朝腐朽統治的號角。其中就有這麼一位起義軍首領——黃巢。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從小善於騎射,雖無筆墨,但卻頭腦靈活,頗有詩賦之才。成年之後,科舉之路屢試不第,然而為人豪爽,比如落第之後的他,還寫下了慷慨激昂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其俠義於鄉里,唐末起義爆發之時,百姓們紛紛自動投向了黃巢,這樣一來,他自然成為了一方領袖,不過此時的他正伺機而動。

公元875年,機遇終於來臨,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亂,明年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侄兒黃揆等起兵,響應王仙芝,又明年,王仙芝於荊南被招討使曾元裕殺死。

黃巢入駐長安,皇帝逃奔四川,佔盡優勢而失敗只因這4點原因

農民起義

而黃巢收其餘眾,此後,他的起義軍從宣州(今安徽省池州市附近),途經湖、湘、江、浙,繼而打下廣陵,然後渡過淮水,攻陷洛陽,之後西行攻破潼關,殺向長安,最終,迫使當時的皇帝唐僖宗退守四川。進駐長安後,還自稱為皇帝,一掃之前落第的陰霾。

可前期取得巨大優勢的黃巢,卻沒能守住“江山”,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前後反差為何如此之大?我認為理由有四。

一、縱容手下,管教不嚴

原本黃巢前期之所以能夠一鼓作氣,攻入長安。就是因為百姓不滿唐朝的殘暴統治,才斬木為旗,跟隨黃巢等起義軍揭竿而起,這時候百姓與他同仇敵愾,戰鬥力爆棚。

於是乎,在黃巢的帶領下,起義軍一鼓作氣,於公元881年,進駐長安。進入長安後,黃巢軍隊秋毫無犯,並散發錢財給窮人,因而百姓都很滿意這位起義軍首領。之後他建立起大齊政權,為了籠絡士人之心,且又不至於讓大權旁落貴族,因此他只錄用四品以下的官員,說明黃巢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草莽之人。

黃巢入駐長安,皇帝逃奔四川,佔盡優勢而失敗只因這4點原因

繁華的長安城

然而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由於起義軍魚目混雜,且混有盜賊,如今又到了長安這種溫柔富貴鄉,長時間之後,他們開始肆意妄為驕奢淫逸了起來,但這都不是最要緊的,最要緊的是其部下開始以殺人為樂,而黃巢竟然還不加以制止。《資治通鑑》記載:

巢館于田令孜第,其徒為盜久,不勝富,見貧者,往往施與之。居數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殺人滿街,巢不能禁。

二、殘暴不仁,失去民心

其部下殺人,好像帶動了黃巢內心邪惡的一面,於是他也開始學習殺人,首當其衝的就是,遺留在長安的原宗室貴族。殺人的同時,不但“越貨”所有貴族的財物,而且連平民也不放過,搞得長安雞犬不留,民不聊生。《資治通鑑》記載:

庚寅,黃巢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類。

一年之後,也就是公元882年,唐軍開始反攻長安,由於不堪黃巢及其手下的暴虐統治,長安百姓開始倒戈相向幫助唐軍。而黃巢不但打贏了唐軍,而且還其元氣大傷,此時他非但沒有下令追擊唐軍,反而縱容手下開始屠城。至此之後,不但長安百姓反對他,而且全國軍民都開始反對他。

黃巢入駐長安,皇帝逃奔四川,佔盡優勢而失敗只因這4點原因

兵荒馬亂,全體討伐黃巢

此情此景,猶如昨日再現,原本百姓跟隨他反唐,是因為唐朝不得人心;百姓跟隨唐反他,也是因為他也不得人心而已,這不正好體現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嗎?

三、胸無韜略,錯失良機

原本到這裡,黃巢還是佔據兩條優勢:

其一,唐軍人心渙散:

唐軍攻打長安,戰線拉得太長,而入城之後的唐軍也是不成氣候,竟也對長安城大肆劫掠,以致亂不成軍,而黃巢只是將其擊敗,趕出城去,卻不乘勝追擊,坐失大好良機。而此時出逃的唐軍必定軍心渙散,潰不成軍,如果黃巢率領軍隊乘勝追擊,一定能夠全殲唐軍。

其二,唐軍人心不齊:

再加之唐僖宗逃到四川后,在內的藩鎮更加肆無忌憚起來,如李克用父子一開始,也想趁亂搶個地盤,結果失敗後就北逃至韃靼。同時,中原大亂之際,周邊地區也正虎視眈眈。而此時的唐軍本就戰鬥力低下,且四方藩鎮,也都袖手旁觀,內鬥不止,所以,此時的唐軍可謂是腹背受敵,如果黃巢追擊,唐軍必敗無疑。

黃巢入駐長安,皇帝逃奔四川,佔盡優勢而失敗只因這4點原因

本應乘勝追擊敵人

總之,此時的黃巢要是乘勝追擊逃跑的唐軍,再回過頭來,清除自己軍中的害群之馬,然後與民約法三章,休養生息,尚能夠扭轉乾坤。只可惜,黃巢終究還是一個胸無韜略的“草寇”而已。

四、泯滅良知,總叛親離

同年九月,即公元882年九月,整頓休養後的唐軍捲土從來,全面反攻長安。而黃巢手下大將朱溫,見形勢不妙,投降唐軍。再到十一月,唐軍主將李克用帶著沙陀、韃靼的一萬多人南下,之後連戰皆勝,明年四月,即公元883年四月,就將長安收復。黃巢則逃出潼關。

同年六月左右,黃巢由於軍糧補給不足,他居然開始下令以百姓充作軍糧,由於太過血腥暴力,以恐不適,我就不加以描述,只得引用《舊唐書.黃巢傳》記載:

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黃巢入駐長安,皇帝逃奔四川,佔盡優勢而失敗只因這4點原因

眾叛親離,全體殲之

此時的黃巢已經到了泯滅良知,喪心病狂的地步,而事實上他已身處腹背受敵,眾叛親離之際,最終等待他的將是自食惡果,果不其然,報應來了,公元884年,在李克用和朱溫的聯合絞殺之下,這個惡人竟被自己的二當家尚讓,戕殺於西川。據敦煌文書《肅州報告》記載:

其草賊黃巢被尚讓殺卻,於西川進頭。

總的來講,黃巢終究是個見識粗鄙的草寇,入主長安後,不但不與民休養,減輕賦稅、徭役,恢復社會生產,反而縱容自己、縱容手下,以殺人越貨為樂,導致眾叛親離,身首異處。種種反差,正好應驗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