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作家董宏猷的另一種封城日記

在武漢管控的日子裡,武漢兒童文學作家、前武漢市作協主席董宏猷也在記錄著日記。

武汉作家董宏猷的另一种封城日记

就在4月9日晚,他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稱,他最開始只是每天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做一些簡短地札記,並附送上一首歌。這在網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武漢音樂廣播臺覺得他寫的不錯,很有深情。於是便邀請他撰寫有聲日記。就這樣,從3月26日開始,該廣播臺分別用普通話和武漢方言每天定時發佈董宏猷的日記,一共錄播了十二篇。

提及封城以來他每日記錄的日記,董宏猷稱除了私下裡記錄的日記,最近一個月來,他的一些公開的札記被武漢市人民廣播電臺錄播,並隨內容主旨播放了一些主題相近的歌曲,通過電波緩解了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人們焦慮的情緒。在這日記中,他記錄下武漢封城期間的市井生活和芸芸眾生。

他稱這裡面既有他在網上看到的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也有他身邊的親友告訴他的故事,還有他自己出門購物親眼目睹到的一些情況,以及與社區志願者溝通交流後獲得的信息。他採訪過的這些人,均徵求了他們的意見,只要同意的,他都將他們的姓名、職業等個人情況在他的日記中做了交代,以此保證他信息來源的真實性與可靠性。作為一個作家,要接地氣,也要有悲憫情懷,要對生命有所敬畏。

董宏猷:盡我所能,保證日記信息來源的真實與可靠

董宏猷寫的日記,大部分是公開的,而內容並非只是自己的情感,還涉及到其他人,其他事兒。但這些人和事是真實的還是道聽途說,或者自己編纂的?

“我採訪過的這些人,我都徵求過他們意見的,只要同意的,我都將他們的姓名、職業等個人情況在我日記中做了交代,以此保證我信息來源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董宏猷這樣對北青報記者說。

日記裡的真實:當事人同意後將他姓名職業寫進日記

北青報:我注意到您在日記裡為馬路邊一家小吃店老闆娘身患新冠肺炎去世而哀悼,將一個小孩子給拾荒老人送口罩的故事也記錄進日記,還有為社區送菜送物資的志願者,以及街頭書店的店員、寵物店的小姑娘,這些普通人的身影都出現在您的日記裡。這些故事素材您是從哪裡獲悉的?有經過考證麼?您如何看待作家筆下對真相的探索?

董宏猷:這些都是武漢封城這段時間我對市井生活的一種記錄。這裡面既有我在網上看到的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也有我身邊的親友告訴我的故事,還有我自己出門購物親眼目睹到的一些情況,以及與社區志願者溝通交流後獲得的信息。我採訪過的這些人,我都徵求過他們意見的,只要同意的,我都將他們的姓名、職業等個人情況在我日記中做了交代,以此保證我信息來源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作為一個作家,要接地氣,要關注社會底層與芸芸眾生。久而久之養成的這種習慣,讓我面對新冠疫情特大公共衛生事件而特別敏感;同樣一個作家要有悲憫情懷,要對生命有所敬畏,那些披紅掛綵的是生命,默默無聞也是生命。

在疫情當中,每個人都是一個篩子,都有一種選擇,代表一種價值觀。我看到一個孩子給拾荒者送口罩,認為這個孩子富有同情心、很善良;你卻看到一個陰暗的東西,這孩子不知道如何自保,還要去給拾荒者送口罩,真是幼稚。所以說每個人面對同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選擇和看法的。就武漢遭遇新冠疫情來說,到底什麼是事實真相呢?真相是一個立體的形狀,真相也是一隻大象,摸了一個大腿,甚至一個腳趾頭,就說是真相,那這就不對了。你不能說每個人都瞭解全部的真相,你只能從個人的角度,用你自己的眼光去發掘、看待真相。

這個眼光也是一種記錄。比如,有的志願者放棄了宅在家裡享受安寧生活,選擇義無反顧的的挺身而出,為人家做很多不受任何報酬的事情。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新冠疫情這樣的大災難中,才能最容易顯露人的本性。我是兒童文學作家,如果我沒有一個童心,沒有悲憫之心,又怎麼能寫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呢?

武汉作家董宏猷的另一种封城日记

日記外的解封:江漢關的鐘聲響了,小區周圍靜悄悄的

北青報:您在日記裡說,開城後做想做的事是去公園草坪上曬太陽,您去了沒有?您所觀察到的武漢人在開城後的生活及心理狀態是怎樣的?

董宏猷:4月7日晚上,我和老伴靜靜地坐在客廳裡,等待武漢開城的消息。一直等到8日凌晨0時,江漢關的鐘聲響了,我所住的小區周圍靜悄悄的,都聽不到大家的聲音。應該是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吧,武漢人經過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已經很難用言語和呼聲來表達此時的心境了。

從窗外望去,附近紅十字會醫院樓上的燈管一直是通宵長明的,管控以來的每個夜晚都是這樣的狀態,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早上起床,我從另外一扇窗戶看到樓下操場上很安靜,學校停課,只有鴿子三三兩兩的在操場上大搖大擺的散步,它們儼然成了主人了。

開城到現在,我還沒有出門呢。此前一些雜誌社跟我約稿,我正在忙著寫東西,還沒有顧上去草坪上曬太陽呢,那也只是一種浪漫,要實現,這中間起碼還有一段距離要走。現在是‘解封不解防’,所有的小區依然嚴控著,出入卡口必須登記,規定時間,一家只能出去一個人,只能是兩小時。

武漢封城76天,在家待了這麼久時間,已經有了一個慣性,目前覺得還是家裡安全一些。就如我們武漢的一句俗語,“一江水都喝了,還在乎這一碗水麼?”我想不急在這一時出門,已經是武漢人的一種心態。況且社區還在大力宣傳預防新冠疫情呢!

當晚,老伴就打了新鮮的荷包蛋,做了一碟韭菜黃炒雞蛋,還有豆製品,以及苦瓜,一共做了三個菜。我們沒有刻意的去舉行什麼慶祝儀式,只是這菜比平時多了一份。苦瓜清熱解毒,最適合當下吃了。

日記裡的人性:武漢人,刀子嘴,豆腐心

北青報:在您的封城日記裡,即有對武漢市民的開窗大合唱,也有他們的“漢罵”,更有市民為援鄂醫療隊的送別,似乎武漢人的性格很複雜?

董宏猷:武漢是長江和漢水的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交通樞紐重鎮。古代沒有鐵路,但是水陸碼頭很發達,人們要在這裡討生活,就要想方設法搶佔物流運輸市場。於是就有了一種碼頭文化,官府制定的法律那是顯規則,民間江湖則有另外一種規則,這種規則用武漢方言說,叫“歪江湖正道理”,也就是武漢人的性格里講義氣,重情重義。

武漢人刀子嘴菩薩心,他們有的居住在江北漢口,有的居住在江南武昌,這樣既有北方人的粗曠,也有南方人的精明,所以性格很豪放犀利。

武漢人重情重義,所以才會在送別援鄂醫療隊時,大喊“你們為武漢拼過命”,在我看來,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好多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捨身取義救一座城的市民生命健康。他們的確是為武漢拼了命。再多的成語,再華麗的詞彙,也不如這句“你們為武漢拼過命”接地氣。

至於漢罵,這種方式讓人比較反感。在現代文明社會,這不是武漢人的共性,他只代表一個個體現象。換句話說,不能縱容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只有大鬧了才能解決問題這種不正常現象。在此,我想引用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張文宏主任的那句話,這個社會不能讓老實人吃虧,要追求公平公正,解決好普通群眾的生活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